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衡阳风华·70年70人丨唐浩明: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

作者:日常恶魔

00:00

衡阳风华·70年70人丨唐浩明: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

编者按:在时间的碑林里,总有一些人、一些事,铭刻在那里。

他们是革命者、拓荒者、奋斗者,更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但他们从来不是天生就矗立在那里。他们的每一步,都是激昂、坚守与担当。他们如丰碑般树达与铭刻,也如帛书般耐读与沉思。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衡阳市委网信办、红网衡阳站联合推出“衡阳风华·70年70人”网上展览活动,利用红网、“衡阳发布”等网络平台,通过系列报道、集中展览、网上互动、对外宣传、结集成册等,对历史致敬,发时代宣言,向先进学习,为衡阳聚力,将精神承扬。

为省域副中心而聚力,为最美地级市而奋斗,继往开来,砥砺前行,让我们走近那些人、那些事——

衡阳风华·70年70人丨唐浩明: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

红网时刻记者 蒋楠 整理报道

20世纪80年代初,他任《曾国藩全集》《彭玉麟全集》的责任编辑。通过编审、分析曾国藩留下的多达1500万字的文稿,阅读曾国藩同时代人的著述和大量的正史、野史资料,他对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曾国藩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认为曾国藩既非圣贤完人,亦非千古罪人,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悲剧色彩浓重的历史人物。

他在费时11年编纂、校正、出版1500万字、30卷的《曾国藩全集》的同时,构思、写作三卷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曾国藩》重印23次,总印数高达数百万册,还在台湾印刷出版。同时还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彭玉麟》《杨度》《张之洞》等。

他就是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唐浩明。

唐浩明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人物奖等荣誉称号。先后获过第一届、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衡阳风华·70年70人丨唐浩明: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

《曾国藩全集》。(图片来源:百度)

1946年,唐浩明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金溪镇,父亲唐振楚是蒋介石的机要秘书,母亲王德蕙,衡阳市第一个接受师范教育的女子。其2岁时父母随国民党撤退去台湾,唐浩明三兄弟被托付给伯父赡养,之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唐浩明被衡阳一个理发匠收养。

尽管人生经历坎坷,但是书本却搭建了一段奇妙的缘分,跨越时空,成就了彼此。唐浩明的老家与曾国藩的家乡相距只有15里地。“人生中最艰难的那些日子,我都是看书度过的。曾国藩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唐浩明表示,曾国藩出身农民,却凭借自己的力量闯进国家核心权力层。他一介书生,却能创办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改写历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典型的代表。

唐浩明很高兴结识这样一位朋友,他们在思想上相遇,似乎是穿越历史时空的“异代知己”。

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部的唐浩明进入岳麓书社后,担任《曾国藩全集》的责任编辑,他更加深入地走进了曾国藩的世界。

40岁那年,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写一部以曾国藩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还原一个鲜活、完整的曾国藩。而那时,全世界还没有一部关于曾国藩的小说。

立下这个心愿后,他的人生就进入了两条线。白天,他是岳麓书社的编辑,编辑曾国藩全集;晚上是个作家,写《曾国藩》小说。

他坚决辞掉了副总编辑的职务,每天写作到凌晨一两点。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没有应酬,连睡梦中也常穿梭在那一段历史丛林中。他常有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

“研究历史,不能‘太聪明’,只能退回到笨人。”唐浩明一字不漏地啃读1500多万字原始资料,极尽所能找到曾国藩的后人,踏遍所有他能寻访到的“曾国藩足迹”。

历史的许多细枝末节在他心中生长,渐渐活跃、复苏起来,带着他进入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世界。

1990年11月,以《血祭》为书名的《曾国藩》第一部出版。

一时洛阳纸贵。湖南文艺出版社门口车水马龙,都是前来买书、要书的,坊间也流传着“从政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的说法。唐浩明不太清楚究竟销售了多少册,“算正版的话,四五百万册可能是有的”。

美国《北美日报》评论:“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人思想突破了一大禁区,其重要性完全可以和中国发射一枚卫星相比拟。”这本书在国内也获得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进入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此后,唐浩明又创作了《杨度》《张之洞》,跟《曾国藩》并称为“晚清三部曲”,勾勒了近代中国最为广阔的社会场景。晚清正是湖南名人辈出、大放异彩的时代,杨度即有“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诗句。被认为近代湖湘文化重要源头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家乡衡阳,正是唐浩明的出生成长之地,“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在无形中深刻影响了他。

写完晚清三部曲后,他宣布封笔:不再写其他小说,而是集中精力写作“评点曾国藩系列”。

心中牵挂着家乡衡阳的唐浩明,还在2013年与哥哥唐翼明一起回乡讲学,并在家乡表示,要继承好父亲的遗志,继续办好“嵩亮”奖学金,资助家乡成绩优异的寒门学子完成学业。

(推荐单位:衡阳市文旅广体局 视频、图片来源:岳麓书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