也许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想象。
在某天宁静的下午,独自一人转过街角,迎面走来一位穿着花裙子的姑娘,笑容满面,眼神清澈而温暖,似曾相识,却走过来对自己说:我在这里等你很久了。

这就是一见钟情。
那么,这种一见钟情真的存在吗?
也许有人认为这种感情真实存在,只是可遇不可求,很少有人遇到罢了,或者遇到的人不说出来,无人知晓而已,毕竟感情只是两个人的事,没必要到处张扬。
但是,就个人而言,我更愿意相信著名作家王朔老师的话,他说:一见钟情,不过是惊鸿一瞥。
言外之意,一见钟情,并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种短暂存在于人内心的想象而已,当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深受柴米油盐的沾染,最多只剩下亲情,而不是一见钟情了。
为什么如此说呢?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即:
一、人的情感需求,会因时因地因自身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所谓一见钟情,在很多人的眼里,就是白头偕老,一生一世只爱一个人。
但这种认知,不过是道德“绑架”罢了。
因为人的情感需求,不但会因时因地发生变化,而且还会随着自身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如有句话讲“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讲的就是条件的改变,会导致夫妻关系的改变。
因此,人的情感,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会因时因地以及自身环境的变化而随时变化,一见钟情,即便存在,也是非常短暂的——如同王朔老师所说“惊鸿一瞥”一般。
二、一见钟情,不过是一种完美的想象
所谓情感,说到底,不过是人为的想象。
一见钟情也不例外。
有人说:当理想照进现实,那就不再是理想,而是现实了。
我深以为然。
因为一见钟情,不过是一种完美的想象,犹如理想一样,一旦沾染了现实,就会瞬间变俗了,至少不再是原来的完美想象。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一见钟情不过是人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完美想象罢了。
三、一见钟情的背后,其实是各有所需
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喜欢到处秀恩爱,并声称他们是一见钟情。
但是,这种秀恩爱的情侣,大都避免不了“见光死”的结局。
因为这种“秀”的背后,其实各有所需——各自利益的驱动罢了。
因此,所谓一见钟情,更多的是装出来罢了,根本就不是内心的真实写照。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自己对于某个人一见钟情,并追了好几年,从未变心过。
但这样的情况,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因为你追不到,才会有这样的感受,一旦追到,两个生活在一起,其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综上所述的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见钟情,不过是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完美想象罢了,如同王朔老师所讲“惊鸿一瞥”一样。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王朔文集》《红楼梦》《金瓶梅》《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华严经》《大学》《礼记》《天道》《孙子兵法》《王弼集校释》《周易》《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