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讯飞快读】小程序用户创作、分享,点击音频收听全文:
文/尽色视界

我有两位吃货朋友,都烧得一手好菜,且能于饭桌之上口吐莲花,品评菜点的烹制。他们拿手的一项本事就是:一道菜上来,先炒了什么,后放了什么,分别用了多少火候,推演得细致入微,其后请来厨师验证,几乎没有差错,让人非常惊艳。
即便神通如此,他们却告诉我,还是从饱受诟病的《舌尖3》上,知道了“金齑玉鲙”和“莼鲈之思”两个词。
如果我是一个体贴的秘书,我也不会在领导的发言稿里用上这两个词,那样明摆着是让林校长之流贻笑大方;通常,传统媒体也不敢用这样生冷的词,一位资深编辑坦言:报纸的文字深度,以不超过高中生的阅读水平为限。
这位编辑说:“这个事实,多少让人有些尴尬。”
其实,金齑玉鲙原意是指古代吴郡制作的一种美食,是用细切的鲜鲈鱼和菰菜加了调料后,晒制而成,鲈鱼鲜白如玉,菰菜嫩黄如金,因而得名。据说最早是隋炀帝起了金齑玉鲙这个美丽的名字。玉鲙就是鲈鱼,菰菜就是茭白,通常,人们以金齑玉鲙代指美味佳肴。
莼鲈之思中的鲈,也是指的鲈鱼。《太平广记》记载:“作鲈鱼鲙,须八九月霜降之时。收鲈鱼三尺以下者,作干鲙。浸渍讫,布裹沥水会尽,散置盒中,取香柔花叶相间,细切和鲙,拨令调匀。霜后鲈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齑玉鲙,东南之佳味也。紫花碧叶,间以素鲙,亦鲜洁可观。”
鲈鱼虽小,名气却大。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是我们从小就熟读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南宋诗人范成大也诗云:“细捣橙荠有脍鱼,西风吹上四鳃鲈;当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
我家里有人喜欢吃清蒸鲈鱼,那都是菜场上买的养殖的,虽是鱼肉雪白细嫩,但是,因为肉厚,很难入味,加之经常吃,所以成了我最怕吃的一道菜。我常常怀疑,鲈鱼真的就那么美味吗?
有个著名的对联称“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鲈鱼四腮,独处松江一府”,所讲的鲈鱼,是松江府的四腮鲈鱼,我只看过,没有吃过,也就巴掌大,只能吃个意思。我常常想,我之所以不觉得鲈鱼好吃,恐怕就是因为没有吃到过正宗的四腮鲈鱼的缘故。
然而,古人却很推崇鲈鱼。说鲈鱼好吃,最著名的例子当然还是“莼鲈之思”。说的是西晋文学家张翰,为人纵放不拘且有才名,写得一手好文章。一天,有个叫贺循的人奉命前往洛阳,所乘的船停泊在苏州阊门。贺循在船中抚琴一曲,张翰恰好经过,听到琴声,便上船拜访,两人一见如故。
张翰问贺循的去处,方知是要去洛阳,于是他说:“正好我也有事儿要去洛阳。”便和贺循同船而去,连家里人也没有告知。那句名满天下的话是:“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其实,不久后,齐王司马冏兵败,张翰因为弃官,因而幸免于难,世人都认为他的弃官是看准了时机。
但无论如何,莼鲈之思代表了一种听从内心召唤的洒脱,成了乡愁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成为吃货们认为的天下至美。陶振《汾湖赋》写了“春水桃花之鳜,秋风莼菜之鲈”,意思是说,张翰的鲈鱼跟张志和的鳜鱼一样,充满诗情画意、味绝天下。而莼菜,也被后人认为,和鲈鱼也是绝配。
鲈鱼曾是我国渤海、黄海及东海沿岸很常见的食用鱼类。近数十年来,工业有毒污水及农药、化肥等对江河河口入海口附近的污染严重,使得此鱼已很少见。我想,这已经成为我饕餮那传说中至美鲈鱼的绊脚石,严重地影响了我的进步。
人工智能为你朗读,本文音频使用【讯飞快读】小程序制作,欢迎进入小程序,制作你的原创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