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名士风流之陈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作者:辽逸

如果你是高中以上学历者,你与陈蕃搭上关系一定是因为要学习、背诵令人头大的“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因为里面有一句“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如果你是一个生活有些懒散的有志青年,没有及时整理房间的好习惯,那你与陈蕃搭上关系,一定是被老师或长辈提着耳朵教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是东汉时期名臣,字仲举,河南省平舆县人,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

东汉时期选拔任用官员主要是通过察举和征召,说白了就是世家大族和与他们各种关系的人,不用考试直接依靠自己的好名声或裙带关系推荐来做官。陈蕃的爷爷做过河东太守,在现代可以算作厅级以上领导,陈蕃的父亲在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所以陈蕃是不是官三代还不好定义。陈蕃成年后先是在郡里任职,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可见陈蕃即使不是出身世家大族,也是家庭优渥,说他含着“金汤匙”出生不过分。

据《后汉书》记载,陈蕃十五岁就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这所房子到底多大,是别墅还是复式我们不清楚,唯一能肯定的是这所房子至少“一楼带院”。因为陈蕃在这个独立的空间里放飞自我时不打扫卫生,笤帚、拖把满园乱扔,杂草也不清理,导致“庭宇芜秽”。

某天,陈蕃老爸的朋友兼同乡薛勤来拜访,估计作为一名长辈面对这凌乱的房间实在看不下去,一脸责备地说:大侄子呀,来客人前为什么不提前扫卫生,这很不礼貌,这是有违中华民族的传统待客之道啊!(两千年之后,毛主席要求“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可见来客人要提前清理卫生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待客之道。)

换做普通人,听了这番训斥肯定会脸红,但陈蕃不在乎,一脸傲娇地回答: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知道他小小年纪就有整治天下的大志向,很为惊奇,也很是震惊。

这个故事的结局据说有两种,一种是薛勤对少年陈蕃的理想抱负很是钦佩,主动帮他整理了房子;另一种薛勤虽惊奇,但还是怼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最后陈蕃还是被长辈撵着去清理卫生。到底哪个是真的,没人知道,这也不是我们需要讨论的内容。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对少年陈蕃进行一个基本的评价,正向的就是志向高远、胸有大志、善抓大事、不屑琐事,反向的就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自不量力,只顾看星空而不注意脚下的路,这样的人弄不好要在一些细节上栽大跟头的。而陈蕃这样不羁的性格也影响到了他人生最终的结局。

“二十一世纪最要的是什么?人才!”不光二十一世纪,各朝各代有识之士对人才的重视都一样,陈蕃也是如此。

《世说新语》上讲,陈蕃就任豫章太守之后,先不去查看自己的办公室和宿舍,而要像周武王席不暇暖拜访商容一样,急匆匆拜访徐孺子(成语“席不暇暖”就来源于此)。为了体现对徐孺子的尊重,陈蕃为徐孺子设置了一张专用的床榻,他来就将这张“专座”放下来供他坐,他走再将“专座”悬挂起来,别人不能染指。《后汉书·陈蕃传》记载,陈蕃就任乐安太守时,对周璆也设置了这样的“专座”。后来对于高规格的接待客人形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叫“下榻”。

徐孺子,名稚,字孺子,多次被朝廷及地方征召,可一辈子都没有做过官,是个隐士。徐孺子是靠着“恭俭义让,淡泊明志”的处世哲学被世人推崇,至于工作能力怎么样看不出来。至于周璆,也是没有做过官,妥妥的隐士一枚。还有一个被陈蕃高度重视的人才是周乘,字子居。陈蕃称赞他是:“真治国者器”,就像自动步枪里的“AK47”,导弹中的“东风41”(“譬诸宝剑,则世之干将”)。周乘当过泰山太守之类的地方官,被人津津乐道的是说他善于学习、自我提高。他经常发感慨: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我的鄙俗贪吝之心就会再长出来(“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这很像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三天不学习 赶不上刘少奇”。周乘的治国理政能力如何,史料记载很少,只是说有德政,名声很大。

可见陈蕃虽然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很高,但识别人才的能力其实很一般。在他的眼里,有虚名的名士、隐士才是高端人才,而经世致用的业务型人才和身边的能员干吏他并不看到眼里或挖掘推荐。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一,实际上将人才分成了三六九等。他对待人才应该向周公一样“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而不应该像热恋中的男女一样“只对你有感觉”。

东汉皇帝的存在感普遍很低,即便是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知名度都不算高。知名度最高的是最后一任皇帝汉献帝刘协,这还要多拜小说、电视剧《三国演义》所赐。

