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博山」 第一章 一方山水一方人(二)

「文化博山」 第一章 一方山水一方人(二)

寫在前面的話

2017年7月20日,博山文化研究院成立。幾天後,即接到了《文化淄博·博山卷》(後改名為《文化博山》)的撰寫任務。為圓滿完成該書撰寫工作,博山文化研究院邀請9位文化學者參與編撰,曆時4年,終于完成這一普及性地方文化學術專著。《文化博山》整合了曆代史料,參考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對博山文化的發展脈絡作了新的梳理,對博山的曆史地理,孝道傳統,煤炭、陶瓷、琉璃工業的古今變遷,博山菜系的形成與發展,名門望族的人文貢獻,民風民俗的鄉土特色以及紅色文化的傳播弘揚,分别作了重點論述。

作為21世紀博山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文化博山》不僅可以讓每一位博山人更深刻地認識博山傳統文化的特質;而且可以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有價值的新認識,并讓博山以外的廣大讀者更多地了解博山。為此,特辟《文化博山》專欄,以飨讀者。

▼▼▼

第一節 群山帶河(二)

三、穿城過鄉的淄河和孝水

(一)跨境而來的河

1.發源于魯國故地的淄河

淄河發源于濟南市萊蕪區,沿博山東南流經淄川、青州、臨淄、廣饒、水入小清河,全長155.1公裡,流域面積1500.4平方公裡。淄河在博山的上遊有石馬、南博山、夏莊、池上4條河流。前3條稱西淄河,後一條稱東淄河,流域面積408.3平方公裡。

石馬支流發源于萊蕪市常莊的碌碡頂山東麓、鳳凰山北麓、望魯山南麓範圍内的大英章、小英章、北黃灣等小支流。其中以大英章一條為最長,發源在631無名高地,為淄河之正流,流向自西而東,至謝家店鐵路大橋與南博山支流、下莊支流會合。從發源地至博山出界口全長43.3公裡,流經博山31公裡;從和莊至謝家店一段為季節性河流;從謝家店至邀兔崖一段一般常年有水,但到邀兔崖東又潛入河床以下,至泉河頭複出。

(乾隆)《博山縣志》記載:淄河,“出縣西原山之陰。《禹貢》:‘濰淄其道’。注雲:‘淄水出原山’是也。自今萊蕪縣境東北流入本境,經萊蕪谷屈而西北流,經古萊蕪縣古城南,又西北轉,經故城西,又東北流,與聖水合。又北出金雞出口,其流轉大,謂之‘萊蕪口’。東北流入益都縣境。”[1]此處說的“原山”又叫饴山、馬耳山,即今人所謂“禹王山”。從縣志記載可以看出,以原山為界,西流之水為汶河,東流之水為淄河。

南博山支流發源于魯山北麓的上瓦泉、高塘、常莊一帶;下莊支流發源于魯山北麓的上結老峪、五老峪、楊峪諸小支流;池上支流發源于魯山北麓東段,由李家、趙莊、郝峪、小峰4條分支彙集而成[2]。

「文化博山」 第一章 一方山水一方人(二)

淄河在山東省的位置及流域地形

2.淄水河旁村鎮古

淄河向東過文山和武山經西石馬村流到今石馬常熟川。“據傳,該村原名‘汲泉’,系因齊國孝婦顔文姜遠汲泉水供姑飲而得名。又據村東金代開國之碑所載,亦有‘崖下莊汲泉’字樣。由此可斷定該村曾用‘崖下’為莊名。早年曾有‘先有崖下,後有石馬’之說。[3]”

西石馬“村中接境橋,為春秋戰國時齊魯兩國的交界處。[4]”古時西石馬村中有一條深達數丈的溝壑,為齊魯兩國的分界,上有橋梁,稱接境橋,民間亦稱為齊魯橋。溝壑兩岸岩石犬牙相錯,難以逾越,遂成天然分界線。溝壑兩旁的村莊分别為橋西村、橋東村,舊時分屬齊魯兩國。

在博山境内有一個以“淄”起名的村莊,即淄井村,地處金牛山之陰,葫蘆棚、康山之間,地勢低窪,相對平整。“相傳,該村初建時水源缺乏,村衆挖井得水,故命村名‘治井’。後又因淄水流經村南,遂取水豐人茂、源遠流長之義,将‘治井’之‘治’,改為淄水之‘淄’,成為‘淄井’。”[5]

「文化博山」 第一章 一方山水一方人(二)

淄河源泉段全景/ 徐傳國攝

淄河流經源泉後,彙集四路支流經二郎山一路蜿蜒向北。二郎山又稱長壽山,東依淄水河,南接金銀山,北傍源泉村。山上松柏蔥茏,古藤盤垣,廟宇林列,碑碣頗多。在王母殿立有“源泉南山鑿池碑記”,記載了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住山道士鑿池之事:“博山治東五十裡,村曰源泉,山峙其南,拱若翠屏。源泉,淄水所導也。山适當淄水之衡,居弇中中上遊,萬峰環匝,樹木陰翳,詞客騷人,往往殇詠于此,非一坵一壑比也。”[6]河水貼着二郎山流過,形成了美麗的源泉風光。

