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康的成功和失败都离不开他的母亲曾学梅,曾学梅教出了一个神童,却又毁了一个神童。
当儿子被学校劝退时,曾学梅气愤地骂道:“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
她对儿子有太多期望,期望破灭时,失望便如排山倒海般袭来。
一个孩子怎样才能被培养得如此优秀?又是怎样的行为才会被学校劝退?
这都要从曾学梅对儿子的教育说起。
1983年6月,魏永康出生在湖南省华容县。魏永康的父亲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在作战中受伤,退伍后一直瘫痪在床。家里的大小事务主要交给妻子曾学梅打理,曾学梅是一个吃苦耐劳的女人,用坚强的意志力撑起了这个家。
她在家附近的百货店当售货员,既要工作还要照顾生病的丈夫,却毫无怨言。儿子魏永康的出生,为这个有些心酸的家庭平添了无限的喜悦。
曾学梅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光宗耀祖,成为她和丈夫的骄傲。
曾学梅因为学历不高,吃过很多生活的苦。她坚信“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魏永康3个月时,曾学梅便开始有意地培养儿子,时常在儿子面前读唐诗,用卡片教儿子认字。
小小的婴孩天真无邪,对母亲的引导一片茫然,但滴水能够穿石,日积月累的渗透式教育,有着不小的作用。
有一天,曾学梅把一岁6个月的儿子带到公司玩耍,有一个同事闲着无聊,看到小男孩在地上爬来爬去,突然问道:“你会写字吗,你写一个字我就给你一颗花生米。”
男同事对着婴孩扬了扬手里的花生,他只想开个玩笑逗逗这孩子,却不想魏永康认真地点了点头,接过别人递的粉笔,魏永康在地上写了一个又一个字,不断拿到花生的他,笑得乐不可支。
魏永康一共在地上写了七八十个字,一旁围观的同事们都震惊得合不拢嘴,这简直是开挂啊。
魏永康2岁这一年已经认识了上千字,小学从2年级直接跳入6年级,8岁便进入了县城重点中学读书。
神童的身份注定不会被埋没,通过各家媒体报道,魏永康的名字渐渐传遍了当地县城,成了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是许多家长在批评自家孩子时常常引用的对比对象。
曾学梅在接受采访时,面露得意地讲述了自己的教子方法,她会把儿子的大小事务都包办好,让儿子可以心无旁贷地学习。
8岁儿子进入中学后,曾学梅开始了自己的陪读生涯。
始终坚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曾学梅不希望儿子被其他的事情分身,儿子刷牙,她挤好牙膏;儿子吃饭,她喂饭;儿子早起,她帮他穿衣。
魏永康在家什么都不用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曾学梅认为这是在为儿子节省更多学习时间,却在无形中忽略了自理能力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
魏永康是没有朋友的,起初,曾学梅接到魏永康同学的电话,邀请魏永康出去玩耍,她总是让儿子一口拒绝。
时间一长,没有人联系魏永康了,不合群的人是不会受欢迎的。
其他小朋友还在尽情玩耍的时候,他已经在为高考备战。
魏永康13岁这一年,考入了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他的母亲不愿意让他住宿舍,而是向学校申请陪读。学校考虑到魏永康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便同意了曾学梅的要求。
学校为曾学梅在学校安排了一份勤杂工的兼职,另外为她和儿子划拨了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供母子俩居住。
魏永康心里是渴望自由的,但他没有勇气反抗母亲,他习惯了被母亲安排一切,已经失去了自主选择的能力。
曾学梅的陪读日子持续到了魏永康17岁毕业。
魏永康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当曾学梅听到这个好消息后,只是淡淡一笑,她对儿子的实力从来没有任何不放心,这样的结果是在意料之中。如果儿子没有考上,那才是意外。
曾学梅还想继续陪读,但魏永康这一次提出了反对。他17岁了,渴望独立。
曾学梅这一次没有坚持己见,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她很欣慰,儿子会是一个出色的大人。没有她的陪伴,相信魏永康依然能够活得十分精彩。
但事实却让曾学梅不敢相信。
魏永康搬进学校宿舍后,成了舍友眼中的怪人。
