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田县燕儿谷。 (志新 摄)
光伏助脱贫。 (曾宪锋 摄)
美丽新村。 (张发喜 摄)
水欢鱼跃。 (徐世国 摄)
21年前的1999年,黄冈提前两年完成“八七”扶贫攻坚目标任务,被国务院扶贫办树立为全国扶贫开发的一面旗帜。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郑重承诺。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举全市之力决战决胜,确保如期完成全市扶贫攻坚任务,再树一面精准扶贫的旗帜。”2015年9月,市委四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向全市人民发出新时代决战贫困的铿锵誓言。
一诺既出,万难无阻!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疫情、汛情叠加,困难挑战前所未有。我市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统筹兼顾,科学应对,全力以赴决战脱贫。
经过8年的精准扶贫、5年的脱贫攻坚,黄冈交出一份历史答卷: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9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6.83%下降至0.14%,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2020年11月14日,市委书记刘雪荣受邀在省委党校2020年秋季学期主体班作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黄冈实践”的讲座,引起广泛关注,形成良好反响。
六年12次现场会——一锤接着一锤敲,啃下一块块硬骨头
今年1月5日,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上,一辆校车在红安县高桥镇高楼村口缓缓停下。
等候在此的吴茂乐快步迎过去,牵着车上下来的一年级孙女的手,高兴地回到离村口不足500米的家。
吴茂乐一家原居住在何家田,因儿子突发重大疾病,被评定为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到现居地。“健康扶贫帮助儿子治好了病,能出门打工,教育扶贫让孙女上学不愁,我在周边打零工,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
如果说吴茂乐家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那高楼村的变化则是翻天覆地:人居环境整治、硬化村组公路、路灯亮化、光伏发电……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3万元,2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像高楼村和吴茂乐一样,全市贫困山区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困有所济,挥别延续千百年的绝对贫困,同步迈进小康。
我市集老区、山区、库区于一体,是大别山片区脱贫攻坚主战场。2014年底,全市有6个贫困县、892个贫困村、102.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人口的数量和贫困程度均居全省前列,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
纵使荆棘载途,千沟万壑,勇毅的行动总会跨越一道道关口,蹚出一条条幸福之路——
“党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定盘星。”市委书记刘雪荣在深入调研后强调,推进扶贫攻坚好比军事作战,既要讲战略还要讲战术。战略,就是顶层设计;战术,就是行动计划。
最强的力量就是实干笃行。 自2015年起,市委市政府连续召开12次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组织市县乡镇三级书记现场教学,一次一个主题,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强弱项,补短板,固根基——
2015年8月,第一次现场会在罗田召开,聚焦产业扶贫,推广罗田“五位一体”的产业扶贫经验。
2015年10月,第二次现场会在红安召开,进一步明确全市脱贫攻坚的总体思路、重点工作、推进模式和工作要求。
2015年12月,第三次现场会在蕲春召开,部署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
6年12次现场会,地点从6个贫困县到非贫困县,主题从聚焦产业扶贫,到聚焦政府兜底一批问题;从梳理“四个一批”突出问题,提出对策,到部署加大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力度;从研究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到部署能人回乡创业工作;从研究推进精准扶贫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全面开局有效衔接,到部署统筹战疫战贫,打好收官之战。
一次解决一个大问题,一锤接着一锤敲:围绕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提出“四个一清二楚”检验标准;针对易地搬迁扶贫,提出“七子之歌”;创造了“985”医疗扶贫模式……
8年来,全市干群发扬“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接续攻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块块硬骨头啃了下来:2017年,红安在大别山地区率先退出国定贫困县序列;2018年,罗田、英山、团风摘帽;2019年,麻城、蕲春摘帽……
三场硬仗一起打——破解“加试题”, 打赢歼灭战
行百里者半九十。到2020年初,我市剩余贫困人口4083户、8437人。
彼时的黄冈,铆足了劲,决心再用一年时间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
前无古人的事业必然成于艰难。这一年,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两道“加试题”,让我市脱贫攻坚大考难度陡增:
全市2907名确诊患者中有140名贫困人口,因病返贫风险加大;严格的封控和隔离,让原建档立卡的12万人贫困人员外出务工受阻,农产品销路不畅,复工复产难……
9轮强降雨,致全市365万余人受灾,371.3万亩农作物受灾,严重损坏房屋3353户,农业损失21.76亿元,因灾返贫风险加大。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部署:“我们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省委书记应勇多次深入我市产业扶贫企业和农村农户,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强调要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三场硬仗一起打,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力争让“加试题”变成“加分题”。
聚焦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因疫致贫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等“四类人员”,全面排查,不漏一户,出台《关于加大帮扶力度防止因灾致贫返贫的若干意见》,建立“一户一策”帮扶台账,施行一户一策,精准帮扶;
推进“四个一批”,打响贫困劳动力就业保卫战——
针对疫情期间,我市贫困户外出务工难、市内务工岗位不足等问题,以“四进”攻坚行动为抓手,采取“对接外出务工输送一批、增设公益性岗位安排一批、支持扶贫市场主体带动一批、鼓励自主发展产业稳定一批”四个一批就业扶贫措施。
“在家多待一天就少一天的收入,我一直想尽早返岗。感谢政府组织复工返岗专车送我们回东莞上班。”33岁的翁宝德高兴地说道。
和翁宝德一样,3月20日,我市首趟农民工返岗专列载着1410名务工人员踏上深圳返岗之路。
2020年,全市已外出就业贫困劳动力39.21万人,比2019年增长9.1%。市委书记刘雪荣,市委副书记、市长邱丽新,先后6次到车站为数万名外出务工人员送行。
实施消费扶贫,打响“农产品保卫战”——
抢抓国家为湖北“搭把手、拉一把”机遇,直播带货在黄冈热了起来。
市长、县长、乡镇长们纷纷化身“带货主播”,英山云雾茶、罗田板栗、麻城福白菊、巴河莲藕……黄冈特色农产品成为网红产品。
为动员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市政府出台激励政策,推进消费扶贫“十大行动”,设立“黄冈地标优品扶贫馆”,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实现销售额22.87亿元。
开展访贫问效,打赢歼灭战——
我市五年脱贫攻坚成效如何巩固?还有哪些短板?
