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的话
2017年7月20日,博山文化研究院成立。几天后,即接到了《文化淄博·博山卷》(后改名为《文化博山》)的撰写任务。为圆满完成该书撰写工作,博山文化研究院邀请9位文化学者参与编撰,历时4年,终于完成这一普及性地方文化学术专著。《文化博山》整合了历代史料,参考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对博山文化的发展脉络作了新的梳理,对博山的历史地理,孝道传统,煤炭、陶瓷、琉璃工业的古今变迁,博山菜系的形成与发展,名门望族的人文贡献,民风民俗的乡土特色以及红色文化的传播弘扬,分别作了重点论述。
作为21世纪博山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文化博山》不仅可以让每一位博山人更深刻地认识博山传统文化的特质;而且可以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有价值的新认识,并让博山以外的广大读者更多地了解博山。为此,特辟《文化博山》专栏,以飨读者。
▼▼▼
第一节 群山带河(二)
三、穿城过乡的淄河和孝水
(一)跨境而来的河
1.发源于鲁国故地的淄河
淄河发源于济南市莱芜区,沿博山东南流经淄川、青州、临淄、广饶、水入小清河,全长155.1公里,流域面积1500.4平方公里。淄河在博山的上游有石马、南博山、夏庄、池上4条河流。前3条称西淄河,后一条称东淄河,流域面积408.3平方公里。
石马支流发源于莱芜市常庄的碌碡顶山东麓、凤凰山北麓、望鲁山南麓范围内的大英章、小英章、北黄湾等小支流。其中以大英章一条为最长,发源在631无名高地,为淄河之正流,流向自西而东,至谢家店铁路大桥与南博山支流、下庄支流会合。从发源地至博山出界口全长43.3公里,流经博山31公里;从和庄至谢家店一段为季节性河流;从谢家店至邀兔崖一段一般常年有水,但到邀兔崖东又潜入河床以下,至泉河头复出。
(乾隆)《博山县志》记载:淄河,“出县西原山之阴。《禹贡》:‘潍淄其道’。注云:‘淄水出原山’是也。自今莱芜县境东北流入本境,经莱芜谷屈而西北流,经古莱芜县古城南,又西北转,经故城西,又东北流,与圣水合。又北出金鸡出口,其流转大,谓之‘莱芜口’。东北流入益都县境。”[1]此处说的“原山”又叫饴山、马耳山,即今人所谓“禹王山”。从县志记载可以看出,以原山为界,西流之水为汶河,东流之水为淄河。
南博山支流发源于鲁山北麓的上瓦泉、高塘、常庄一带;下庄支流发源于鲁山北麓的上结老峪、五老峪、杨峪诸小支流;池上支流发源于鲁山北麓东段,由李家、赵庄、郝峪、小峰4条分支汇集而成[2]。
淄河在山东省的位置及流域地形
2.淄水河旁村镇古
淄河向东过文山和武山经西石马村流到今石马常熟川。“据传,该村原名‘汲泉’,系因齐国孝妇颜文姜远汲泉水供姑饮而得名。又据村东金代开国之碑所载,亦有‘崖下庄汲泉’字样。由此可断定该村曾用‘崖下’为庄名。早年曾有‘先有崖下,后有石马’之说。[3]”
西石马“村中接境桥,为春秋战国时齐鲁两国的交界处。[4]”古时西石马村中有一条深达数丈的沟壑,为齐鲁两国的分界,上有桥梁,称接境桥,民间亦称为齐鲁桥。沟壑两岸岩石犬牙相错,难以逾越,遂成天然分界线。沟壑两旁的村庄分别为桥西村、桥东村,旧时分属齐鲁两国。
在博山境内有一个以“淄”起名的村庄,即淄井村,地处金牛山之阴,葫芦棚、康山之间,地势低洼,相对平整。“相传,该村初建时水源缺乏,村众挖井得水,故命村名‘治井’。后又因淄水流经村南,遂取水丰人茂、源远流长之义,将‘治井’之‘治’,改为淄水之‘淄’,成为‘淄井’。”[5]
淄河源泉段全景/ 徐传国摄
淄河流经源泉后,汇集四路支流经二郎山一路蜿蜒向北。二郎山又称长寿山,东依淄水河,南接金银山,北傍源泉村。山上松柏葱茏,古藤盘垣,庙宇林列,碑碣颇多。在王母殿立有“源泉南山凿池碑记”,记载了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住山道士凿池之事:“博山治东五十里,村曰源泉,山峙其南,拱若翠屏。源泉,淄水所导也。山适当淄水之衡,居弇中中上游,万峰环匝,树木阴翳,词客骚人,往往殇咏于此,非一坵一壑比也。”[6]河水贴着二郎山流过,形成了美丽的源泉风光。
二郎山
(二)一条以孝妇命名的河