他完全不懂生活常识,没有生活能力。
就连天气冷了,穿厚衣服;天气热了,穿薄衣服;这样基本的常识,他都理解不了。
冬天的北京,天气寒冷,大雪飘飘,有一次他穿着单衣和拖鞋去游天安门,旁边的游客看他就像看怪物,魏永康浑然不觉,他只觉得身上很冷,却没注意到周围人异样的目光。
他常年活在自己的世界,已经失去了察言观色的能力。
他把所有时间都拿来学习,虽然他脱离了母亲,但他依然活在母亲的阴影中,他不会像其他同学那样,在学习的同时,尽情享受大学生活的快乐。
他整日窝在宿舍看书,却连考试时间都记不得,只因为在以前,从来都是母亲提醒他考试时间,他不需要花心思去记这些。
而如今,他独立了,却完全改正不了以前的习惯。
他每天衣冠不整,也很少洗衣服,身上时常有股味道,他把换下的衣服扔得到处都是,整个房间都是臭烘烘的。
三年以后,20岁的魏永康被学校劝退。学校曾多次找过魏永康谈话,却一直看不到他知错就改。
曾学梅来接儿子回家时,她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然而无论她怎么辱骂儿子,儿子都一声不吭,这让她更是怒火中烧。
曾学梅指着中科院的大楼,问儿子:“你怎么不去跳楼”,儿子不说话,她又指着车水马龙的公路,问儿子怎么不去撞车,她骂儿子:“这么好的条件你不争气,你去死”
曾学梅一路骂骂喋喋,直到家中仍然没有平息怒气。魏永康却仿佛麻木了,只是呆呆地任由母亲责骂。
躺在床上的曾学梅丈夫停不下去妻子的口不择言,不禁出口劝道:“ 孩子压力已经那么大了,你还这么骂他,是火上浇油!”
“他都这么不争气了,他去死!我还管他!”曾学梅说到做到,她很少再关心儿子,两人虽然在同一屋檐下,却很少再有交流。
魏永康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中玩电脑,谁也猜不透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他的母亲曾学梅因为儿子跌下神坛,饱受痛苦。以前,她活在街坊邻里羡慕的眼光中。如今,她出门恨不得能够隐身。
曾学梅后来回忆道,儿子刚退学时,她的心路历程
“只要我走出这个家门,我就觉得好像大家都在用笑话的眼光来看我。在我们这个小县城,魏永康的名字一直都是家喻户晓的。以前我最欣慰和被人谈起我的儿子怎样,可是现在我却最害怕别人和我谈到他。”
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三口之家,如今整日愁云密布,气氛压抑。
曾学梅内心痛苦,魏永康何尝不是,得不到母亲的理解,他决定破罐子破摔。
魏永康时常离家出走,最长的一次,他离家39天,仅仅只用了500多块钱,便走遍了16个省市。魏永康把穷游族的精神贯彻得淋漓尽致,如果不是到了山穷水尽,身无分文的地步,他还能继续游下去。
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魏永康最后在警察的帮助下回到了家里。
他以为母亲又要对他破口大骂,却没想到曾学梅这一次不骂了,曾学梅无法忘记儿子那天离开的情形,正是因为恨铁不成钢的她打了儿子一顿,才让儿子愤然离开。
儿子离开的这39天,她担心得睡不好觉。
她怕魏永康真的去死,曾学梅这才意识到,无论儿子经历了怎样的失败,都是她最亲最亲的人,更别说,儿子的失败,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曾学梅变了,不再暴躁狂怒。在她的鼓励下,魏永康重拾了对生活的勇气。
曾学梅就像教小孩那样,又一次耐心地教着自己的儿子如何做一个正常人。魏永康渐渐学会了自己洗衣服,打扫卫生,削水果等。
父亲瘫痪在床,他每天都会端茶送水,陪父亲聊天。
母亲让他去买菜,他知道如今家里经济困难,还懂得货比三家,只选最便宜的买,可谓是省钱小能手。
“ 他知道一家超市的藕尖最便宜,3块4毛5一斤,就在那儿买了几次,有一天涨到3块8毛4一斤,他就跑了另几家超市,发现比这里更贵,后来干脆就不买了,只买了5毛钱一块的豆腐回来。买米也是买1块零四毛的最便宜的米。”
当记者来家里采访,他会热情地打招呼,还会送上切好的西瓜给在车里等候的司机吃 :“司机叔叔辛苦了,请吃块西瓜!”
曾学梅把儿子的转变都看在眼里,她十分欣慰“ 永康现在真的长大了,懂得关心别人了!”
2005年,魏永康被上海一家航天研究机构邀请去上班,他在上海期间还收获了爱情。一位叫付碧的姑娘走进了他的生活。2008年,两人一起去深圳发展。
魏永康成家后,和妻子育有一儿一女,一家四口过着幸福美满的小日子。
2009年,魏永康考取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后来从事软件开发。
魏永康的未来还很长,但他已经不再迷茫。
人生就像马拉松,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