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会带走很多东西
能够存活下来的必定是佼佼者
而老字号便是数百年商业竞争中留下来的极品
天津有着很多著名的老字号
能经得住挑剔的天津人的考验
还能依旧红火
凭借的是好口碑和好质量

俗话说“吃尽穿绝天津卫”
今天大家就跟着达达的脚步
去走一走这百年历程
瞧一瞧天津老字号的那份讲究吧~
<h1 class="pgc-h-arrow-right">石头门坎</h1>
石头门坎是一家只卖素包的老字号。最初的店址在离天后宫不远的东门外宫南大街,店名“真素园”。
店主为了防止海河水上涨和雨水入店,便在门口放置了一条高高的石头条门槛,门坎两侧各摆放一尊避水兽。
后慈禧太后来天津参加皇会,来娘娘宫进香。亲临“真素园店”,品尝了美味的素包,食后喜形于色,赐名“石头门坎”。
这里的包子讲究薄皮大馅,又十分注重营养,深得老天津人的喜爱。
<h1 class="pgc-h-arrow-right">狗不理</h1>
袁世凯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尝后大悦说到:“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
天津人都知道,狗不理是因为包包子的“狗子”忙起来“不理人”,所以得名“狗不理”。
不仅是包子,狗不理还有一道必点的菜就是“罗汉肚”,用猪身上各个部位的肚杂肉拼上,保证味道的咸香适口、口感细腻。
要是去狗不理,不点个罗汉肚,那就是白来了啊~
<h1 class="pgc-h-arrow-right">耳朵眼</h1>
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晚清光绪年间,第一代掌柜是刘万春,最开始是推着独驮车走街串巷的叫卖,后来在北门外大街摆摊。
由于做的炸糕选料精、味道好、物美价廉。在众多的炸糕中出类拔萃,买卖日见兴隆,赢得了“炸糕刘”的美称。
又因为百姓人家过生日、办喜寿事,借“糕”字谐音“高”字谐音,取步步高发财之吉利,提前预约购买炸糕,使得生意蒸蒸日上,刘记炸糕店显露了名声。
因炸糕店紧靠耳朵眼胡同,人们便风趣地以耳朵眼来称呼刘记炸糕铺。
虽然耳朵眼的官号是增盛成,却不为人们接受,而耳朵眼的绰号却流传至今,成为驰名海外的天津老字号。
<h1 class="pgc-h-arrow-right">大福来</h1>
传说那年乾隆帝下江南回京途经天津,路过张掌柜的煎饼铺,先尝了煎饼卷大葱,后叫掌柜上汤,但店里并没有汤。
女主人急切中就把煎饼撕碎,放上盐、香油、香菜,用沸水一冲送上。乾隆边喝边吃,感觉煎饼一泡味道更佳,就问女主人这汤的名字,女主人误以为问的是自己的名字,便回说“郭八”。
乾隆一听,笑说:“锅巴可不能叫汤,应再加上一个‘菜’字才好。”
又过了几天,张掌柜刚开门纳客,一位御前护卫就闯了进来,大声嚷道:“你的大福来了!”说着,放下皇上赏的二百两银子。“大福来锅巴菜”就此成名。
也许这个故事是古人的营销手段吧,但如今大福来的好味道还是深得天津人的厚爱。
<h1 class="pgc-h-arrow-right">白记饺子</h1>
白记饺子是由一位天津的回民白兴恒创建的,当时的名字叫做“白记蒸食铺”。
1926年,白兴恒的儿子继承了这家店,推出西葫羊肉水饺,广受好评,更是形成了白记饺子独有的特色,于是就采用了“白记”这个店名。
白记水饺口味独到,饺子用冷面团作皮,包上牛、羊肉两种馅心,精心煮制。
煮出来的饺子肚大边小,皮薄馅大,滋味鲜美,清香不腻,非常鲜嫩,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
<h1 class="pgc-h-arrow-right">天宝楼</h1>
1923年,大书法家华世奎晚上到中国大戏院听戏,其间忽然馋起了天宝楼的酱货,就差人叫了天宝楼的食盒。掌柜的一见机会来了,顺势就找华先生求字。
嫩烂味美的京酱肉吃得华先生开怀不已,于是他欣然挥毫,写下“天宝楼”三个大字
