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9">前言:美国《时代》周刊曾经评价邓小平,说他改变了世界。作为一个十分硬气,敢于斗争的人,邓小平面对“铁娘子”撒切尔,也不遑多让。这样一个比“铁娘子”还“铁”的人,谁能够成为他的至交好友呢?感兴趣的小伙伴别忘了点赞关注,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h1>

邓小平同志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4">亲上加亲</h1>
既是同乡,又是战友,两人为中国的革命事业都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提起邓小平的好友,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聂荣臻。两人都是四川人,一起工作了70多年。他们之间的情谊,经历了风风雨雨。聂荣臻比邓小平大5岁,1899年,聂荣臻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聂荣臻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也经常对自己的同学说,长大以后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建功立业。五四运动爆发后,聂荣臻因为积极参加各种爱国运动,所以受到追捕,之后前往法国进行勤工俭学。
小时候的邓小平被父母取名为邓先圣,到了上学的时候,改学名为邓希贤。一直到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才改名为邓小平。1920年,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邓小平决定前往法国勤工俭学。也是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邓小平结识了聂荣臻。在到达巴黎后。欢迎他们的人里面就有一位四川同乡,他就是聂荣臻。从那天起这两位四川老乡。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长达70余年的时间里,他们都把对方奉为知己。
少年邓小平
在法国期间,正值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西方国家经济萧条,失业率逐渐上升。这些来到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们,很快就失去了工作,被迫退学。为了继续求学,他们便去寻找新的工作,他们大部分都进入法国各地的工厂做工,邓小平也是如此。
在这种残酷的现实下,学生们也体会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他们不仅要面临着失业失学,更严重的,还有可能因为饥饿甚至死亡。经过一系列斗争的锻炼和考验,这些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的政治觉悟大大提高,再加上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有了非常深切的感受,对资产阶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批先进的青年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坚定的选择了共产主义。
1922年6月,周恩来、赵世炎等人组织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聂荣臻,邓小平等一批进步学生纷纷加入旅欧支部,从此聂荣臻和邓小平也不仅仅是同乡,更是战友。同年,聂荣臻前往比利时学习。1923年,聂荣臻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邓小平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根据党组织的安排,聂荣臻又转往苏联学习,到1927年才回国。
回国后他们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最前线,参加了国内革命战争。1926年,聂荣臻参加了北伐战争。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邓小平跟随中共中央来到上海。聂荣臻参与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29年,邓小平化名前往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
龙州起义爆发后,组建了工农红军第八军。聂荣臻和邓小平又战斗在了一起,他们先后进入中央苏区,参加了我党反围剿斗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邓小平跟随红军开始长征。在长征过草地前,邓小平从中央秘书长被调到红一军团,担任宣传部长。而此时红一军团的政治委员就是聂荣臻。从此开始直到抗日战争爆发,邓小平与聂荣臻一直战斗在一起。
一次,在甘肃的邓小平得了很严重的病。在昏迷状态下的邓小平,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去,情况十分危急。当时,张学良和共产党统一战线,派人送去两车慰问品,其中就有一些牛奶。聂荣臻看到后,当即决定把所有的牛奶都给邓小平。邓小平的女儿说,邓小平就是靠着这些牛奶而活下来的。
抗日战争
