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临终前诸葛亮认为蜀汉军中将才匮乏,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人能挑起大梁独当一面,更没有人能是魏军司马懿的对手。所以他希望在自己死后缓缓撤军,保留实力,养精蓄锐保留实力,以图日后出山讨伐魏国。

诸葛亮此等操作引起了蜀军大将魏延的不满,他认为认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伐魏大业总不能因为诸葛亮死了就全盘放弃,好不容易带着数万大军走出崎岖的蜀道出来一次寸功未立就要回去了,以后再想出来打仗又要下一番苦功夫。魏延表示他愿意留下来坚持对抗魏军,对诸葛亮缓缓撤军的命令拒不执行。
这下他的同事们就炸毛不干了,且不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让你撤退哪怕前方有座金山也要坚决执行撤退命令不能贪恋这些身外之物,再说蜀汉在先主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带领下常年穷兵黩武,好好的一个天府之国打得民生凋敝、财力枯竭,时间长了大家都受不了,索性强权人物诸葛亮一死大家索性各回各家,益州各路险要关隘和汉中要塞把手好,赶紧发展民生休养生息积攒财富。
此时的魏延就犯嘀咕了,他认为这帮队友欺上瞒下拿自己开涮,他们趁自己单独统兵在外不在丞相身边,这帮人在丞相临死前隐瞒并篡改了丞相的遗言。魏延为什么这么想呢?理由如下:
1、此时的魏延已经算是蜀汉军队中的二号人物,论资历如果说北伐期间诸葛亮是蜀国的征讨大元帅元帅,那么他魏延就是征讨副元帅。现在大元帅病死了,不管是论资排辈讲资历、攻城掠地讲战功、还是论职务,妥妥的应该由魏延接替诸葛亮的职务,什么时候轮得上杨仪这个家伙统领三军?
2、北伐是蜀汉的基本政策。因为天下本来就是刘家汉朝的江山,只是由于曹魏篡汉,刘备夺得益州之后为了表示汉朝没有灭亡,才偏安一隅建立地方政权以对抗篡位者。也就是说,不北伐蜀汉这个地方政权没有合法性,总不能说诸葛亮一死就不北伐了吧?再说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就属这个乡村匹夫喊北伐喊得最急,他一死这个基本国策就搁置了,说不过去吧?
当然了,《三国演义》说魏延有反骨,以前在长沙坑老上司韩玄,投降刘备有献城之功,这种吃里扒外的员工很不招人待见的。刘备和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能镇得住魏延,如果他俩死了呢?这哥们就算不反水还不得放飞自我坑死蜀汉?这个大坑既然留不得只能赶紧杀掉了以免烫手。
况且魏延这个人,本来就是行伍出身,行军打仗建立些功劳免不了要膨胀一些,时间长了免不了谁都看不起。尤其是杨仪,魏延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哭杨仪这个大男人。既然魏延这么叫别人丢份儿,那也别怪像杨仪这类人小肚鸡肠容不得了。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能镇得住手底下调和矛盾和稀泥护着魏延这位爱将,但是丞相死了之后谁会护着这位人缘败光到裤头都不剩的人呢?
至于魏延真的要造反,凡事做起来都要有个目的。他在蜀汉军中也是一位得力悍将,如果他投降曹魏完全可以趁掩护军队撤退的机会跑到曹魏的地盘上向司马懿缴械投降岂不方便?况且曹魏人才济济远胜蜀汉,魏延在蜀汉当鸡头为什么要在曹魏当凤尾?况且一位降将投入到敌方阵营,对方肯定心存迟疑对你进行谨慎使用,魏延难道不知道?
可惜的是,魏延撤军的时候跑得太快,甩开杨仪之后立刻烧了栈道断了杨仪的归路,最后双方互告对方谋反。这时候考研人品的机会到了,蜀后主刘禅看了奏折征求蒋琬等大臣的意见,很多人都认为魏延的威胁更大一些,毕竟一个武将带兵撤退进京顺便还烧了队友的退路,怎么看也不像善茬。就这样,魏延谋逆罪成立,夷其三族,魏延被部下所杀(有一说是马岱),杨仪见了魏延的脑袋之后也大骂其为“狗奴才”泄愤。当然了,杨仪在事后也没得到奖赏和重用,私下抱怨太多,被蜀后主知道后赐死杀掉,这就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