孝妇河,又称孝妇水,系宋代以来名称。元脱脱等《宋史·五行志一上》:“淄州霖雨,孝妇河涨溢,坏官寺、民田。”[7]元于钦《齐乘》卷二:“欲引孝妇河水西注上流,非计也。”[8]在《古今图书集成》有这样的记载:“即陇水也。经注作笼水,寰宇记云古名孝水,出益都县颜神镇孝妇祠下。北经县城西南般水右注之,又北至长山县界萌水左注之,又北经长山县西北经邹平县东北,经新城高苑界入麻大泊入博兴南,汇时水与小清河合流入海”[9]。
1.出自灵泉的孝水
“孝妇河。源头为神头泉群。上游有两条支流:一是岳阳河,二是白杨河。孝妇河亦名陇水或泷水,汇大洪泉、白杨河、岳阳河之水,从神头流向东北纳范河、羊栏河、石沟河倒流河水至大海眼东北出界,入淄川、经张店、周村、邹平、博兴注马踏湖入小清河,全长117公里”[10]。孝妇河称谓诸多,旧志里陇水、笼水、袁水、泷水等,均指孝妇河。
孝妇颜文姜的故事将在本书第二章中作专门介绍,在此不做赘述。需要指出的是,在孝妇颜文姜孝行故事的感召下,博山历史上先后有340多位孝妇被载入史册。(民国)《续修博山县志》说:“‘孝妇’之受名,旧矣。生而克顺,死而为神,千百年来享祀不绝,自古未有若斯之盛也。厥后承文姜之化者,‘二女’以下,代不乏人,虽所遇殊途,而其幽芳孤烈,足以植纲常,维风化,自同归一致。”[11]
孝妇河神头段/ 孙赛华摄
“孝”是贯穿孝妇河的一个主题,除上游有颜文姜外,中游邹平地区也出了一个孝妇,叫高老姑。相传高老姑的父亲因抗击倭寇战死于大海之中,高老姑日夜哭喊,感动了上天,上天特意派一神人交给她一把勺子,嘱咐说舀干海水后就会寻到父亲的尸体。高老姑手持铁勺,一勺一勺地舀,夜以继日,其父尸体终于浮出,高老姑收殓起父亲的尸体,扶柩归葬故乡,自己也力竭而卒,乡亲们将其葬于父亲墓边。从那以后,她“千里寻父”的感人故事被后人争相传颂,并修建了一座红庙供后人瞻仰。现每年的六月初六红庙庙会,都会举行孝戏演出、大型祭祀、文化交流等活动,成为周边上百里的群众共同参与的民间盛会。
在孝妇河下游,博兴的湖滨湾头村,董永七仙女的故事全国皆知。董永卖身葬父,七仙女为其孝心感动,与其在老槐树下结成夫妻。
孝妇河源头有颜文姜,中间有高老姑,下游有董永,一条大河串起了一个“孝”字,一个“孝”字承载了整个鲁中地区的文化内核。
2.孝妇河畔佳处多
灵泉出颜文姜祠,流入孝妇河,在东出北流的地方形成博山八景之一,即“孝水澄清遗妇泽”[12]。
沿此北行数百米就是永济桥,博山人称七孔桥。(乾隆)《博山县志》载:“永济桥,在县西南三里,凤凰山西麓,石梁也。两旁皆凿石为栏,跨陇水上,环孔七,宽可容二乘三骑。亦可谓‘长桥卧波’矣。”[13]建桥之初,桥名取“永远济世”之义,命名“永济桥”[14]。
孝妇河上七孔桥
“西至隅首有横街,北出郭门而近,南出郭门而远,东负郭,稍南负峨岩,西枕‘孝妇’为‘大街’。”[15]
大街是博山城区主要街道之一,亦是旧时行商坐贾必经之路。其东与西关街、报恩寺街相连,西与圩墙和孝妇河并行,长度2千米,平均宽度6米左右。大街历史悠久,宋光宗年间就已形成街道,金明昌二年(1191)在此建成博山四大寺庙之一的南寺(后改称报恩寺)。以后又在此先后建成善庆庵、三元观、财神庙、三司阁等诸多庙宇。旧时武衙门、博山商会等也曾坐落于此。
(康熙)《颜神镇志》对大街曾有记载:“南负峨嵋,西枕孝水,长三四里,居民稠密,商货往来多于此”。因此街宽而长,人烟稠密,比较古老,在当时是贯通沂蒙和莱芜等县的主要通道,故名“大街”。
大街是博山最早的商业街。这里店铺林立,商幡招展。街道两侧明清古建筑错落有致,风格迥异。随着其经济地位日渐提升,大街逐渐成为布匹、杂货行、银钱业等聚集经营的商业贸易中心,经营种类遍及陶瓷、琉璃、丝绸布匹、茶叶食品、油漆家具、烟酒百货、日用杂品等。每逢节日,店铺门楼都张灯结彩,彩绸搭制的天棚遮满大街上空,各色各样的灯笼挂满长街,是当地人游玩、购物的首选之地。
大街北段/肖成顺摄
出大街北首,孝妇河对面即为炉神庙。炉神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 (1611),是由当时炉行中徐应元倡导,并征得炉行著名士绅孙延寿的支持集资而建。初建时的炉神庙,规模较小,只有三间殿堂。女娲炼石补天,世人皆知,琉璃业也炼“五色石”,于是炉行公会就把女娲氏认作炉行的祖师,庙名定为“祖师炉神庙”。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以孙延寿、房宗义、徐应元三人为首,邀集23人共结“炉行醮会”。他们规定每年的上巳日(三月初三)为祭祀祖师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全炉行都要歇业停产,到炉神庙共同举行祭祀活动。由此产生了博山三月三的“炉神庙会”。