1955年,聂荣臻被授予元帅军衔。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聂荣臻负责主管国家和军队的科技工作。尤其是对两弹一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邓小平一贯重视科技工作,他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聂荣臻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20世纪80年代之后,邓小平主动要求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聂荣臻得知后,感到十分惋惜。邓小平退休后就很少外出了,但还是会经常去探望聂聂荣臻,两人谈话的话题也永远离不开党、国家、人民和军队。
在聂荣臻92岁的生日上,邓小平的夫人卓琳代表邓小平去看望聂荣臻,聂荣臻的心里也惦记着邓小平。他对卓琳说,回去一定要替我向小平问好。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发表重要讲话。聂荣臻让秘书反复读邓小平的讲话内容,没有听清的地方,他都会仔细询问一遍,然后让秘书重新一字一句的再读一次。在听完邓小平的发言后,聂荣臻深有感触。
1992年4月聂荣臻病重,他让秘书拿来收音机,录下了自己的遗言。聂荣臻说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已经70多年了,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虽然自己没有对党做过很大的贡献,但是党交给自己的任务都圆满完成了,也十分赞同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政策等等。聂荣臻的临终遗言表明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以及对邓小平的信赖!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8">亲密无间的知己</h1>
在邓小平留学法国期间,除了聂荣臻,还收获了一个交心知己。
早在邓小平前往法国在之前,李富春就已经来到了法国。在法国期间,李富春经常实地考察法国的工人运动,组织留法学生参加各种爱国运动。之后,李富春又结识了蔡和森等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李富春就是发起人之一。
邓小平和李富春
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还有周恩来。周恩来虽然比邓小平来到法国的时间晚,但是目标明确。两人相识之后,邓小平就被周恩来的思想深深吸引了。他亲切地称呼周恩来为“大哥”。在周恩来的影响下,邓小平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法国期间,邓小平和李富春一起工作,负责宣传共产主义。李富春和其他先进同学的想法,深深吸引了邓小平,让他坚定了投身革命的想法。1923年,李富春和蔡和森的妹妹蔡畅,在法国结婚。邓小平在法国期间,曾和李富春、蔡畅住在一起。李富春、蔡畅把年纪小的邓小平当做弟弟看待,亲如一家人。邓小平的女儿也亲切地称呼蔡畅为“蔡妈妈”,由此可见邓小平和李富春之间的深厚情谊。
虽然几人在法国的日子很苦,但也充满了激情。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之后,聂荣臻前往苏联留学,邓小平也回到了国内。由于邓小平这时还不是党中央的重要领导,所以一开始,邓小平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总部的转移名单中。恰好此时,李富春在政治部工作,经过他的劝说,邓小平才加入到了长征的队伍中。
邓小平与卓琳
1939年,邓小平与卓琳决定结为夫妻,两人在延安的窑洞里举行了婚礼。虽然婚礼非常简陋,桌子还是用木板搭的,但是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热情,毛主席也来参加了两人的婚礼。来参加的婚礼的人都穿着朴素的八路军军装,这些久经革命的战士们,也起了玩心,开始捉弄起了新郎官。
面对众人热情,邓小平自然不能推辞,几乎是有敬必饮。为了好友的健康,李富春悄悄地将白水装进酒瓶里,让邓小平去给大家“敬酒”。众人看着邓小平“千杯不醉”,都非常敬佩他的酒量。后来才知道,是李富春出了这个主意,帮邓小平打了掩护。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邓小平和李富春为了革命各奔东西。邓小平前往129师指挥战士们,与敌军浴血奋战。而李富春则留在了延安,担任起了财政工作。邓小平一生中接触过的人不算少,但是称得上知心朋友的,就是这三位当年一起勤工俭学的朋友。
1952年,邓小平被调往北京,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当时,邓小平与聂荣臻是邻居,两家人经常一起散步谈心。每次邓小平带着家人来“蹭饭”的时候,聂荣臻总是会把家乡的小吃拿出来招待好友。邓小平也经常把家里做的泡菜,带去给聂荣臻。
两年后,李富春成了邓小平的同事。邓小平再一次和自己的“哥哥”住在了一起。工作中,两人互相帮助。生活中,两家人经常聚在一起娱乐。邓小平的女儿说,自己在去李伯伯家的时候,蔡妈妈经常会做宵夜给自己吃。
1975年,李富春因病去世。邓小平经常带着家人去看望蔡畅,在生活中也经常帮助她。距离邓小平当年前往法国留学已经过去了60多年,他们之间的友情、亲情依然毫不褪色。当邓小平的女儿问起父亲和谁的关系最亲近时,邓小平毫不犹豫地说:“周总理,还有你李伯伯和聂伯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0">默契配合的“黄金搭档”</h1>
并肩作战,友情深厚,“刘邓”两个字中间,连一个“、”都加不进去。
刘伯承比邓小平大12岁,他是邓小平的战友,更是他的榜样。邓小平和刘伯承相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长久的革命斗争中,两人的友谊也越来越深厚。在抗日战争期间,邓小平和刘伯承同在129师。一个是政委,一个是师长,一文一武,默契配合,带领着129师,打了很多漂亮的胜仗。