「文化博山」 第一章 一方山水一方人(二)

二郎山

(二)一條以孝婦命名的河

孝婦河,又稱孝婦水,系宋代以來名稱。元脫脫等《宋史·五行志一上》:“淄州霖雨,孝婦河漲溢,壞官寺、民田。”[7]元于欽《齊乘》卷二:“欲引孝婦河水西注上流,非計也。”[8]在《古今圖書內建》有這樣的記載:“即隴水也。經注作籠水,寰宇記雲古名孝水,出益都縣顔神鎮孝婦祠下。北經縣城西南般水右注之,又北至長山縣界萌水左注之,又北經長山縣西北經鄒平縣東北,經新城高苑界入麻大泊入博興南,彙時水與小清河合流入海”[9]。

1.出自靈泉的孝水

“孝婦河。源頭為神頭泉群。上遊有兩條支流:一是嶽陽河,二是白楊河。孝婦河亦名隴水或泷水,彙大洪泉、白楊河、嶽陽河之水,從神頭流向東北納範河、羊欄河、石溝河倒流河水至大海眼東北出界,入淄川、經張店、周村、鄒平、博興注馬踏湖入小清河,全長117公裡”[10]。孝婦河稱謂諸多,舊志裡隴水、籠水、袁水、泷水等,均指孝婦河。

孝婦顔文姜的故事将在本書第二章中作專門介紹,在此不做贅述。需要指出的是,在孝婦顔文姜孝行故事的感召下,博山曆史上先後有340多位孝婦被載入史冊。(民國)《續修博山縣志》說:“‘孝婦’之受名,舊矣。生而克順,死而為神,千百年來享祀不絕,自古未有若斯之盛也。厥後承文姜之化者,‘二女’以下,代不乏人,雖所遇殊途,而其幽芳孤烈,足以植綱常,維風化,自同歸一緻。”[11]

「文化博山」 第一章 一方山水一方人(二)

孝婦河神頭段/ 孫賽華攝

“孝”是貫穿孝婦河的一個主題,除上遊有顔文姜外,中遊鄒平地區也出了一個孝婦,叫高老姑。相傳高老姑的父親因抗擊倭寇戰死于大海之中,高老姑日夜哭喊,感動了上天,上天特意派一神人交給她一把勺子,囑咐說舀幹海水後就會尋到父親的屍體。高老姑手持鐵勺,一勺一勺地舀,夜以繼日,其父屍體終于浮出,高老姑收殓起父親的屍體,扶柩歸葬故鄉,自己也力竭而卒,鄉親們将其葬于父親墓邊。從那以後,她“千裡尋父”的感人故事被後人争相傳頌,并修建了一座紅廟供後人瞻仰。現每年的六月初六紅廟廟會,都會舉行孝戲演出、大型祭祀、文化交流等活動,成為周邊上百裡的群衆共同參與的民間盛會。

在孝婦河下遊,博興的湖濱灣頭村,董永七仙女的故事全國皆知。董永賣身葬父,七仙女為其孝心感動,與其在老槐樹下結成夫妻。

孝婦河源頭有顔文姜,中間有高老姑,下遊有董永,一條大河串起了一個“孝”字,一個“孝”字承載了整個魯中地區的文化核心。

2.孝婦河畔佳處多

靈泉出顔文姜祠,流入孝婦河,在東出北流的地方形成博山八景之一,即“孝水澄清遺婦澤”[12]。

沿此北行數百米就是永濟橋,博山人稱七孔橋。(乾隆)《博山縣志》載:“永濟橋,在縣西南三裡,鳳凰山西麓,石梁也。兩旁皆鑿石為欄,跨隴水上,環孔七,寬可容二乘三騎。亦可謂‘長橋卧波’矣。”[13]建橋之初,橋名取“永遠濟世”之義,命名“永濟橋”[14]。

「文化博山」 第一章 一方山水一方人(二)

孝婦河上七孔橋

“西至隅首有橫街,北出郭門而近,南出郭門而遠,東負郭,稍南負峨岩,西枕‘孝婦’為‘大街’。”[15]

大街是博山城區主要街道之一,亦是舊時行商坐賈必經之路。其東與西關街、報恩寺街相連,西與圩牆和孝婦河并行,長度2千米,平均寬度6米左右。大街曆史悠久,宋光宗年間就已形成街道,金明昌二年(1191)在此建成博山四大寺廟之一的南寺(後改稱報恩寺)。以後又在此先後建成善慶庵、三元觀、财神廟、三司閣等諸多廟宇。舊時武衙門、博山商會等也曾坐落于此。

(康熙)《顔神鎮志》對大街曾有記載:“南負峨嵋,西枕孝水,長三四裡,居民稠密,商貨往來多于此”。是以街寬而長,人煙稠密,比較古老,在當時是貫通沂蒙和萊蕪等縣的主要通道,故名“大街”。

