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金时代》的时代——中国性文学的苏醒与张扬(十一)

作者:三百六十吴李路

人,都是为了要表演,失去了自己的存在。——王小波

关于尼采思想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影响,原打算写一节,结果啰嗦了四节还没完,本节主讲荒诞世界的狂欢——《黄金时代》的酒神精神(一)。

以笔者看法,尼采思想核心概念有三:权力意志、超人哲学、酒神精神。

讲酒神精神,我们先要从尼采的一句话谈起——“我们拥有艺术,为的是不至于亡于真理。(《强力意志》)”这话什么意思?哪一条真理让人如此恐怖?其实尼采这里讲的真理,就是哲学的三大终极追问之一:到哪里去?也就是生命的真相。那生命的真相是什么?据说,叫做虚无,人生的悲剧意识便是对虚无的承认。《悲剧的诞生·第七章》:“一旦觉悟了所见的真理,哈姆雷特举目四顾,便见生存之恐怖或荒唐。”这两处语境的“真理”意指相同,都是指生命毁灭的必然性。

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悲剧便是《红楼梦》,《红楼梦》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铁槛寺”、“馒头庵”,典出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第六十三回“他(妙玉)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铁槛寺、馒头庵,这种气氛悲剧色彩已经很浓了,妙玉、空空道人就是典型的虚无主义者,佛教乃是虚无主义之大成,想想妙玉岂能置身事外?《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赤条条来去”这几个字,扣住的正是哲学终极追问的命门,存在的局限性和必然性清晰地表明,存在既虚无(一一萨特)。

《黄金时代》的时代——中国性文学的苏醒与张扬(十一)

薛宝钗生日点《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顽石之比人类,风吹雨打千年不异,而人生三、四十年,褶皱初生白发侵头;小溪之比人类,涓涓细流千秋不涸,而人挥汗如雨,不能湿地毫厘;月亮之比人类,月弯曾伴贾岛推敲,月圆曾照太白桃李园夜宴,而今太白与贾岛,“其人与骨皆朽矣”。既然人生最终都将被清零,那人之为人,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其实尼采也是一个虚无主义者,道理很简单,他不承认虚无,“上帝死了”的论断就不能成立,既然上帝是虚无的,那你就得捎带承认人生的虚无。尼采一生致力于解决这种怀疑主义的极端形式,他决然将虚无主义分为两种:积极的虚无主义、消极的虚无主义。他说:“他要成为高贵的虚无主义者,通过权力意志和超人理想直面虚无、战胜虚无,最终成为人生和世界的主人。”而作为艺术,“艺术是权力意志最透明最亲切的赋形。”这是他考察了古希腊悲剧得出的结论,其艺术思想主要记录在《悲剧的诞生》中,因此尼采的人生观实为艺术人生或审美人生。

尼采为人类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就是本文开头那句:“我们拥有艺术,为的是不至于亡于真理。”他进一步强调:“艺术乃是反抗一切否定生命意志的最高力量,是反基督徒、反佛教徒、反虚无主义最卓越的功臣。”尼采将艺术分为日神艺术和酒神艺术,日神艺术表现的是日神精神,酒神艺术则反映了酒神精神。他对艺术、艺术精神的所有揭示,都源自古希腊时期(公元前800年——前146年)社会存在的酒神节既狄俄尼索斯节的研究,这一时期跨中国周代(前1046辛——前256年)、秦代(前221年——207年),以及西汉(前202年——220年)初期。酒神崇拜既狄俄尼索斯崇拜是当时社会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宗教崇拜和节日,直接推动了西方文化歌剧、舞剧、喜剧、悲剧、乐队、抒情诗、剧本、音乐等艺术形式的诞生和发展,也是西方价值观性解放、自由思想的源头。

一般认为酒神节是公元前13世纪由小亚细亚或意大利南部或者古埃及传入古希腊(环地中海),最初仅限于女性参加,而且处于秘密状态。公元前8世纪前后,祭仪中开始出现歌舞成分。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城邦崛起,酒神节每年3月举行,已经非常之隆重。公元前6世纪左右,酒神节被官方认可,歌队规模空前,代表古希腊戏剧、音乐走向繁盛。(有关狄俄尼索斯的神话故事这里从略)。