因为刘伯承较为年长,早年间又受过比较严重的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邓小平总是想方法减少刘伯承的压力,给他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在指挥作战时,邓小平总会主动承担大部分工作。有时候因为到值班,睡得比较晚,邓小平就到院子里去打电话,只为了不打扰到刘伯承的休息。
刘伯承
1940年,百团大战开始之前,刘伯承为了尽快部署好战略,经常看地图到深夜,邓小平就会提前准备好充足的煤油灯。刘伯承的眼睛受过伤,邓小平就亲自举着蜡烛为刘伯承照明。有些地名文字较小,邓小平就主动念出来。
当邓小平奉命视察太岳地区的时候,刘伯承不厌其烦地叮嘱随行人员,一定要照顾好邓政委。在邓小平离开后,刘伯承又下令沿途的部队要及时向总部汇报邓小平的安危。直至邓小平一行人安全抵达太岳地区后,刘伯承才放心。
解放战争时期,两人又带领着大军参加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等,与敌人斗智斗勇。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人之间的感情,经历了战火的磨炼,早已超越了友情,变成了亲情。虽然两人没有血缘关系,但是都说长兄如父,刘伯承对邓小平无微不至的关怀,不就是如父如兄的吗?就连邓小平的儿子的名字,都是刘伯承亲自取的,不怪当时有着“刘邓一家亲”的说法。
百团大战
在生活中,两人互相照顾,共同进步。在战斗中,两人默契配合,成就了一段段让世人津津乐道的佳话。其中,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事迹,更是让刘邓大军的名号响彻华夏大地。1947年6月,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歼灭敌军六万余人,狠狠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
随后,根据党中央的命令,两人又率领大军直奔大别山。鲁南地区到大别山之间,除了天险,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更危险的是,渡过黄河之后,刘邓大军就再无援军,但邓小平和刘伯承两人毫无怨言。在他们的指挥下,大军经历了20多天的作战行军,成功挺进大别山,在敌人的腹部插上了一把刀子,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敌人也没有坐以待毙,很快就展开了对大别山根据地的进攻。从刘邓大军进驻大别山地区开始,敌人就相继发起了数次进攻。虽然敌人的进攻都被击退了,但是斗争形势依然不容乐观。12月初,敌军卷土重来,蒋介石派遣白崇禧带领大军围攻大别山解放区。
白崇禧
形势万分危急,为了更好地坚持斗争和巩固解放区。邓小平和刘伯承商议之后决定,兵分两路。一部分部队转移到外线作战,剩下的部队则驻守大别山区。在谁留下来这个问题上,两人难得起了争执。因为大别山区比较危险,所以刘邓二人都要留下。最后,在邓小平的坚持下,刘伯承不得不率部转移到外线,而邓小平则带着剩下的队伍驻守大别山。
与邓小平分开指挥作战时,为了保护邓小平的安全,刘伯承坚持留下自己的警卫团。刘伯承在转移途中,与敌军发生了遭遇战,陷入包围之中。邓小平知道后,立即下令第六纵队前往支援,成功解救了刘伯承。
一直到1948年2月,战争形势发生变化,两人才再次相见。之后,两人又一起参加了淮海战役。这场战役被美国西点军校称为“不可思议的战役”,一共歼灭敌军55万余人,奠定了解放全国的基础。
刘邓大军
新中国成立之后,二人又一起参加指挥了解放西南的战役。从抗日战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两人并肩作战了13年。虽然因为工作的需要两人分开了,但是他们之间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友谊并不会因为距离而被冲淡。
1955年,刘伯承被授予元帅军衔,最高兴的人是邓小平。长年南征北战,刘伯承也因为战斗多次负伤。伤病复发,对刘伯承来说,影响非常大。到了年老的时候,饱受病痛折磨的刘伯承越来越虚弱。之前在战场上意气风发、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如今连走路都需要别人搀扶。
大多数时间,刘伯承都待在病房里养病。但是他心中经常挂念的,还是邓小平。1982年之后,刘伯承基本上辞去了党内的一切职位,安心养病。他临终前的唯一心愿,就是希望可以由邓小平主持自己的追悼会。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与世长辞,邓小平悲痛万分。在刘伯承的追悼会上,邓小平哽咽不止,几乎说不出话来。对遗体告别之后,邓小平站在原地,久久不愿离去。两人之间的友谊,也感动了不少在场的人。
从1922年参加革命开始,邓小平不但保护了国家和人民,也收获了不少莫逆之交。他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也因为有着这样的好友增色不少。不管是同乡好友聂荣臻、无话不谈的知己李富春、亦师亦友的周总理,还是并肩作战的刘伯承,这几个人对邓小平来说,都有着非凡的意义。难怪在女儿问起自己的好友时,邓小平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他们的名字。老一辈革命家之间真挚又深厚的情谊,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不会被抹去!
喜欢本期内容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关注、评论、转发,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