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娇娜》:美人治病,胜过刮骨疗毒

这两天重温了聊斋里的《娇娜》一文,不得不说,真是经典,特别是里头男主孔生和娇娜初见的场景,非常有意思。今天来给大家说说这个故事。

《娇娜》:美人治病,胜过刮骨疗毒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

</h1>

整个故事,就是男主孔生在一座宅子里,遇到了一个狐狸公子,这个狐狸公子有个妹妹,即娇娜。

在这个故事里,娇娜并不是孔生的妻子(孔生的妻子也是狐,但另有其人),但娇娜对孔生有疗愈之情,孔生对娇娜有救命之恩。

马瑞芳老师评价说孔生和娇娜“没有肌肤之亲,却胜过肌肤之亲”,就是类似宝黛那样的一种情感,相当贴切。

《娇娜》:美人治病,胜过刮骨疗毒

故事情节碍于篇幅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看看,在这里我着重跟大家聊聊孔生和娇娜的初遇。

初遇源于孔生的一个恶疮。

孔生的胸口长了一个碗口大的瘤子:

生胸间肿起如桃。一夜如碗,痛楚呻吟。

非常疼痛,而且越来越严重,几乎饭都吃不下。

娇娜一出场,是给孔生治病来了,故事里说这种瘤子只有娇娜能治。这个设定也是独特,美女出场不是招亲,不是邂逅,居然是来治病的。

她一走进门:

年约十三四,娇波流慧,细柳生姿,生望见颜色,嘲呻顿忘,精神为之一爽。

十三四岁,是又年轻又漂亮,孔生一看就忘了呻吟,还“精神为之一爽”,简直是“没动手治病就好了三分”。美女真的是一种神奇的“动物”。

《娇娜》:美人治病,胜过刮骨疗毒

娇娜诊断过后,跟孔生说,瘤子有点严重,得动手术了:

女笑曰:“宜有是疾,心脉动矣,然症虽危,可治;但肤块已凝,非伐皮削肉不可。”

于是解下手上的金环套在了孔生的瘤子上,又用刀子把这个瘤子一刀刀割去,书里边说“紫血流溢,沾染床席”,画面显然十分血腥,对于孔生来说,活着让人“割肉”又不打麻药,可预想过程一定是非常非常疼的。

然而书里说,在这个过程中,孔生:

贪近娇姿,不惟不觉其苦,且恐速竣割事,偎傍不久。

太可怕了,他不但不觉得疼,还害怕这个过程(动手术割肉)太早结束。

一切只因娇娜实在是太美。(贪近娇姿)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

大家看这个情节,是不是跟我一样想起了:

《娇娜》:美人治病,胜过刮骨疗毒

对的,就是关羽“刮骨疗毒”。(我估计这个情节蒲松龄真的就是参考了“刮骨疗毒”)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对这次关公治疗箭伤做了浓墨重彩的描写。

《三国志•关于传》里说: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右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里说:

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

《娇娜》:美人治病,胜过刮骨疗毒

两本书的描写有所差异,但都表现了关羽面对剧痛谈笑自若的状态,这么写显然是为了衬托关羽的英雄气概。

但“武圣”关羽比起故事里的孔生,那还是要差一点,同样是不打麻药割肉,他只是“言笑自若”,孔生是“恐速竣割事”怕这个美妙的过程太早结束。

关二爷是“忍受”,孔生那是“享受”,境界可太高了。

到底是什么,让他超越了名铄古今的关云长呢?

当然是娇娜了。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

所以你看一个漂亮女子,就可以让一个落魄书生在意志力上超越一代武圣。

而且关羽刮骨疗毒只是“忍耐力”好,却缺乏科学依据,可孔生看到美人忘了疼,却可以归于“肾上腺素”爆棚,合情合理,真实性甚至更大。

所以你看,美人,才是绝佳的良药。

古往今来,提起美女总会有人丢过来一句“红颜祸水”。

思古人,看商朝败于妲己,董卓死于貂蝉,唐明皇因为宠爱杨贵妃,江山基业险些毁于一旦。

《娇娜》:美人治病,胜过刮骨疗毒

看今朝,吴秀波因为一个情人而被封杀,黄海波由于那事儿而销声匿迹,文章同学事业一落千丈,婚姻也终于失败。

《娇娜》:美人治病,胜过刮骨疗毒

但又有多少男人,在为美人回眸一笑的倾国倾城而奋力拼搏呢?

情欲,是一切的原动力,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底层理论。

越漂亮的女人,往往让男人越是渴望,越是渴望便越有动力,越有动力,便越有可能惊世骇俗,得获成功。

所以,我还是那句话,别抱偏见。

漂亮女人,是男人绝佳的良药。

好了,鬼狐千古事,秉烛细细谈,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