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 data-track="2">市场化下的中国小农户</h1>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发生了大逆转——由供不应求跨入供大于求的历史新阶段,由追求数量增长效益转向追求价值和价值增产收益。当我国小农之农业实现了由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的历史跨越后,只有把千千万万的小农户组织起来了——变成有组织的现代小农,小农户才能追求到农产品价值和价格增长收益,才能维持农业再生产循环和农户人口再生产循环。否则,千千万万的小农户就会落入越想赚钱就越要追求增产、越增产就越不增收、甚至减收的无序生产及恶性竞争陷阱,勤劳致穷就不可避免了,甚至越勤劳其命运越悲催,最终家庭人口简单再生产也无法完成。
我国有二亿多小农户,80年代初从人民公社“解放”出来时,生产积极性暴涨,当时是农产品短缺,增产就是增收,千千万万的小农过了十年左右的好日子。但当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主要农产品就出现了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的局面,高度分散的二亿多小农户再增产就会不增收或减收了,但众多高度分散小农户为了追求更多收入,只能选择拼命增产(因其无法追求农产品价值和价格增产收益),两亿小农民就整体进入了分散小农生产积极性陷阱——即“增产减收、勤劳致穷”的恶性循环。
高度分散的小农户(因没有任何议价权,更别说定价权了),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养猪,不赚钱没法养了;养奶牛,不赚钱没法养了;种粮,不赚钱没法种了。最后,众多高度分散的小农户只有一种选择:老人留守,青壮年不得不靠外出打工以维持家庭不破产。本因其实是家庭农业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都不能简单地再循环!
我国千千万万高度分散的小农户,其实是世界上最悲催的农民!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 data-track="32">全球化下的中国小企业</h1>
当千千万万高度分散的小农户,只能选择离土离乡出卖劳动力获得收入以维持家庭不破产,这为沿海地区承接全球化一般性制造业梯度转移提供了丰富而便宜的劳动力。
曾几何时,“无工不富”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当数以亿计的廉价劳动力涌入东南沿海,千千万万为出口创汇的小企业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了。于是全球一般性制造业出现了“中国拐点”——由供不应求逆转为供大于求,一般性制造业必须由追求数量增产收益向追求价值和价格增产收益转变,但高度分散的小企业主和高度分散的小农户一样,只能追求数量增产收益,于是就出现了小企业主生产积极性陷阱——越不赚钱越要多生产,生产越多亏损越多,“无工不富”变成了谬误。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小企业生产什么,什么就便宜;买什么,什么就涨价。在当今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中国向全世界供应一半以上的一般性工业品,赚钱吗?不赚钱,生产的越多亏的钱可能更多。
中国的一般性制造业者,在全球的地位和中国的小农户在中国的地位是一模一样的。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 data-track="33">谷贱伤农,民贱伤国</h1>
谷贱伤农,这句话大家都懂的。民贱伤国呢?这句话可能要做一些解释才能懂的。
生产越多亏损也越多,还不得不扩大生产,这叫民贱;生产出好东西,本国人不消费或消费不起,补贴出口专供外国消费,这叫贱民。当“民贱”和“贱民”同时发生时,一方面生产越来越多,出口也越来越多,国家的“物质”及“资源”储备就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差,进口原材料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贵,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这叫伤国;另一方面出口越来越多,外汇储备越来越多,既受制于人,还遭人恨和猜疑,遭受孤立,这叫国伤。民贱必伤国啊!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4" data-track="34">组织起来,让发展生产和国际贸易的目的回归本源</h1>
发展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本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外贸易的目的,是换来更多又好又便宜的物质和资源,让本国人民过更好的日子。
中国必须把千千万万高度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变成有组织的现代小农,去追求农产品价值和价格增长收益;中国必须把千千万万高度分散的从事一般性制造业的小企业组织起来,追求一般性制造业产品的价值和价格增长收益。
发展生产和国际贸易的目的才能回归本源,国家经济才会有内循环,才会不受制于人,才能和国际社区友好相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国民而言,以需定产、以销定产,小富即安,有什么不好呢?对国家而言,自主发展,以“内循环”为主,尽量少一些外汇储备,活水长流,有什么不好呢?
【注】转发时请尊重版权,注明作者姓名及内容出处,感谢大家转发,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