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雪峰
清代至民国,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的一批著名人物进入潮汕,并留下相应诗篇,这批外来人士推动了潮汕文化的发展,密切了岭东人物同广府地区人物的关系。词人汪瑔就是来潮文人的其中一位。
据王进驹、王永青著《岭南幕客诗人汪瑔研究》:汪瑔(1828—1891),字玉泉,号芙生,又号谷庵。祖籍浙江山阴,自幼随父游幕,长于粤东,将近晚年入籍番禺。咸丰初为州县幕客,光绪间先后入两广总督刘坤一、裕宽、张树声、曾国荃幕,才干卓异,尤擅洋务,为幕主所倚重。曾国荃曾叹息,“惜吾兄(曾国藩)未识君。”汪瑔还是朱执信的外祖父,且是汪兆铭(精卫)的叔父。汪瑔的儿子汪兆铨,从子汪兆镛,同是近代广东著名文人。
有清一代,在嘉道咸年间入粤而长于岭南的浙籍人士不少,举凡叶恭绰、叶衍兰等。汪瑔诗品人品俱优,张维屏、陈澧、陈宝箴、文廷式等对其文学成就赞赏有加。汪瑔著作有:《随山馆猥稿》、《随山馆丛稿》、《随山馆词稿》、《随山馆尺牍》、《松烟小录》等。
《岭南幕客诗人汪瑔研究》所附《汪瑔年谱简编》记载:咸丰元年(1851),当汪瑔24岁,此年秋天,汪瑔有《得十二兄潮州书》,“得十二兄潮州书信,有感而作”。据此看来,汪瑔很早就关注潮州方面的事情。
汪瑔的幕主之一五福历任阳山、东莞、番禺3县及廉、琼、潮、高、肇庆五府,共计16年。至1868年,五福卒于官任,汪瑔另择他幕。汪瑔到潮州,是追随五福,以幕客的身份出现。《汪瑔年谱简编》记载同治五年(1866),当汪瑔39岁事情:“秋,归广州月余,复有潮州之行。”
同治六年(1867),40岁的汪瑔在参观黄老相公祠后,写下《黄老相公祠四首》,诗前小序介绍祠堂来历:“黄定公,上元诸生,明崇祯末客潮阳,甲申之变,赴县庙井中死。后人于井旁立庙,祀之曰黄老相公祠。”在诗中,汪瑔写下了黄老相公殉节之事,“九原殉节先皇帝,千载人呼老相公。”同时,也对黄老相公表示赞叹和惋惜,“青衫白发老诸生,可是寒儒一身轻”。
同治八年(1869),汪瑔再次客游潮州,入在盐运使冒澄的部下。同治十年(1871)六月,潮州发大水。汪瑔在冒澄幕下,亲眼目睹水灾,作有《六月杪潮州大水感事有作》,对这次水灾作了形象的描绘:“郡城俯韩江,萦绕东南隅。巨浸初见逼,不没三版余。安危在咫尺,性命争须臾。幸见霁色开,甫使惊魂苏。城中十万户,仅免嗟沦胥。城外数百村,已见成污潴。余粮失鸡骛,微命逃渔龙。嗷嗷遍哀雁,处处号饥乌。”
以上诗作颇似杜甫的史事诗,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绪。汪瑔作为幕客,曾劝当事者赈抚灾民,立散赈之法,为缓解危难作出贡献。朱启连在《汪先生行状》中记载:“同治十年六月,大水,城几没,决蔡家围,漂人畜田舍,先生劝当事者赈抚,立散赈之法,文告多出其手。”朱启连,原籍浙江萧山,朱执信之父。年十九,游汪瑔之门,瑔以女妻之。
后冒澄被弹劾失官,汪瑔有《送冒哲斋归如皋序》。在序中,汪瑔特意写道,冒公被弹劾失官之后,寓居广州,当时若有广州人至潮州,市民必“询君安否”,可见冒公深受地方百姓爱戴。
同治十一年(1872),汪瑔在俊达幕下。潮州因水旱之灾,官吏私自动用库银赈灾,共计两千两。按清代律法规定,国家库藏五百两库银以上,没经上级批准不得擅自挪用。俊达不知如何解决此事。汪瑔想出一个办法,用税契补充库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解决此难题,并为其他各县效仿。
汪瑔在潮时,留心实务,其所著《随山馆尺牍》中记载:“比年以来海内争言机器之学,中国精于此者实不乏人。曩客潮州,见海阳令杨君石松元华闽人也,通西国机轮之法,其所制三光仪,泰西人亦称之。”
上述的海阳县令杨石松制三光仪之事,较少听说。汪瑔《随山馆尺牍》还记载了杨石松对汪瑔议论制器之事,足证汪瑔和潮州地方官员的来往。
在潮时,汪瑔曾到韩文公祠,写下《谒韩文公祠》:“炎荒天欲启文明,却遣公为海上行。千载江山留姓氏,一时仙佛借声名。古祠阴合黄蕉热,断碣铭残碧藓生。试向夜深看北斗,可还流照义安城。”
义安城是潮州城的代称,韩愈是对潮州有贡献的官员。此诗有研究者认为,最后两句“试向夜深看北斗,可还流照义安城”是影射当时的广州城已经没有像韩愈那样致力于百姓疾苦的官员,这是对昏庸官员的诘问,也是对能吏的呼唤。
另外,汪瑔的儿子汪兆铨曾在潮州任儒官之职。汪兆铨(1859—1929),年二十,与从弟汪兆镛读书于随山馆。光绪七年(1881),选学海堂专课生。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历任海阳县(今潮州)教谕、菊坡精舍学长、广雅书院总校、广东高等学堂教务长等。
汪瑔本人在《述怀六首》中自注云:“闭户养疴已数年矣,赖门人姚生文骏,洎朱婿启连,陶甥尔锟辈,岁时问遗给朝夕之需。今秋儿子得海阳学官,诸子所贻遂以谢却。虽儒官俸薄,不周于用,亦惟随时尽消息之理而已。”
概而言之,原籍浙江的番禺汪氏对广东文化影响较大,汪氏和潮汕地方有一定关系,这是值得文史研究者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