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毛泽东借阅王羲之的真迹,借期没到却被疯狂催,主席:还差7天呢!</h1>
毛泽东是“有词以来第一作手”。毛泽东的诗词,文采斐然,情思飘逸,又酣畅淋漓,集生气、神气、灵气和豪气于一体,使“千古词人共折腰”。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意识和作品风格,堪称古今少见,由此,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毛泽东的诗词,为中华民族诗苑增添了最为璀璨的瑰宝。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书法家,被誉为“确是开天辟地的神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三个发展高峰。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是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对于毛泽东诗词和书法的这些评价,我以为是确当的。那么,毛泽东何以有如此造诣呢?我们说,这除了毛泽东的天资精灵外,就是他的执着苦读与刻苦练习。
毛泽东读诗词。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就热爱研读中国诗词,这种爱好直到晚年,兴趣与毅力毫不衰减。据资料介绍,1972年到1976年8月,毛泽东读新印的大字线装书有120多种(部),这其中就有很多诗词书籍,例如《唐宋名家词选》《唐诗三百首详析》《唐诗别裁集》《宋诗别裁集》《元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词综》《曹操集》《屈原离骚今译》《续古文辞类纂》《随园诗话》《曲选》等。

毛泽东读书速度很快,1974年,他已是81岁高龄,而且全身是病,“20来天里(不光是读《随园诗话》),读了近57万字,平均每天读两万多字”。这种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精神令人敬佩。毛泽东对很多古诗词到80岁高龄时还都能熟练地背诵出来。例如,李白的《越中怀古》《夜泊牛渚怀古》,苏轼的《赤壁怀古》,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萨都刺的《金陵怀古》等等。
毛泽东读诗,懂诗,写诗,与人研究诗,留下了为后世称道的大诗人品格。1959年9月7日,毛泽东在给胡乔木的信中曾有一段自白:“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所以,毛泽东对自己的诗词作品始终抱着极严谨负责的态度,常常是翻来覆去修改,作品发表后,他极为虚心地听取任何人的意见,无论是什么人,只要合理,便虚心采纳。毛泽东1962年发表他1929年至1930年写的六首词之前,曾给臧克家写信,询问还有没有可以改的地方。毛泽东从不会以自己的领袖身份介入词墨交往关系,这一点让很多人十分佩服。
1965年,陈毅呈请毛泽东修改他的12首诗,毛泽东在给陈毅的回信中说,“我没有办法修改,因为我从未学过五言律,也没有发表过。”同一年,胡乔木请毛泽东修改他的27首词,毛泽东写信给胡乔木说:“这些词看了好些遍,是很好的。我赞成你改的这一本。我只略改了几个字,不知妥当否,请你自己酌定。”如此虚心、谦恭、平等、平易,对于这个大国领袖而言,实难想象,真是令人肃然起敬。我们知道,并不是任何一个写出了诗歌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诗人。毛泽东之成为诗人,不仅是因为他写诗,更重要的是他懂诗,具有真正的有别于政治家的诗人本色。这就明了了,毛泽东诗词的造诣,无疑与他读诗词、懂诗词、研诗词有直接关联。
毛泽东读书法字帖。毛泽东读书法字帖,更是为世人称赞。毛泽东一生研读书法字帖,凡能收集到的一些名帖,都一览无余,他看、赏、研、习,既专心,又投入,亦是常人不及。毛泽东博览、临摹过各种字帖。这些字帖,有的是他用个人稿费买的,例如《怀素自叙帖》《僧怀素草书千字文》《元鲜于枢书杜诗》《康南海手写诗稿》《梁任公诗稿手迹》《孙中山先生手札墨迹》《孙中山遗墨》《宋陆游自书诗》《董玄宰草书》《赵孟頫所书行草》《明拓米元章书马赞》《明唐荆川草书诗稿真迹》《欧阳修醉翁亭记》《敦煌石室唐拓柳书金刚经》等等。毛泽东平常阅读、临摹的字帖,大部分都是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借来的。为此,还留传许多佳话。毛泽东借黄炎培的王羲之真迹字帖就是一例。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代就临摹过王羲之的字帖。1959年,毛泽东得知黄炎培有王羲之的真迹字帖,就向黄炎培借。毛主席要借,黄炎培不好不借。双方约定,借期1个月。
毛泽东自借到王羲之的字帖后,工作之余,就全神贯注地看着字帖琢磨,时而摇头晃脑,时而拿起笔来练习,几乎天天看,天天练,练到高兴头上,吃饭也叫不应。由于时代久远,王羲之的真迹字帖极为珍贵,可谓价值连城。所以,黄炎培极为珍爱,借出后,就一直放心不下,一星期后,他就打电话给值班室询问,有一次,还把电话直接打给了毛泽东。毛泽东一听就不耐烦地对他说:“不是讲好借一个月吗?”黄炎培马上连连回答:“对对对,对对对。”可是,过了不久,黄炎培又向值班室打电话询问,弄得值班人员很不好办,就借给毛泽东沏茶水之机,小声报告。毛泽东一听就更不耐烦,说道:“怎么也学逼债了?不是讲好一个月的,还差7天,我是给他数着呢。”此时,正是前苏联向中国逼债时期,所以毛泽东连用“逼债”一词。毛泽东稍缓片刻,说:“到一个月不还,我失信。不到一个月催讨,他失信。谁失信都不好。”
借期到了后,毛泽东就把王羲之的字帖用木板夹好,让值班室的人员送还。值班人员说,黄老那边说过,主席如果还在看,尽管多看几天也没关系。毛泽东说:“送去吧,讲好一个月就是一个月,朋友交往要重信誉。”
资料记载,毛泽东晚年还阅看过数千种字帖,其中楹联字帖就包括:《名人行楷书楹联》(1934年版2册)、《名人隶书楹联》(1934年版2册)、《名人篆书楹联》(1934年版2册)、《楹联》第一辑(1921年版上、下册)、《楹联》第二辑(1920年版)、《古今楹联汇刻》(1—12册)、《楹联墨迹大观》(1928年版1—10册)、《楹帖大观全集》(1914年版上、下册)、《碑联集拓》(1—4册)、《曾宾谷章口三联句》(1册)等等。
毛泽东看字帖,既看字法,又看内容。徐中运说:“毛泽东晚年看字帖,不光是欣赏书法艺术,而且还在欣赏书写的内容。他老人家是在看字帖,也是变换形式在看书。”平心而论,即使一个专业的书法者,能否下这样的功夫,也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