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時間會帶走很多東西

能夠存活下來的必定是佼佼者

而老字号便是數百年商業競争中留下來的極品

天津有着很多著名的老字号

能經得住挑剔的天津人的考驗

還能依舊紅火

憑借的是好口碑和好品質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俗話說“吃盡穿絕天津衛”

今天大家就跟着達達的腳步

去走一走這百年曆程

瞧一瞧天津老字号的那份講究吧~

<h1 class="pgc-h-arrow-right">石頭門坎</h1>

石頭門坎是一家隻賣素包的老字号。最初的店址在離天後宮不遠的東門外宮南大街,店名“真素園”。

店主為了防止海河水上漲和雨水入店,便在門口放置了一條高高的石頭條門檻,門坎兩側各擺放一尊避水獸。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後慈禧太後來天津參加皇會,來娘娘宮進香。親臨“真素園店”,品嘗了美味的素包,食後喜形于色,賜名“石頭門坎”。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這裡的包子講究薄皮大餡,又十分注重營養,深得老天津人的喜愛。

<h1 class="pgc-h-arrow-right">狗不理</h1>

袁世凱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後。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慈禧太後嘗後大悅說到:“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

天津人都知道,狗不理是因為包包子的“狗子”忙起來“不理人”,是以得名“狗不理”。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不僅是包子,狗不理還有一道必點的菜就是“羅漢肚”,用豬身上各個部位的肚雜肉拼上,保證味道的鹹香适口、口感細膩。

要是去狗不理,不點個羅漢肚,那就是白來了啊~

<h1 class="pgc-h-arrow-right">耳朵眼</h1>

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晚清光緒年間,第一代掌櫃是劉萬春,最開始是推着獨馱車走街串巷的叫賣,後來在北門外大街擺攤。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由于做的炸糕選料精、味道好、物美價廉。在衆多的炸糕中出類拔萃,買賣日見興隆,赢得了“炸糕劉”的美稱。

又因為百姓人家過生日、辦喜壽事,借“糕”字諧音“高”字諧音,取步步高發财之吉利,提前預約購買炸糕,使得生意蒸蒸日上,劉記炸糕店顯露了名聲。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因炸糕店緊靠耳朵眼胡同,人們便風趣地以耳朵眼來稱呼劉記炸糕鋪。

雖然耳朵眼的官号是增盛成,卻不為人們接受,而耳朵眼的綽号卻流傳至今,成為馳名海外的天津老字号。

<h1 class="pgc-h-arrow-right">大福來</h1>

傳說那年乾隆帝下江南回京途經天津,路過張掌櫃的煎餅鋪,先嘗了煎餅卷大蔥,後叫掌櫃上湯,但店裡并沒有湯。

女主人急切中就把煎餅撕碎,放上鹽、香油、香菜,用沸水一沖送上。乾隆邊喝邊吃,感覺煎餅一泡味道更佳,就問女主人這湯的名字,女主人誤以為問的是自己的名字,便回說“郭八”。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乾隆一聽,笑說:“鍋巴可不能叫湯,應再加上一個‘菜’字才好。”

又過了幾天,張掌櫃剛開門納客,一位禦前護衛就闖了進來,大聲嚷道:“你的大福來了!”說着,放下皇上賞的二百兩銀子。“大福來鍋巴菜”就此成名。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也許這個故事是古人的營銷手段吧,但如今大福來的好味道還是深得天津人的厚愛。

<h1 class="pgc-h-arrow-right">白記餃子</h1>

白記餃子是由一位天津的回民白興恒建立的,當時的名字叫做“白記蒸食鋪”。

1926年,白興恒的兒子繼承了這家店,推出西葫羊肉水餃,廣受好評,更是形成了白記餃子獨有的特色,于是就采用了“白記”這個店名。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白記水餃口味獨到,餃子用冷面團作皮,包上牛、羊肉兩種餡心,精心煮制。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煮出來的餃子肚大邊小,皮薄餡大,滋味鮮美,清香不膩,非常鮮嫩,深受廣大食客的喜愛。

<h1 class="pgc-h-arrow-right">天寶樓</h1>

1923年,大書法家華世奎晚上到中國大戲院聽戲,其間忽然饞起了天寶樓的醬貨,就差人叫了天寶樓的食盒。掌櫃的一見機會來了,順勢就找華先生求字。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嫩爛味美的京醬肉吃得華先生開懷不已,于是他欣然揮毫,寫下“天寶樓”三個大字