《黄金时代》的时代——中国性文学的苏醒与张扬(十一)

被誉为“群星中的太阳”、油画之父16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提香·韦切利奥作品《酒神祭》

笔者的认知里,人类学的发展耸立起两座山峰,一是摩尔根《古代社会》,二是弗雷泽《金枝》。马克思、恩格思学说就曾借鉴和继承《古代社会》,《金枝》被《自然》杂志誉为“人类最伟大的书之一”,该书主要记录了世界各地原始先民的风俗、宗教信仰、巫术等。仅管享誉世界,笔者仍认为它挂一漏万,有嫌笼统,比如涉中国部分,不足一页,而中国先民巫术之风极为昌盛,宋兆麟《巫与巫术》、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张紫晨《中国巫术》、高国藩《中国巫术通史》、李零《中国方术考》、李泽厚《说巫史传统》等,都是大部头研究力作,笔者所读胡健国《巫傩与巫术》也是厚厚一大本,所以弗雷泽所录,蜻蜓点水,皮毛而已,可能他侧重的是西方民俗文化。

若讲古西腊主要神话人物,未必找得到狄俄尼索斯的影子,中国介绍希腊史较早的著作、民国时期出版的卢文廸《希腊史》:“希腊人信仰所集中的神,最主要的,是宙士、亚波罗和雅典娜。”但要说哪路神仙对社会影响最大,可能就不是他们了,《金枝》就说狄俄尼索斯“成为希腊民族诸神中最出名的神(虽然荷马未曾对他垂青)……我们听说几乎所有希腊人都祀奉树神狄俄尼索斯。”《金枝》第四十三章《狄俄尼索斯》,专门记述了古希腊社会酒神节相关欢庆内容。“克里特人每隔两年举行一次纪念狄俄尼索斯的节日活动……敬奉的人群当场用牙撕裂一头活着的公牛,然后在树林里到处乱跑,疯狂地呼叫。有人捧着一个精致的盒子走到人群前面,据说盒子里盛的是狄俄尼索斯的神圣的心脏。人们用杂乱的笛声和鼓钹声,模仿着年幼的神受害的铃声,还扮演神话所描述的狄俄尼索斯复活的情景。”各地祭祀时间有的在冬季,有的在春季。酒神有时做为木神、树神、谷神,或者婴童、公牛,山羊等形象出现。习俗有异,主要内容相仿。

《黄金时代》的时代——中国性文学的苏醒与张扬(十一)

法国19世纪学院派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巴库斯的青春》

主要内容的其中一项,就是纵欲。古希腊妇女日常生活中地位低下,一般不允许出门,而酒神节原本就是妇女参加的节日,发展起来以后,祭司等重要职位仍是挑选最优秀的女性担任,而这些女性地位通常非常高。根据弹簧效应,压迫愈强反弹愈大,身心获得解放就没有做不出来的事,这是其一。其二,《金枝·第五十一章·吃神肉是一种顺势巫术》的说法:“神是谷神,谷物就是他的主体;神是葡萄神,葡萄汁就是他的血;所以信徒吃了面包喝了葡萄酒,就是吃了他的神的真正的血肉。所以在狄俄尼索斯这样的葡萄神的仪式上喝葡萄酒并不是欢闹的行为,那是一顿庄严的圣餐。”事实上即使在古罗马时代,节日里恰逢演出高潮,若偶遇一男子或羊、牛闯入,或事先准备一男子,便被认定为神的化身,做法是撕碎吃掉。吃了神的肉、喝了神的血,有神灵护体,因此可以和神一样自由,无所不能,无所不为。其三,葡萄酒本身的麻醉与刺激作用。其四,原始婚配制度的孑遗。其五,生殖崇拜的遗俗。其六,万物重生,性与农业播种的关联。以上几条,算是酒神节纵欲现象产生的原因。