孝妇河河滩上旧有本地名吃——石蛤蟆水饺铺。石蛤蟆系石玉璞外号,同行因嫉妒石玉璞买卖兴隆,又因其外形矮胖,故以“石蛤蟆”外号相讥。石玉璞闻之极为苦闷,友人劝慰“蛤蟆栖息在孝妇河畔,水草青绿,水能生财”[16]是一件好事。石玉璞遂释然,更加用心经营起其店铺,后“石蛤蟆”水饺果然成本地名吃,石玉璞也因此致富。
炉神庙北即西冶街。西冶街地处博山城西,“西”指方位, “冶”乃冶炼。孙廷铨在《颜山杂记》中描写西冶街概貌及得名由来时写道:“西起于西寺之崖,陂陀而下,北至于叠道,西负崖,东枕孝河,为西冶。言琉璃之炉冶也,其民多业琉璃。”故“西冶街”即指“西边冶炼琉璃之街”。自明朝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冶街一带住户多以琉璃为业。到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建立琉璃厂时,当时内务府造办处为保证宫廷琉璃品的水准,所用工匠大多数从博山西冶街招聘。
炉神庙/丁春林摄
西冶街大约在宋代即已成街道,南北走向,长750米,宽6米,街面青砖铺地,间隔青石板。西冶街除了主街外,还有新赵一巷、二巷、三巷,均位于城西街道辖区西部,北起新坦街,南止前漆沟街,街巷弯曲,呈不规则走向。三条巷靠近赵家林,新中国成立前虽有少数居民,尚无地名,后于此建赵家林小学。20世纪50年代,随着琉璃业的发展,渐有工人于此建房定居,遂形成街巷,因名宦赵振业葬此,俗称赵家林,后名新赵庄。
旧时西冶街围墙四周都有阁子或小门。在西冶街中段关帝庙处有中阁,南头有一个阁子名曰观音堂(南阁);另有东阁、西阁。旧时,在西冶街的阁子门上刻着“珍珠玛瑙翠,琥珀琉璃街”十个大字,概括了琉璃之乡的特色。
文/徐传国
注 释:
[1](乾隆)《博山县志》,《博山旧志集成》第2册第53页。
[2]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区志编撰委员会《博山区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3页。以下所引《博山区志》皆为此本,因此只注明书名和页码。
[3]淄博市博山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地名志》,内部资料,1986年,第139-140页。
[4]《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地名志》,第140页。
[5]《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地名志》,第143页。
[6]《博山碑刻》,第291页。
[7](元)脱脱等《宋史》卷六十一,中华书局,1977年,第1322页。
[8](元)于钦《齐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19册第55页。
[9](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中华书局,1934年,第9册第9460页。
[10]《博山区志》,第44页。
[11](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博山旧志集成》第4册第740页。
[12](康熙)《颜神镇志》,《博山旧志集成》第1册第184页。
[13](乾隆)《博山县志》,《博山旧志集成》第2册第98页。
[14]《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地名志》,第201页。。
[15](乾隆)《博山县志》,《博山旧志集成》第2册第59-60页。
[16]博山区人民政府、博山区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博山饮食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年,第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