2020年11月1日至6日,一场致力于访实情、查实效、办实事,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的调研活动在全市进行。
市县两级领导每人走访贫困户不少于10户,不打招呼、不要陪同、轻车简从,进村庄,看基地,访农户,宿农家,拉家常,解难题:
“草鞋店村红军洞传统教育基地建设资金缺口有着落了”;“贫困户马桂花提出的孙子户口回迁难题解决了”;“大枫树村易地搬迁户反映水量供应不稳定等4个突出问题,已经现场交办”……数据显示,市县两级领导走访农户4310户,排查发现问题1101个,现场交办解决问题744个。
持续实施能人回乡“千人计划”——“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冬日的暖阳照在英山县孔家坊乡神峰山庄。万亩种养基地里农民正在采摘各种蔬菜,24公里生态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带上游客不断,每天50吨农产品从这里销往大城市。
这里曾是一片荒山野岭,村民并不富裕。2013年,在外闯荡20年的能人闻彬军在乡情感召下,毅然回到家乡投资兴业。
7年来,他投资4.5亿元,打造湖北先秾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市内流转土地6580亩,以神峰山庄为核心基地,通过三产融合、村企联姻、群众加盟等生态循环农业立体模式,产品销往全国20余省市,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年实现综合收入4.5亿元,带动7万农民增收脱贫。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项。
多年来,我市紧紧牵住产业“牛鼻子”,久久为功,发挥黄冈“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优势,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通过实施能人回乡“千人计划”,发展茶叶、中药材、油茶等十大产业,形成了“政府+市场主体+金融+保险+贫困户”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
2018年以来,市委书记刘雪荣连续三年于4月6日清明之际,主持召开能人回乡创业座谈会,用心用情呼吁:家乡父老喊你回来创业!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能人回乡创业“千人计划”,搅热大别山乡——
三年全市累计引回项目3474个,协议投资2682亿元,已经完成投资911亿元。实现了“四个一千”、“五个带来”:即:实施千人计划、签约千个项目、引进千亿投资、带动千家万户;带来了资金、带来了技术、带来了人才、带来了观念、带来了收入。
罗田县燕窝垸村,曾是重点贫困村。在返乡创业能人徐志新带领下,探索出“村企联建”新模式,发展一二三产业、建立“九佬十八匠”等电商平台,设立湖北顺丰首个“快递进村”直营点,让燕儿谷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样板——
村民富了—— 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6万元,是9年前的10倍;村庄美了——从昔日脏乱差的穷山沟,变成了3A级景区;人气旺了——带动周边7个村160余名能人回乡创业、新增市场主体64家……
在蕲春,一批能人回乡,推动蕲艾产业形成了从研发、加工到销售的产业链“微笑曲线”:研发专利200多项,产品800余种,涉艾市场主体超2000家,输出艾灸师3万多名、从业人员10万余人,品牌价值100亿元。
麻城黄土岗“菊花之镇”、黄梅刘佐“银杏之乡”……全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产业规模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市六成以上贫困人口吃上产业饭,走上致富路。
掘井九轫未及泉,犹为弃井。
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努力。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让我们慎终如始,合力创造人类减贫奇迹,以全胜之姿共赴小康之约,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向历史、向黄冈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让全国精准扶贫的旗帜,再次插上黄冈大别山!
链接
脱贫攻坚的黄冈经验叫响全国
在全省市州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黄冈连续四年被评为综合评价“好”等次。
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现场会、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全省健康扶贫现场会等重要会议在黄冈召开,“五位一体”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经验向全省全国推广。
刘锦秀、闻彬军分别获得2017年、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方荣作为唯一的地市级扶贫办主任获得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神峰山庄”扶贫模式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大典型案例,并被译成中英文对照版本,作为全国减贫典型案例向全世界宣传;罗田燕儿谷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两不愁”真不愁 “三保障”有保障
教育方面,资助贫困家庭学生近200万人次、资金24亿元,投入30亿元对近2000所农村学校进行改造。
医疗方面,坚持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四位一体”保障,综合报销比例达到86.35%。
住房方面,建设集中安置点1526个,完成36790户、69563人的搬迁任务。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5.6万户,34.5万贫困户住房安全实现清仓见底。
政策兜底方面,高峰期兜底保障对象达到42.64万人,农村低保标准、特困供养标准分别从2014年的2440元/年、4900元/年,提升到4853元/年、9710元/年。
全市全域提档升级农村公路3431公里;32万贫困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全部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