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萧殷在延安1:到达延安以后以全民社通讯员身份写的第一篇报道

作者:译海拾蚌

萧殷在延安1

到达延安以后以全民社通讯员身份

写的第一篇报道

陈家基

1938年7月底,萧殷(当时的名字为萧英)从武汉经西安到达延安,随即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成为了新开设的文学系的首届学员。

在鲁艺,萧殷深深受到鲁艺人的革命精神的感染,他不但积极投身到学习之中去,而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一个对旧社会旧制度不满而起来抗争的青年到以推翻就得社会制度、自觉为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奋斗终生的革命战士的转变。

2020年,我们发现了萧殷在学习期间所写的一篇报道,这篇报道以前从未见诸于萧殷的回忆文字以及萧殷研究的文章中。

萧殷这篇文章向外界报告鲜为人知的延安鲁艺的青年们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这篇报道先后刊登在1938年10月28日的《新华日报》和1938年11月7日的《战斗》杂志上。

两篇报道在发表时题目略有不同。在《新华日报》上的题目是《抗战艺术在肤施——鲁迅艺术学院的轮廓画》(肤施是延安的旧称);在《战斗》杂志上的题目是《鲁迅艺术学院的轮廓画》。

萧殷在延安1:到达延安以后以全民社通讯员身份写的第一篇报道

1938年10月28日的《新华日报》刊登了萧殷所写的报道《抗战艺术在肤施——鲁迅艺术学院的轮廓画》

萧殷在延安1:到达延安以后以全民社通讯员身份写的第一篇报道

刊登萧英《鲁迅艺术学院的轮廓画》的1938年11月7日《战斗》杂志的封面

萧殷在延安1:到达延安以后以全民社通讯员身份写的第一篇报道

刊登在1938年11月7日《战斗》杂志的萧英报道《鲁迅艺术学院的轮廓画》

在《新华日报》上刊登的文章,正文前面括号里是“全民社肤施通讯”,由此推测,萧英当时是被全民社任命的通讯员。

萧英为什么会当上全民社的通讯员呢?

萧英在1938年奉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之命,带领王杰、包慧等6名青年从武汉出发,经西安投奔延安之前,一直在武汉范长江领导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以及其会刊《新闻记者》工作,并未曾参与《全民社》的工作。

《全民社》的全称为《全民通讯社》,于1938年1月3日创办,社长为李公朴。萧英1938年1月英参加的抗战宣传单解散从皖南到达武汉后,曾在李公朴手下从事战地流亡学生的登记工作,并随李公朴组织三千名青年学生乘坐火车去山西筹办“民族革命大学”。全民通讯社也随之搬到了临汾,设在了当时筹办大学的办事机构的一个工厂。

这段时间,应该为萧英日后的生涯建立了坚实的人脉关系。

从临汾回到武汉,萧英就到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工作。当他决定投奔延安时,为了使得一行7人在途中不会被千方百计阻拦革命青年去延安而四处设岗严加盘查的反动派的刁难,萧英通过关系得到了《全民社》的公文,以“全民社西北旅行团”的名义出行。萧英还专门制作了“全民社西北旅行团”的小旗子。一路上和反动派斗智斗勇,安全抵达了陕北。

由于萧英在“青记”是已经担任“青记”干事,并负会刊《新闻记者》的编辑出版工作,笔者推断,全民社或正式或口头委派萧英为“全民社通讯员”,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他以“全民社肤施通讯”名义发出的上述报道。

附录:萧英发表在《新华日报》上的文章《抗战艺术在肤施——鲁迅艺术学院的轮廓画》

抗战艺术在肤施——鲁迅艺术学院的轮廓画

萧英

(全民社肤施通讯)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城的北门外,罗列着密密的荒塚,几根石柱伴着硃红剥落的“文庙”的牌坊。废墟上还有几个湮没了一半的什么礼义廉耻的残碑,这些都说明这里也曾经有过巍峨的宫殿,有过金碧辉煌的好景,但在时代车轮地不断进展中,环绕他周围的只剩下寂寞的荒塚了!