尼采《悲剧的诞生·第一章》对酒神节的美好气氛做了一番绘声绘色的描写:“在酒神的魔力下,不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再次得以巩固,甚至那被疏远、被敌视、被屈服的大自然,也再次庆贺她与她的浪子人类言归于好。大地慷慨地献出礼贡,猛兽和平地从危崖荒漠走来,酒神的战车装饰着百卉花环,虎豹在他的轭下驱驰。……此时奴隶也是自由人;此时,专横的礼教,和'可耻的习俗',在人与人之间树立的顽强敌对的藩篱,蓦然被推倒;此时,在世界大同的福音中,人不但感到自己与邻人团结了、和解了、融洽了,而且是万众一心。”

古罗马农神节奴隶可以变身主人役使奴隶主,《金枝·五十八章·古罗马、希腊的替罪人》第三节《古罗马的农神节》有所记载可以为证。本节又说:“许多民族曾经每年都有个放肆时期,这时法律和道德的一贯约束都抛开了,全民都纵情地寻欢作乐,黑暗的情欲得到发泄,这些,在较为稳定、清醒的日常生活中,是绝对不许可的。人类天性中被压制的力量这样突然爆发,常常堕落为肉欲罪恶的狂欢纵饮。”

《黄金时代》的时代——中国性文学的苏醒与张扬(十一)

《金枝》收录的16世纪意大利天才画家卡拉瓦乔世界名画《酒神巴克斯》

上图为《金枝》插图16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卡拉瓦乔传世杰作《酒神巴克斯》,下方的标注是:酒神巴克斯。巴克斯的希腊名字叫做狄俄尼索斯,据说他的好友因决斗而死,他含泪埋葬了朋友,不久坟墓上长出了葡萄,他取了葡萄榨了汁饮下,顿感兴奋异常。自此,人们便用葡萄酿酒,巴克斯也就成了酒神。这是首幅以同性恋姿态描绘酒神巴克斯的作品,画中表现了非常强烈的情欲,其中腐烂的水果象征青春堕落的肉体。

笔者对此另有一种看法,该画像女人脸,头顶花环,生了一副男人身板,是一个男女结合体,表现的是男人女人身体的交融,是一种性的暗示。这样的理解,契合的是先民酒神节上古老的狂欢与放纵,是对历史绝响的安静追忆。当然,他亲手埋葬了朋友,意指也可以是同性恋,算是寓意双关吧。

同古希腊同时期的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同样有类似放纵情怀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时间刚好也在二、三月,《诗经·庸风·桑中》:“期我乎柔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注意,庸地在今湖北省。《豳风·七月》:“春日载阳,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这里的“桑中”、“柔桑”都是指男女幽会之所,所谓桑间濮上,郑卫之音。《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说得已经很明白了,可见彼时社会开放程度远超后世。

笔者怀疑壮族(古书之僮族)三月三,极可能是上古中春日奔者不禁一俗的孑遗。虽然壮族居南,周朝在北,但秦始皇平定南方设三郡,迁了大量北方人口过去。恰巧壮族三月三主要节目就是赶歌圩,男女对唱、抛绣球,谈情说爱。也恰巧的是这些少数民族自古就比较开放,男女婚后,女性要回娘家住,这种情况一直到小孩出生,期间女子处于性自由状态,称“不落夫家”。该习俗不单存在于旧时壮族,其他少数民族如苗族、布依、侗族、仡佬、彝族、哈尼族,甚至部分地区汉族中也有存在。民俗学家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婚姻制度的,笔者认为这些习俗同上古中春日奔者不禁、桑林幽会为传承关系、或者互为影响、也或者同属原始婚制孑遗,亦未可知。

中西文化、民族、地理不同,但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生机勃发,依照天人合一理念,做为自然界的一员,人类的感情同大自然既对立又统一,我们注意到,在中国古文化元素里,凡涉及性的意象一般习惯以“春”代之,如春宫、叫春、怀春、春药等。因此我们看到在春意盎然的这个季节、中西方远古都存在性解放习俗,这当然同那个时代生产力低下,婴儿存活率低,人囗发展迟缓,进而衍生生殖崇拜活动不无关系。

通过以上引述不难看出,一旦剪断法律、道德诸绳索,再无条条框框束缚,人类文明的外衣被脱下,人的本性获得解放,剥去镀层,是自然人属性的回归。尼采说得好(《善恶的彼岸》):“生物所追求的首先是释放自己的力量——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

(文责及权属归三百六十吴李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