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沙埕港与南明史上的“反清复明”运动

沙埕港与南明史上的“反清复明”运动

沙埕港湾 陈律鹏 摄

沙埕港古称沙关,位于福建省东北端、福鼎市境内,为天然良港。其港湾入口地处闽浙交界,在福建的南镇鼻与浙江的虎头鼻之间,湾口之外有北关、南关两个岛屿,形成天然屏障。港湾狭长弯曲,伸入内陆达36公里。港湾内,两岸山丘对峙,峰峦绵延。港中水深波平,海轮巨舰停泊其间,安若堂奥。湾口北岸为沙埕集镇,距离福鼎市区45公里,清《福鼎县志》说:“沙埕在县治东南,三面俱海,商民辐辏,与南镇对峙,上接关山,下联烽火,为县治海道咽喉。”过了“咽喉”,便进入流江、罗唇海域。清光绪《浙江沿海图说》描述道其“水道深广,可泊大轮数十号,两岸尚可择地开筑船坞,口门两山拱峙,关隘天然,若再守以坚舰利炮,可为海军屯聚之所”。

沙埕港作为军事要地的历史很长,尤其是1644至1662年南明时期的近20年间,它是重要的抗清据点。

一、朱以海等“移次沙埕”

沙埕港与南明史上的“反清复明”运动

陈律鹏 摄

清顺治二年(1645)七月十八日,浙东反清集团的张国维、钱肃乐等在绍兴拥立鲁王朱以海(1618—1662年)为监国。次年六月,清军在绍兴大败鲁王集团,朱以海逃往舟山群岛,十一月间,到了厦门。从1647年开始,浙江、福建的不少反清力量以鲁监国作为抗清复明的旗帜,并取得了一些胜利。七月,鲁监国亲征,号召各地起兵,一时远近响应。八月,攻克连江;十月,攻占长乐、永福、闽清、罗源、宁德等县。南明隆武朝大学士刘中藻也在福安县起兵,攻克县城。到1648年,南明力量占有闽东北三府一州(福州府、建宁府、兴化府和福宁州)二十七县。

根据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的记载,1647年十月,鲁监国封南明隆武政权的尚宝司卿李向中为兵部侍郎,巡抚福宁。李向中(1611—1651),字豹韦,号立斋,湖北钟祥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被鲁监国授兵部侍郎、巡抚福宁之后,来到沙埕,为驻守在沙埕的刘中藻部队的监军。《小腆纪年附考》记曰:

“……闽亡(指隆武政权覆亡),奉父母居海滨;刘中藻招之同朝监国,授是职(即兵部侍郎),监中藻军扼沙埕。时兵战屡胜,而多不戢,海上居民谣曰:‘长髯总兵,黔面御史,锐头中军,有如封豕。我父我儿,交臂且死!’向中曰:‘是非所以成大事也!’中藻曰:‘是为监军之任,公何嫌焉!’向中乃持节召其中军将,欲斩之;中军将诉于中藻,中藻曰:‘汝今乃遇段太尉也!’自是军士始戢。向中在行间,衣短后衣、缚绔褶,遍历诸舶,加慰劳鲛人蜑户,勉以故国之谊,使量力输助,而无所掠。福宁一带,依之如父云。”

文中所写民谣是包括沙埕在内的福宁沿海居民对刘中藻军队扰民行为的不满与讽刺,作为监军的李向中察访民情时闻知此民谣,遂转告刘中藻,得到刘“是为监军之任”的交代后,乃持节召刘中藻的中军,将欲斩之。自此之后,刘中藻部队军士的扰民行为有所收敛。鲛人蜑户指散居水上、以船为家,不许陆居、不列户籍,从事捕鱼﹑采珠等劳动,在当时受歧视和迫害的一类“贱民”,而在沙埕期间,李向忠能够主动亲近他们,加以慰劳,所以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这一点在南明史上是值得肯定的。当时战事频仍,军费开支庞大,部队所过之处,州府百姓负担极重,甚至出现掠夺式筹粮征饷,而李向中等驻沙埕,能做到“使量力输助,而无所掠”,的确难能可贵。

1649年十月,鲁监国晋兵部侍郎李向中为尚书。《小腆纪年附考》记曰:

“向中与勷武伯章义守沙埕,王师攻福安,向中兵少不能援。城破,振威伯涂觉以所部突围走沙埕。向中乃合二将之师,护监国入浙,次于三盘;从张名振取健跳所,晋尚书兼都察院事。时风帆浪楫,从亡诸臣多憔悴无颜色,而向中丰采如故。”