天寶樓選料,以京式醬肉為例,需精選豬前後腿肉,肥三瘦七,用多年的老湯煮制4個多鐘頭,肥瘦相間,香濃色好,嫩爛适口。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要說風味,還要提醬雜樣,尋味道,是吃一口變一個味兒。品起來,不論是鹹中帶甜,還是酒香濃郁,那是後味無窮。

天寶樓能經營持續到現在,關鍵在于誠信為本。從不以次充好,才能得到天津人對其的認可和厚愛~

<h1 class="pgc-h-arrow-right">果仁張</h1>

果仁張,中華老字号,是天津市的特産之一。種類繁多,如琥珀花生仁、琥珀核桃仁、虎皮花生仁、淨香花生仁、奶香瓜子仁、五香松子仁等優質産品。

老果仁張”名張惠山,北京人。老果仁張有一套理論,講究二十四個節氣二十四樣色,有琥珀色、米色、冰糖色等等。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早在170多年前就是宮廷禦膳,是專供皇上吃的小食品。果仁張的創始人叫張明純,曾任清宮禦廚。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最初因為他做的蜜貢受到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後的喜愛而名聲大震,禦賜“蜜供張”。到了果仁張第三代,宮廷禦廚走出宮門,來到民間創立“果仁張”。

<h1 class="pgc-h-arrow-right">皮糖張</h1>

清朝光緒年間張家祖輩在梁家嘴一帶(現為紅橋區區域)生産皮糖。

在日本侵華期間天津淪陷,在戰亂的情況下,張先生為了生計,每天膽戰心驚的生産,但還是被日本人找到。他們發現這是一種技術特别,口感香甜,又具有傳統特色的糖果。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于是采用各種軟手段逼迫張先生與其“合作”。老先生有骨氣甯肯關閉糖坊及店鋪,誓死也沒有屈服。從此“皮糖張”的名号也就此銷聲隐迹了。

直到八十年代,第三代傳人張學禮先生将皮糖張糖坊的牌子又挂了起來,并注冊為“老少樂”。

<h1 class="pgc-h-arrow-right">崩豆張</h1>

老字号“崩豆張”以制作各種宮廷禦膳幹貨、豆類食品而聞名于世,淵源已久,曆經滄桑,迄今曆經五代傳人,有近200多年的曆史。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清朝乾隆年間,崩豆張第一代創始人張德才在禦膳房供職,擅長制作各種幹貨、豆類小食品

光緒年間,第二代傳人張永泰兄弟3人在其父去世後,舉家遷居天津,秉承父業,繼續制作和經營各種幹貨、豆類小食品

第三代再一次将其發揚光大,相繼在南市、大羅天開設了“老德發”、“老德成”字,人送綽号“崩豆張”,從此崩豆張的字号在民間廣為流傳。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第四代在濱江道、教堂後兩地建廠開店。20餘年勵精圖治,逐漸将産品豐富為20個大類80餘個品種。

經過前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推陳出新,“崩豆張”這一老字号得以聲名遠播、家喻戶曉。由于制作的食品具有獨特風味,被國内外友人稱為“食品一絕”。

<h1 class="pgc-h-arrow-right">桂順齋</h1>

天津在近代曆史上是北方最繁華的商埠,由于五方雜居,加上城市快速發展,促進了天津小吃的興起和發展。

劉星泉1924年在天津南市買了個門臉,經營糖火燒、湯圓等回民小吃。

那年,劉喜得千金,起名“淑桂”,他靈機一動,用“桂”字加上大順齋的後兩個字,給店鋪起了“桂順齋”的字号。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天津衛是個大都市,回民小吃品種不能滿足消費需求,而京式糕點市場還是空白。

1934年從北京聘請了糕點技師,以前店後廠形式制作經營京式糕點。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一時間津門形成桂順齋糕點熱。當時平劇大師馬連良、相聲大師馬三立等社會名流都是桂順齋的常客。

由于馬三立是回民,更是喜愛有加,題字“糕點文化,源遠流長”。

<h1 class="pgc-h-arrow-right">桂發祥</h1>

據說清朝末年,在天津衛海河西側,繁華喧鬧的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名為十八街的巷子。