天宝楼选料,以京式酱肉为例,需精选猪前后腿肉,肥三瘦七,用多年的老汤煮制4个多钟头,肥瘦相间,香浓色好,嫩烂适口。
要说风味,还要提酱杂样,寻味道,是吃一口变一个味儿。品起来,不论是咸中带甜,还是酒香浓郁,那是后味无穷。
天宝楼能经营持续到现在,关键在于诚信为本。从不以次充好,才能得到天津人对其的认可和厚爱~
<h1 class="pgc-h-arrow-right">果仁张</h1>
果仁张,中华老字号,是天津市的特产之一。种类繁多,如琥珀花生仁、琥珀核桃仁、虎皮花生仁、净香花生仁、奶香瓜子仁、五香松子仁等优质产品。
老果仁张”名张惠山,北京人。老果仁张有一套理论,讲究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样色,有琥珀色、米色、冰糖色等等。
早在170多年前就是宫廷御膳,是专供皇上吃的小食品。果仁张的创始人叫张明纯,曾任清宫御厨。
最初因为他做的蜜贡受到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喜爱而名声大震,御赐“蜜供张”。到了果仁张第三代,宫廷御厨走出宫门,来到民间创立“果仁张”。
<h1 class="pgc-h-arrow-right">皮糖张</h1>
清朝光绪年间张家祖辈在梁家嘴一带(现为红桥区区域)生产皮糖。
在日本侵华期间天津沦陷,在战乱的情况下,张先生为了生计,每天胆战心惊的生产,但还是被日本人找到。他们发现这是一种技术特别,口感香甜,又具有传统特色的糖果。
于是采用各种软手段逼迫张先生与其“合作”。老先生有骨气宁肯关闭糖坊及店铺,誓死也没有屈服。从此“皮糖张”的名号也就此销声隐迹了。
直到八十年代,第三代传人张学礼先生将皮糖张糖坊的牌子又挂了起来,并注册为“老少乐”。
<h1 class="pgc-h-arrow-right">崩豆张</h1>
老字号“崩豆张”以制作各种宫廷御膳干货、豆类食品而闻名于世,渊源已久,历经沧桑,迄今历经五代传人,有近200多年的历史。
清朝乾隆年间,崩豆张第一代创始人张德才在御膳房供职,擅长制作各种干货、豆类小食品
光绪年间,第二代传人张永泰兄弟3人在其父去世后,举家迁居天津,秉承父业,继续制作和经营各种干货、豆类小食品
第三代再一次将其发扬光大,相继在南市、大罗天开设了“老德发”、“老德成”字,人送绰号“崩豆张”,从此崩豆张的字号在民间广为流传。
第四代在滨江道、教堂后两地建厂开店。20余年励精图治,逐步将产品丰富为20个大类80余个品种。
经过前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推陈出新,“崩豆张”这一老字号得以声名远播、家喻户晓。由于制作的食品具有独特风味,被国内外友人称为“食品一绝”。
<h1 class="pgc-h-arrow-right">桂顺斋</h1>
天津在近代历史上是北方最繁华的商埠,由于五方杂居,加上城市快速发展,促进了天津小吃的兴起和发展。
刘星泉1924年在天津南市买了个门脸,经营糖火烧、汤圆等回民小吃。
那年,刘喜得千金,起名“淑桂”,他灵机一动,用“桂”字加上大顺斋的后两个字,给店铺起了“桂顺斋”的字号。
天津卫是个大都市,回民小吃品种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而京式糕点市场还是空白。
1934年从北京聘请了糕点技师,以前店后厂形式制作经营京式糕点。
一时间津门形成桂顺斋糕点热。当时京剧大师马连良、相声大师马三立等社会名流都是桂顺斋的常客。
由于马三立是回民,更是喜爱有加,题字“糕点文化,源远流长”。
<h1 class="pgc-h-arrow-right">桂发祥</h1>
据说清朝末年,在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
有一个叫刘老八的人一个这个巷子里开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号唤作“桂发祥”,人们为了方便就叫成了“十八街麻花”。
