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和中国是近邻,同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上曾饱受西方的殖民剥削。近代以来,逐步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鉴于当下疫情的关系,以及昨天的...开始关注印度。就谈谈南亚半岛吧~
数千年间的交往,总的来说,友善的多,偶尔也会有拳脚相加的时候。
历史渊源的几个节点
中印之间,早期的交流,似乎应该从佛教说起。据考证,大约在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纪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被称为浮屠教。

【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
399年(东晋时期),65岁高龄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历时14年,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于义熙九年归国。后著有《佛国记》。他是有记载的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嗯,是一个驴友兼翻译家。
对中国老百姓而言,更加出名的是另一位,特别是在小朋友的群体中...他就是玄奘,本名陈祎,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由于佛教发源地天竺和大唐长安路途遥远,佛教经义在语言翻译和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分歧。于是,玄奘于贞观年间经凉州,过玉门关,西行五万里赴天竺取经。前后历时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
回归后,玄奘和他的弟子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并将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编写成《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换个通俗点的说法,若非这些记载,某些国家的文明历史就是神话..这段历程,被几百年后的小说家加工成了《西游记》~~有个说法,唐僧当时非官方委派,而是偷渡出去的..不过,无论事实如何,玄奘是一个伟大文明的传播使者。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用现在的眼光看,是标准的墙里开花墙外香。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习以为常的,都来源于海外。比如牛顿力学、马克思主义,更基础的阿拉伯数字(也是古印度人发明的),还有辣椒、玉米、石榴...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总是方方面面的,取之精华弃之糟粕的原则,很多年前就已经探讨过了。所以,要不要出国留学,要不要关起国门自己发展这些问题,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家,实在是不适合再深入探讨了。当然,这是题外话~
如果法显、玄奘是宗教领域的专业人士,那么,郑和就是标准的官方代表了。在蒙元拓展了欧亚大陆的认知之后(就像疫情有效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认知),伴随着造船业的发达和航海技术的成熟,特别是以海道针经(24/48方位指南针导航)和过洋牵星术(夜间天文导航)为代表的导航定位技术,大明朝开辟了中国大航海时代。郑和下西洋,六百多年前这位传奇人物,也与南亚大陆有过多次交集。
【郑和宝船模型】
郑和也在第七次航行期间,病逝在古里国附近(今印度科泽科德,Kozhikode)。船队一名叫马欢的色目籍翻译官,《瀛涯胜揽》的作者,记载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曾在古里国树碑的内容,“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皡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只是,再坚硬的石头也可能熬不过悠久的岁月...
特别要提这本书,是因为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日志——《郑和出使水程》没了,航行的文字资料所存不多,《瀛涯胜揽》就成了记载沿途风土人情、研究历史为数不多的“宝贝”。(插一句话,极有研究价值的日志没留下,而不该有的XX日记却大行其道,是一种悲哀)。这本书记载了船队经过的锡兰、小葛兰、柯枝、古俚等当时南亚半岛相关的国家,对当时印度种姓制度有着深刻的描写。
锡兰(锡兰山)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永乐七年郑和、王景弘(福建漳平人)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石碑内容记载了当时布施礼品的清单,除中文外,石碑上还有波斯文和泰米尔文两种文字,分别表达了对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神祇的敬意。
这是一块幸运的石头。1911年,此碑在斯里兰卡南部的加勒修路时被发现,现存科伦坡博物馆。。石碑上部刻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二龙戏珠图案,下面的文字依稀可辨,“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
石碑是古物,记载的是过去,但是渊源会留存下来,历史也许在某个拐角处,用这个冥冥之中的渊源开辟另外一个未来...
【大连海事大学于2007年起,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航海工程学院设立了海外校区,开展境外办学项目】
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前后28年,讲述了大明朝的“一带一路”。这段历史可以细细研究。。
在历史上,中国和南亚半岛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恒河水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