有一個叫劉老八的人一個這個巷子裡開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号喚作“桂發祥”,人們為了友善就叫成了“十八街麻花”。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這裡的麻花香味能傳遍整條街,總是排着長隊。劉老八一次遊玩後受到啟發,将點心渣揉進麻花裡,也就是後來更新的什錦夾心大麻花,由于沒有水分等細節,麻花久放也能保持酥脆。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精心的研究加上對天津口味的反複摸索,成為如今天津美食的一張名片,火遍全世界。

<h1 class="pgc-h-arrow-right">登瀛樓</h1>

登瀛樓飯莊是中華老字号企業,在天津具有近百年的曆史,以經營津魯大菜,風味炒菜、各種面點小吃而著稱。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登瀛”二字取自秦始皇本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登瀛樓開業之初,營業尚屬不錯,由于種種原因,1920年遂告停業。1924年在南市東興大街103号建新址重新開業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登瀛樓飯莊多年來形成一批獨具特色的風味菜點,如“煎烤大蝦”、“醋椒鯉魚”、“九轉大腸”、“燴肚絲爛蒜”等。

<h1 class="pgc-h-arrow-right">天一坊</h1>

在津門餐館中,天一坊首屈一指,遂有“天下第一坊”之美稱;清光緒五年(1879年)開業。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當時新開業的登瀛樓飯莊,曾以一天一塊大洋的日薪,專聘天一坊飯莊師傅做“清炒蝦仁”一道菜,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天一坊飯莊在津菜中的顯赫地位。

而後,天一坊飯莊幾經廢興終斷營業,八十年代天津飲食界又重新開設“天一坊飯莊”。

<h1 class="pgc-h-arrow-right">正興德</h1>

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原名“正興茶鋪”,是天津有名的百年老店。

由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穆家(穆文英)創辦,最初經銷一些來自湖南、湖北的綠茶及安徽大葉茶,同時兼售鼻煙,後來研制出有自己特色的花茶,在天津一炮打響。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到了穆家第三代穆時榮期間,在茶葉外包裝首次使用“綠竹”作為商标,圖案中有綠竹、行雲、流水,素雅大方,“綠竹”茶在海内外市場上均享有盛譽。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無論是從茶葉品質,還是從環境來講,正興德都不失為一個品茗休閑之所。

它注重内質不講究外觀,而以湯清色重,殺口耐泡,香味鮮濃為特色。飲後令人爽心,回味無窮。

<h1 class="pgc-h-arrow-right">隆順榕</h1>

隆順榕藥莊,始建于公元1833年,創始人卞楚方,以藿香正氣水聞名于世!

坐落在當時天津的商業繁華地帶北大關針市街,是目前唯一保留下來的“衛”字号藥莊。它以“藥材道地、誠信經營”而享譽津門,成為衛藥之創始者。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卞家初以經營棉布莊為業,字号“隆順”,系“津門八大家”之一。卞家因南人北居,水土不服,家人易病,卞楚芳惟恐家人為懸壺庸醫所誤,遂自研醫理自行醫治。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積累了豐富治病經驗的卞憷芳懷着“濟世壽人”的思想,決定親自開設藥莊,藥莊沿用老字号“隆順”。卞家所售藥品均沿古方自制,選料真,配料細,療效好,很快享譽津沽。

<h1 class="pgc-h-arrow-right">老美華</h1>

該店始建于1911年,專門經營纏足鞋,在當時填補了鞋業的空白,深受那一代婦女的喜愛。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該店在繼承傳統經營的同時,還迎合時代的新潮流,為中老年消費者準備了舒适合腳、美觀大方的各種式樣便鞋。

吃盡穿絕天津衛!這16家老字号,隻有老天津人才門兒清!石頭門坎狗不理耳朵眼大福來白記餃子天寶樓果仁張皮糖張崩豆張桂順齋桂發祥登瀛樓天一坊正興德隆順榕老美華

現在的老美華的服裝、鞋子依然有着那個時代獨特的味道,櫥窗裡的擺件還是那個時候生活的真實寫照,用一點一滴記載着一段曆史。

老字号賣出的不僅是始終如一的好品質

更是一份對于過去的美好回憶

天津人把老字号當做一種文化

想要了解天津

就從天津人最愛的老字号開始吧~

(文章及圖檔整理自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