东汉的皇帝为何大部分寂寂无名?这与他们的平均年龄少有着很大的关系。东汉生卒可考的13位皇帝即位平均年龄仅为12.3岁,其中即位时不满16岁的多达10位,分别是汉和帝刘肇10岁即位;汉殇帝刘隆不满一周岁即位;汉安帝刘祜13岁即位;汉顺帝刘保11岁即位;汉冲帝刘炳,1岁即位;汉质帝刘缵,8岁即位;汉桓帝刘质,15岁即位;汉灵帝刘宏,13岁即位,汉少帝刘辩,14岁即位;汉献帝刘协,9岁即位,他们占东汉皇帝的76.9%。13位皇帝中去世时不足40岁的多达10位,占东汉皇帝的76.9%,不足50岁的更是多达11人,占到了84.6%。

这些小皇帝还没到青春期就即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国家大事说了都不算,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来;等到长大了,有能耐了,国家大事说了算了,又没有几天活头了。这就导致了东汉的朝局在大多数情况下由外戚和宦官打着皇帝的旗号交替专权:年轻的“老皇帝”死了,小皇帝即位,皇后升级为太后“垂帘听政”。这些年轻的“小寡妇”们仓促晋级之后缺乏治国理政的经验,再加上自小“养在深闺无人识”,只能是依靠自己的娘家人,于是作为“国舅”“国丈”的外戚便纷纷开始专权。小皇帝长大了自然要夺权,奈何他与朝中的大臣们也是“不熟”,只好依靠自己的“身边人”宦官夺权。等到夺权胜利,站队成功的宦官们又开始新一轮的专权。如此这般,东汉朝局的变迁就变成了死循环,就像人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因为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不会将整个东汉王朝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进行好好治理,而是趁着权力在手疯狂地 “刮地皮”。

可悲的是陈蕃就生活在这个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权交替进行的混乱时代,他要打扫的也是这些无恶不作的外戚、宦官集团。

梁冀是东汉最为嚣张和强势的外戚,他专断朝政近二十年,先后立了汉冲帝、汉质帝、汉桓帝三朝皇帝。汉质帝仅仅因为在他背后骂了一句“跋扈将军”,就被他直接毒死换人。梁冀当政时派人送信给陈蕃,让他办点私事。以陈蕃的个性梁冀的请托肯定是不给办的,于是干脆不见这个信使。这信使没办法,只好假托他事求见陈蕃。见面之后,陈蕃发现上当了,梁冀请托的事情不仅不办,还一怒之下让人打死了信使。因为“打狗没有看主人”,陈蕃获罪被降为修武县令。想想这信使也是可怜,送信的任务完不成回去要被责罚,好不容易找了个借口完成送信的任务了,结果把命也送了。以陈蕃的个性,信使的这道题基本上无解。同时这件事也反映出陈蕃耿直的过头,脑子不会拐弯,一有机会就得罪人,原本可以拖延不办的事情非要闹出人命不可。

前期陈蕃得罪了梁冀,结果只是贬官,这算是他的运气好。但好运气总有用完的一天,命运不会永远垂青一个人。后期陈蕃耿直的得罪了宦官,就真的连命都搭上了。

汉桓帝时想立田贵人为皇后,陈蕃坚决主张立窦氏,结果成功了。汉桓帝驾崩,汉灵帝即位,窦皇后开始执掌朝政,在报恩和治国的双层想法下重用陈蕃。当时陈蕃与窦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站同一队,起用名流贤士参与国家政治,积极做好铲除宦官的准备。这时陈蕃政治上的幼稚、工作谋划上的眼高手低、生活中的不团结人等短板一起袭来,最终将陈蕃带入万劫不复之地。

陈蕃与窦武商量诛灭宦官,但他的想法很奇葩!陈蕃认为对太后有功德,于是向太后上疏要求尽快处决曹节、王甫、郑飒等宦官集团的人;如果不处决他们就把奏章给他们看看,让他们知道自己痛恨他们。结果是窦太后没采纳他的意见,百官知道了这事很震惊,宦官集团准备对窦武、陈蕃等人动手。

毛主席曾经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政治斗争也是如此!剪除宦官集团需要卧薪尝胆、需要低调隐忍、需要关键时刻图穷匕见,而不是站在大街上整天喊着“我要弄死你!”

结果曹节等人伪造窦太后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已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击承明门,结果当天被杀,家属被流放,门生故吏被免职禁锢。(后世喊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高贵乡公曹髦与陈蕃的结局很像。)

陈蕃,一代名臣,壮志未酬身先死,死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蔡东藩评价这件事“窦武之死,其失在玩;陈蕃之死,其失在愚” ,是愚蠢,也是迂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