大街是博山最早的商業街。這裡店鋪林立,商幡招展。街道兩側明清古建築錯落有緻,風格迥異。随着其經濟地位日漸提升,大街逐漸成為布匹、雜貨行、銀錢業等聚集經營的商業貿易中心,經營種類遍及陶瓷、琉璃、絲綢布匹、茶葉食品、油漆家具、煙酒百貨、日用雜品等。每逢節日,店鋪門樓都張燈結彩,彩綢搭制的天棚遮滿大街上空,各色各樣的燈籠挂滿長街,是當地人遊玩、購物的首選之地。

「文化博山」 第一章 一方山水一方人(二)

大街北段/肖成順攝

出大街北首,孝婦河對面即為爐神廟。爐神廟始建于明萬曆三十九年 (1611),是由當時爐行中徐應元倡導,并征得爐行著名士紳孫延壽的支援集資而建。初建時的爐神廟,規模較小,隻有三間殿堂。女娲煉石補天,世人皆知,琉璃業也煉“五色石”,于是爐行公會就把女娲氏認作爐行的祖師,廟名定為“祖師爐神廟”。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以孫延壽、房宗義、徐應元三人為首,邀集23人共結“爐行醮會”。他們規定每年的上巳日(三月初三)為祭祀祖師的日子。每到這一天,全爐行都要歇業停産,到爐神廟共同舉行祭祀活動。由此産生了博山三月三的“爐神廟會”。

孝婦河河灘上舊有本地名吃——石蛤蟆水餃鋪。石蛤蟆系石玉璞外号,同行因嫉妒石玉璞買賣興隆,又因其外形矮胖,故以“石蛤蟆”外号相譏。石玉璞聞之極為苦悶,友人勸慰“蛤蟆栖息在孝婦河畔,水草青綠,水能生财”[16]是一件好事。石玉璞遂釋然,更加用心經營起其店鋪,後“石蛤蟆”水餃果然成本地名吃,石玉璞也是以緻富。

爐神廟北即西冶街。西冶街地處博山城西,“西”指方位, “冶”乃冶煉。孫廷铨在《顔山雜記》中描寫西冶街概貌及得名由來時寫道:“西起于西寺之崖,陂陀而下,北至于疊道,西負崖,東枕孝河,為西冶。言琉璃之爐冶也,其民多業琉璃。”故“西冶街”即指“西邊冶煉琉璃之街”。自明朝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西冶街一帶住戶多以琉璃為業。到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建立琉璃廠時,當時内務府造辦處為保證宮廷琉璃品的水準,所用工匠大多數從博山西冶街招聘。

「文化博山」 第一章 一方山水一方人(二)

爐神廟/丁春林攝

西冶街大約在宋代即已成街道,南北走向,長750米,寬6米,街面青磚鋪地,間隔青石闆。西冶街除了主街外,還有新趙一巷、二巷、三巷,均位于城西街道轄區西部,北起新坦街,南止前漆溝街,街巷彎曲,呈不規則走向。三條巷靠近趙家林,新中國成立前雖有少數居民,尚無地名,後于此建趙家林國小。20世紀50年代,随着琉璃業的發展,漸有勞工于此建房定居,遂形成街巷,因名宦趙振業葬此,俗稱趙家林,後名新趙莊。

舊時西冶街圍牆四周都有閣子或小門。在西冶街中段關帝廟處有中閣,南頭有一個閣子名曰觀音堂(南閣);另有東閣、西閣。舊時,在西冶街的閣子門上刻着“珍珠瑪瑙翠,琥珀琉璃街”十個大字,概括了琉璃之鄉的特色。

文/徐傳國

注 釋:

[1](乾隆)《博山縣志》,《博山舊志內建》第2冊第53頁。

[2]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區志編撰委員會《博山區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3頁。以下所引《博山區志》皆為此本,是以隻注明書名和頁碼。

[3]淄博市博山區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地名志》,内部資料,1986年,第139-140頁。

[4]《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地名志》,第140頁。

[5]《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地名志》,第143頁。

[6]《博山碑刻》,第291頁。

[7](元)脫脫等《宋史》卷六十一,中華書局,1977年,第1322頁。

[8](元)于欽《齊乘》,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山東文獻內建》第2輯第19冊第55頁。

[9](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內建·方輿彙編·職方典》,中華書局,1934年,第9冊第9460頁。

[10]《博山區志》,第44頁。

[11](民國)《續修博山縣志》,《博山舊志內建》第4冊第740頁。

[12](康熙)《顔神鎮志》,《博山舊志內建》第1冊第184頁。

[13](乾隆)《博山縣志》,《博山舊志內建》第2冊第98頁。

[14]《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地名志》,第201頁。。

[15](乾隆)《博山縣志》,《博山舊志內建》第2冊第59-60頁。

[16]博山區人民政府、博山區地方史志辦公室編《博山飲食志》,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第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