看来这位湖北人完全适应了海上生活,一点都不晕船。李向中后追随鲁监国到舟山,舟山兵败时,被清兵所执,不屈,大骂清帅,而后牺牲。

事实表明,闽浙各地百姓迫于清朝暴虐,如火如荼地掀起反抗斗争,鲁监国朱以海不失时宜地组织抗清,似有一番作为。然而,复明各派势力之间钩心斗角,互相倾轧,使清军得以各个击破。到了1648年,抗清形势恶化,鲁监国漂泊海上,居无定所,其间“移次沙埕”,至“十一月,王舟退壶江”。1649年正月,鲁监国再一次移驻闽、浙交界的沙埕。一直到了当年夏天,定西侯张名振攻克浙江临海的健跳所,鲁监国才移居该地。《小腆纪年附考》记载,鲁监国于1649年七月初五日次健跳所,随扈者大学士沈宸荃、刘沂春,礼部尚书吴钟峦,兵部尚书李向中,右佥都御史张煌言等,“每日朝于水殿”。

“水殿者,御舟之稍大者,名河艍;即其顶为朝房。落日狂涛,冠裳相对;臣主艰难,于斯为极。”

依据沙埕的地形,估计鲁监国及其一班随扈者也是以“水殿”作为临时司令部,其条件的艰苦、生活的艰难,可以想见。但他们也可能利用沙埕有限的陆地作为战时指挥所和营兵驻地。现沙埕集镇的一些小地名如“御史窟”“兵部岭”“马道头”“旗杆冈”等等,很可能是当时留下的历史印记。

鲁监国为了激发抗清的有生力量,滥发敕印,授予官爵,只要来降附者原有官爵就保留其原官原爵。1649年,鲁监国在沙埕期间,便封了不少爵禄。从中也可以看出沙埕在当时地理区位和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性。

1649年九月,鲁监国从健跳所移驻舟山,重新整顿朝政。从这时起至1651年,舟山群岛成为鲁监国领导下浙东抗清武装活动的中心,牵制了东南地区大量清军,为郑成功在福建沿海的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651年舟山失守,鲁监国带着张名振等再一次来到沙埕。“沙埕而南即是闽洋海道,非浙中水师所能熟识”。清廷派兵在路上堵剿,鲁监国派下部分将领向清方投降,张名振带领其他兵将保护鲁监国复又乘船来到海坛岛(即平潭岛),进入郑成功的势力范围。1653年三月,朱以海放弃监国名义,寄身于郑成功势力之中。

二、郑成功军团“驻沙关”

沙埕港与南明史上的“反清复明”运动

“官城”据传为郑成功驻军所建 陈律鹏 摄

清顺治十二年(1655)五月十八日,郑成功所部陈辉、周家政、陈奇等率船三百余只,兵一万多人,奇袭了守卫沙埕土堡的清军,歼敌28名,缴获红夷小炮四门、百子炮七门、行营炮一门,守将沙埕千总张国忠负伤脱逃。后《候代福建巡抚宜永贵残题本》陈述:“本地波浮孤岛,三面俱海,惟北一线仅通桐山。又无城可守,而倾塌土堡难以支吾。”[5]沙埕之役震动了清廷上下。

《清初郑成功家族满文档案译编》收有清浙江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陈应泰“题为郑军攻陷蒲门并在镇下关屯粮等事本”。按此“题本”所陈述,郑成功本人驻于宁德三都,并在此地造船,其部队大量屯兵于闽浙之交的沿海各重要港口:“郑逆于三沙、沙埕、前岐一带湾泊,屯兵积粮,以为长久之计”;“今贼水陆连营,一则堵我进剿之路,一则欲以乘机窥犯,实其奸诈之心叵测。”郑成功以上述地方为部队驻地,一方面开展海上贸易,一方面与附近的清军对峙,但兵多粮少,时常展开一些以劫掠粮饷为目的大小战役。如这个“题本”所列,顺治十四年(1657)二三月间,就有战事如下,均与沙埕港有关:

“二月初八、九等日,贼船数百号停泊於沙埕,十四日登犯沿浦,李、孙二汛防武弁督兵迎敌,贼寇败退。”

“十九日大伙贼逆数万,一路自金乡、车岭冲犯,一路自沙埕镇迤西进犯,四面围困。我汛防官兵合力堵御,终因众寡不敌,官兵阵亡多人。贼逆蜂拥攻城,势不可当,城遂陷落,汛弁被贼绑缚,绅民横遭炮烙,钱粮米谷被劫一空。贼将掠获粮米俱行运至前岐、沙埕、蓁屿、桐山等处,城内积贮粮米,城外屯扎甲兵,又四处抢掠,鸡犬不留。”

蒲门地处闽浙交界,素为戍守要地,明洪武十七年(1384)为防倭寇而建城,三年建成后改称“蒲城”,并设千户所。蒲城与浙江濒海最南端的镇下关互为犄角,共同构成浙南门户。镇下关与沙埕隔水对望,与沙埕陆地相连,二者相距十多公里,所以郑成功屯兵沙埕港,欲北上征伐,蒲城为其重要目标,亦为其“筹粮征饷”的重要对象。