随着抗敌浪潮的高涨,这古城—延安—的一切,都欣欣向荣的复活起来了。在这荒凉的北门外的土窑洞里,同样的活跃着无数的青年。他们拿起锄头和笔杆不倦地工作着,学习着。他们骄傲的唱着:“我们是艺术工作者,我们是抗日的战士,踏着鲁迅开辟的道路,为建立新的抗战艺术,为继承他的革命传统,努力不懈,……”这一切也同样的说明了在这荒漠的废墟和荒塚中,正创建着新的抗战艺术。

今年春天,为了纪念“一二八”,曾来了一个《血祭上海》的集体创作。这三幕话剧在延安公演了十多次,每次都得到各方面的好评。在这情况下,于是有要求组织艺术学校的的必要。为了适应这实际的客观的要求,鲁迅艺术学院就产生了。第一期学生差不多全数是从抗大、陕公来的,那时只有美术、戏剧、音乐三系,人数不满一百人。在上课一个月之后,他们为检阅自己的成绩,所以马上举行了一个美术展览会和戏剧音乐的公演,在这短期中已经表现了惊人的成绩。后来继续有五卅公演,抗战音乐晚会,七一——七七的戏剧节的公演,更加哄动了整个延安。他们创作了不少新的剧本,新的歌曲、小调、和民谣、木刻、漫画,几乎随处可见,这一切他们都尽了组织和推动的作用。最近又成立了一个实验剧团,不久以后他们一定可以向全国人士做新的贡献,还有木刻研究会,预备聘请苏联作家前来指导,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鲁迅艺术学院的教育计划,以三个月为一期,读完第一期后,到外面实习三个月,再回来学习三个月才毕业。七月间第一届学生的第一期的学习已经完毕,分发到前线后方实习去了。为了短期中能够表现出如许的成绩,为了适应客观的需要,第二届便扩大了,并增设了文学系,原定招生一百五十名,可是现已达到二百人了。录取条件虽然没有严格规定,但最低限度必须有相当的艺术修养和技能。这一届来考的几达三百余人,取录的只能达全数五分之三。

副院长是沙可夫先生,教员有周扬、丁里、徐□勇、沙汀、何其芳、沃渣、湖一川,吕骥、向隅、左明、张庚、崔嵬、王震等。还有洛甫、成仿吾、丁玲等在百忙中,抽空到那里去演讲。这些人都能放弃过去养尊处优的生活,而穿起草鞋,吃小米,住窑洞,不断地为抗战艺术而努力。因为教员和物质的缺乏,主要的仍是靠学生自动的学习。因此,在土窑洞里,在青草地上,在山崖边,经常可以见到他们热烈的集体的学习,开讨论会,排戏、练歌、绘画、写作。他们都孜孜不倦的争取一分一秒的学习时间。至于课程,文学系有艺术论、旧形式研究、世界文学、中国文艺运动史、名著研究、俄文、创作;美术系有解剖学、透视学、美术座谈、野外写生、室内写生、中国文艺运动、艺术论、社会科学;音乐系有音乐概论、作曲法、指挥、练耳、视唱乐器练习、艺术论、中国文艺运动、社会科学;戏剧系有读词、化妆术、戏剧概论、排戏、作剧法、表演术等。除了这些外,各系还有各种研究小组和课外文化活动。

延安物质条件的困难是谁都知道的,尤其是初创办的“鲁艺”,在物质方面更加困难。因为没有屋子,学生们经常在雨淋日炙中学习,在风沙弥漫中生活。他们不独不屈服于这恶劣的坏境下,相反的,他们时时刻刻都用最大的力量的去克服一切困难!

有时,他们还跟工人们打成一片,帮助厨师烧饭,帮工人运砖石。他们不怕艰苦,不怕困难,他们虽然吃小米,穿草鞋,住窑洞,睡地铺,然而他们却非常愉快而活泼。他们过着纪律化的生活,学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常有热烈的生活检讨会,反对个人主义和过去那种散漫的艺术家的作风,他们强调精神团结,相互帮助,……

总之,他们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的连在一起了。在这样艰苦的学习环境中,锻炼出来的艺术青年,不但可以拿笔,同时也可以拿枪!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十月二十八日《新华日报》第三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