这里的麻花香味能传遍整条街,总是排着长队。刘老八一次游玩后受到启发,将点心渣揉进麻花里,也就是后来升级的什锦夹心大麻花,由于没有水分等细节,麻花久放也能保持酥脆。
精心的研究加上对天津口味的反复摸索,成为如今天津美食的一张名片,火遍全世界。
<h1 class="pgc-h-arrow-right">登瀛楼</h1>
登瀛楼饭庄是中华老字号企业,在天津具有近百年的历史,以经营津鲁大菜,风味炒菜、各种面点小吃而著称。
“登瀛”二字取自秦始皇本纪:“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登瀛楼开业之初,营业尚属不错,由于种种原因,1920年遂告停业。1924年在南市东兴大街103号建新址重新开业
登瀛楼饭庄多年来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风味菜点,如“煎烤大虾”、“醋椒鲤鱼”、“九转大肠”、“烩肚丝烂蒜”等。
<h1 class="pgc-h-arrow-right">天一坊</h1>
在津门餐馆中,天一坊首屈一指,遂有“天下第一坊”之美称;清光绪五年(1879年)开业。
当时新开业的登瀛楼饭庄,曾以一天一块大洋的日薪,专聘天一坊饭庄师傅做“清炒虾仁”一道菜,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天一坊饭庄在津菜中的显赫地位。
而后,天一坊饭庄几经废兴终断营业,八十年代天津饮食界又重新开设“天一坊饭庄”。
<h1 class="pgc-h-arrow-right">正兴德</h1>
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原名“正兴茶铺”,是天津有名的百年老店。
由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穆家(穆文英)创办,最初经销一些来自湖南、湖北的绿茶及安徽大叶茶,同时兼售鼻烟,后来研制出有自己特色的花茶,在天津一炮打响。
到了穆家第三代穆时荣期间,在茶叶外包装首次使用“绿竹”作为商标,图案中有绿竹、行云、流水,素雅大方,“绿竹”茶在海内外市场上均享有盛誉。
无论是从茶叶质量,还是从环境来讲,正兴德都不失为一个品茗休闲之所。
它注重内质不讲究外观,而以汤清色重,杀口耐泡,香味鲜浓为特色。饮后令人爽心,回味无穷。
<h1 class="pgc-h-arrow-right">隆顺榕</h1>
隆顺榕药庄,始建于公元1833年,创始人卞楚方,以藿香正气水闻名于世!
坐落在当时天津的商业繁华地带北大关针市街,是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卫”字号药庄。它以“药材地道、诚信经营”而享誉津门,成为卫药之创始者。
卞家初以经营棉布庄为业,字号“隆顺”,系“津门八大家”之一。卞家因南人北居,水土不服,家人易病,卞楚芳惟恐家人为悬壶庸医所误,遂自研医理自行医治。
积累了丰富治病经验的卞憷芳怀着“济世寿人”的思想,决定亲自开设药庄,药庄沿用老字号“隆顺”。卞家所售药品均沿古方自制,选料真,配料细,疗效好,很快享誉津沽。
<h1 class="pgc-h-arrow-right">老美华</h1>
该店始建于1911年,专门经营缠足鞋,在当时填补了鞋业的空白,深受那一代妇女的喜爱。
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该店在继承传统经营的同时,还迎合时代的新潮流,为中老年消费者准备了舒适合脚、美观大方的各种式样便鞋。
现在的老美华的服装、鞋子依然有着那个时代独特的味道,橱窗里的摆件还是那个时候生活的真实写照,用一点一滴记载着一段历史。
老字号卖出的不仅是始终如一的好品质
更是一份对于过去的美好回忆
天津人把老字号当做一种文化
想要了解天津
就从天津人最爱的老字号开始吧~
(文章及图片整理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