周瑞光《沙埕港》一文认为,沙埕港在明清时代曾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经济贸易口,它为郑成功及与其同时的张煌言、刘中藻等“反清复明”运动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经济方面的补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为,自郑氏据东南沿海诸岛以后,为解决“士卒繁多,地方窄狭,器械未备,粮饷不足”等诸多困难,遂积极推行海内外贸易。清人郁永河在《伪郑逸事》一文中评论说:“成功以海外弹丸之地,养兵十余万,甲胄戈矢,罔不坚利,战舰以数千计,又交通内地,遍买人心,而财用不匮者,以有通洋之利也。”[7] 郑成功集团致力于发展对外贸易,沙埕港成为各地商人进行贸易的集散地之一。

1658年,郑成功率军北上,扩大东南抗清基地。其北征的途中,沙埕港仍为重要的补给处所与抗清据点。这年五月,中提督甘辉统领前军乘船进至沙埕,二十七日在桐山一带征粮。郑成功则亲自带领其主力也到达距沙埕三十里的岑屿,然后继续北上。郑成功部将杨英所著的《从征实录》记载,郑成功曾亲自督师,于六月初四日,“从前岐港登岸进取,由分水关达平阳县交界,前有大溪达金乡卫大海,流水湍急,先令小舡船渡载过江”。六月初十日起,张煌言、甘辉等集中兵力进攻瑞安县城。七月间,驾抵舟山,八月十日于羊山突遇台风,折回,“十二月十五日,赐姓驾至沙关”。又“己亥,顺治十六年(1659)正月,赐姓驻沙关”。[8] 顾诚《南明史》说,大致来说,在第一次北征受挫到次年(1659)五月入吴淞口进攻南京的半年多时间里,郑军主力一直驻于浙江沿海一带,成功本人往来于温州乐清的磐石卫和福建北部的沙关二地。1659年春夏,郑成功、张煌言再次统率大军北上,进攻南京。失利后,郑成功退居厦门,把目光转向台湾,并于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

三、张煌言“三度闽关”

沙埕港与南明史上的“反清复明”运动

旧时沙关 资料图片

张煌言因为不赞成郑成功收复台湾,所以南京之役失利后就退到浙江濒海军中。当获得永历帝及其太子被清军俘获的消息之后,张煌言重新酝酿拥戴朱以海出面组织朝廷,继续抗清。不意鲁监国朱以海于清康熙元年(1662)十一月廿三日因病死于金门,享年四十五岁。

张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南明时期,是一位文武兼备的抗清名将。清顺治二年(1645)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监国,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20余城。郑成功攻占台湾后,张煌言联络了13家农民军坚持抗清斗争。其事迹《清史稿》有记载。在坚持抗清斗争的近20年当中,张煌言曾经“三度闽关,四入长江”。所谓“三度闽关”,就是指他曾三次到过沙埕,在此设过战时统帅部。

“十年三度到闽关,风急星回客未还。

膢腊总来殊越俗,屠苏哪得破愁颜。

春符竞贴黄龙榜,新历虚衔丹凤班。

怅望故山风物改,归心不断岁时间。”

张煌言于1661年冬又一次进驻沙埕。过年了,当地居民按照当地的风俗,祭祀、喝酒、贴春联……勾起了张煌言的思乡之情。他出生入死,转战沙场,抗击清兵已有17个年头,但抗清形势越发严峻,抗清部队处境艰难,他对前途感到绝望。那一个除夕,张煌言站在沙埕的高处,望着滔滔不绝的沙埕港水和浩瀚无边的东海,再向着故乡的方向,想着抗清大志难以实现,心潮澎湃,写下了上面这一首《辛丑除夕行营沙关》。张煌言还写过一首《三过沙关》:

“五载真如梦,秦川恨旧游。

地分山闽越,天阔水沉浮。

鸿鹄难羁绁,蛟龙空负舟。

包胥洵国士,复郢更辞侯。”

此外,张煌言在沙埕还写有另一首诗,《辛丑秋虏迁闽浙沿海居民,壬寅春余舣棹海滨,春燕来巢于舟,有感而作》:

“去年新燕至,新巢在大厦。今年旧燕来,旧垒多败瓦。燕语问主人,呢喃泪盈把。画梁不可望,画舫聊相傍。肃羽恨依栖,衔泥叹飘荡。自言昨辞秋社归,北来春社添恶况。一片蘼芜兵燹红,朱门那得还无恙!最怜寻常百姓家,荒烟总似乌衣巷。君不见,晋室中叶乱五胡,烟火萧条千里孤。春燕巢林木,空山啼鹧鸪。只今胡马复南牧,江村古木窜鼪鼯。万户千门徒四壁,燕来亦随樯上乌。海翁顾燕且太息,风帘雨幕胡为乎!”

该诗悲壮苍凉,荡气回肠,表达了对战事不断、民不聊生的痛恨和无奈,其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但英雄无回天之力,历史按照它必然的轨道运行,就如这沙埕港的水流,无人所能阻挡。

1664年10月25日,张煌言被清军杀害于杭州弼教坊,年四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