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尚自说承匡,郤缺遗踪已渺茫。
落日寒墉飞燕雀,空山芳草卧牛羊。
春秋盟会犹书地,今古兴衰几变场。
云锦蒲前空拍塞,风光仿佛华山阳。
李孟旸 《匡城晚牧》
明弘治年间,工部尚书李孟旸回到故里睢州,在探访了承匡故城后,写下了这首名为《匡城晚牧》的诗作。匡城晚牧为明清时期睢州八景之一,描写的是当时承匡故城的景色。

承匡故城
《睢州志》中记载的匡城
《睢州志》中匡城位置图
早在李尚书来到承匡故城几百年前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也来到过此地,并且写下了一首名为《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的诗:
妇姑城南风雨秋,妇姑城中人独愁。
愁云遮却望乡处,数日不上西南楼。
岑参诗中的妇姑城就是孔子被困和春秋时期承匡之会的承匡城,也叫匡城,是一座建于春秋时期的古城,为宋国西部边境要地。战国初期,承匡城为魏国属地,秦灭魏国后建立秦朝,于此地设承匡县,不久因城内低洼积水,承匡县治所徙于襄陵,取名襄邑,承匡城从此便荒废掉了。
承匡故城景区简介
孔子游匡主题文化公园
孔子游匡简介
孔子像
鲁哀公二年(前493年),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至陈国,途经承匡城时,被当地民众围困数天。跟随孔子的弟子看到被人围困,惊恐万分,而孔子却镇定自若,并且若无其事的抚起琴来,于是留下了“临危不惧”的典故。这件事被后来的《庄子》记载了下来: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在孔子游匡的一百多年前,这里还发生过一次历史上著名的承匡之会。鲁文公十一年(前616年),叔仲、惠伯会晋郤缺于承匡。这件事被记载到了《左传》中。后来《战国策》中记载的“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的承匡之战也是发生在承匡城。
孔子抚琴亭
孔子抚琴像
据相关史料记载,周朝秦康公假借刚刚即位的周匡王之名在匡地筑城,故名承匡城,当时的承匡城南北长2里,东西宽2.5里,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城邑。现在位于河南省睢县匡城乡的承匡故城西城墙依然保存完好,成为两千多年历史的最好见证。
从睢县城区沿着睢州大道向西行驶到约10公里处的余公村,再向南行驶约4公里是匡城乡政府所在地,承匡故城遗址就位于匡城乡政府所在的匡城村西北角。
匡城寺
据《睢州志》记载,匡城在州西二十里,即承匡地。《春秋传》文公十一年,晋郤缺会于承匡是也,秦所欲置县者。
而在《归德府志》中的睢州和柘城两地都记载有承匡城。睢州目录下记载,匡城,文公十一年,会晋郤缺于承筐。柘城目录下记载,匡城在县西北四十里,今睢州长垣亦有匡城。孔子畏于匡,在长垣者为是,观其去匡宿蒲,今有蒲乡足徵。
关帝庙
在匡城古城的东侧约1公里处有一座孔子游匡主题文化公园,主要介绍了孔子周游列国时被困于匡地的故事。公园中有孔子抚琴亭以及孔子抚琴雕像,还有匡城古城景区的介绍。
承匡故城的城墙高约10米,周长100多米,为夯土筑成。两千多年的城墙遗址被杂草和植被覆盖着,显得特别的荒凉。
凤凰台
匡城城址
匡城故城简介
匡城故城
在城墙的南侧还保留有始建于明代的关帝庙和匡城寺,匡城寺中供奉的却是娲皇女娲,因为传说这里是女娲的出生地。
女娲像
女娲诞生地
康熙年间,中州八大才子之冠的睢州文人吴淇来到承匡古城凭吊,同样为睢州八景之一的匡城晚牧留下了一首诗文:
风外斜阳一笠圆,离离禾黍废城边。
枕蓑树底眠丰草,植杖溪流探牧泉。
漫卷青铜吹暮雨,谁歌白石扣秋烟。
穿林归去落花上,仿佛汉书角上悬。
承匡故城城墙
当我来到承匡故城的时候正是深秋时节,看到的景色和明弘治年间李尚书及康熙年间吴才子看到的景色几乎一样。
时光流转,荒废两千年之久的承匡故城似乎从来没有发生太多变化,曾经所有的辉煌全部深藏在层层夯土之下,一任后人凭吊怀古,而它却始终缄默不言。
转载请注明来源头条号xiaoyao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