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奮進同步小康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黃岡實踐

奮進同步小康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黃岡實踐

羅田縣燕兒谷。 (志新 攝)

奮進同步小康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黃岡實踐

光伏助脫貧。 (曾憲鋒 攝)

奮進同步小康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黃岡實踐

美麗新村。 (張發喜 攝)

奮進同步小康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黃岡實踐

水歡魚躍。 (徐世國 攝)

21年前的1999年,黃岡提前兩年完成“八七”扶貧攻堅目标任務,被國務院扶貧辦樹立為全國扶貧開發的一面旗幟。

“到2020年現行标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黨的十八大後,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鄭重承諾。

“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為指引,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舉全市之力決戰決勝,確定如期完成全市扶貧攻堅任務,再樹一面精準扶貧的旗幟。”2015年9月,市委四屆十三次全體(擴大)會議向全市人民發出新時代決戰貧困的铿锵誓言。

一諾既出,萬難無阻!

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疫情、汛情疊加,困難挑戰前所未有。我市堅持目标不變、靶心不散,統籌兼顧,科學應對,全力以赴決戰脫貧。

經過8年的精準扶貧、5年的脫貧攻堅,黃岡交出一份曆史答卷: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89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02.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由16.83%下降至0.14%,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

2020年11月14日,市委書記劉雪榮受邀在省委黨校2020年秋季學期主體班作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黃岡實踐”的講座,引起廣泛關注,形成良好反響。

六年12次現場會——一錘接着一錘敲,啃下一塊塊硬骨頭

今年1月5日,寬闊整潔的水泥路上,一輛校車在紅安縣高橋鎮高樓村口緩緩停下。

等候在此的吳茂樂快步迎過去,牽着車上下來的一年級孫女的手,高興地回到離村口不足500米的家。

吳茂樂一家原居住在何家田,因兒子突發重大疾病,被評定為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到現居地。“健康扶貧幫助兒子治好了病,能出門打工,教育扶貧讓孫女上學不愁,我在周邊打零工,日子過得越來越有盼頭”。

如果說吳茂樂家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那高樓村的變化則是翻天覆地:人居環境整治、硬化村組公路、路燈亮化、光伏發電……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3萬元,28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村民們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像高樓村和吳茂樂一樣,全市貧困山區實作了“兩不愁三保障”,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困有所濟,揮别延續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同步邁進小康。

我市集老區、山區、庫區于一體,是大别山片區脫貧攻堅主戰場。2014年底,全市有6個貧困縣、892個貧困村、102.8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貧困村、貧困人口的數量和貧困程度均居全省前列,脫貧攻堅任務異常艱巨。

縱使荊棘載途,千溝萬壑,勇毅的行動總會跨越一道道關口,蹚出一條條幸福之路——

“黨的上司是打赢脫貧攻堅戰的定盤星。”市委書記劉雪榮在深入調研後強調,推進扶貧攻堅好比軍事作戰,既要講戰略還要講戰術。戰略,就是頂層設計;戰術,就是行動計劃。

最強的力量就是實幹笃行。 自2015年起,市委市政府連續召開12次脫貧攻堅現場推進會,組織市縣鄉鎮三級書記現場教學,一次一個主題,锲而不舍,久久為功,強弱項,補短闆,固根基——

2015年8月,第一次現場會在羅田召開,聚焦産業扶貧,推廣羅田“五位一體”的産業扶貧經驗。

2015年10月,第二次現場會在紅安召開,進一步明确全市脫貧攻堅的總體思路、重點工作、推進模式和工作要求。

2015年12月,第三次現場會在蕲春召開,部署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

6年12次現場會,地點從6個貧困縣到非貧困縣,主題從聚焦産業扶貧,到聚焦政府兜底一批問題;從梳理“四個一批”突出問題,提出對策,到部署加大巡視回報問題整改力度;從研究激發貧困人口内生動力,到部署能人回鄉創業工作;從研究推進精準扶貧鞏固提升與鄉村振興全面開局有效銜接,到部署統籌戰疫戰貧,打好收官之戰。

一次解決一個大問題,一錘接着一錘敲:圍繞落實“五級書記抓扶貧”,提出“四個一清二楚”檢驗标準;針對易地搬遷扶貧,提出“七子之歌”;創造了“985”醫療扶貧模式……

8年來,全市幹群發揚“萬衆一心、緊跟黨走,樸誠勇毅、不勝不休”的老區精神,接續攻堅,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塊塊硬骨頭啃了下來:2017年,紅安在大别山地區率先退出國定貧困縣序列;2018年,羅田、英山、團風摘帽;2019年,麻城、蕲春摘帽……

三場硬仗一起打——破解“加試題”, 打赢殲滅戰

行百裡者半九十。到2020年初,我市剩餘貧困人口4083戶、8437人。

彼時的黃岡,鉚足了勁,決心再用一年時間徹底打赢脫貧攻堅戰。

前無古人的事業必然成于艱難。這一年,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曆史罕見的洪澇災害,帶來的沖擊前所未有,兩道“加試題”,讓我市脫貧攻堅大考難度陡增:

全市2907名确診患者中有140名貧困人口,因病返貧風險加大;嚴格的封控和隔離,讓原建檔立卡的12萬人貧困人員外出務工受阻,農産品銷路不暢,複工複産難……

9輪強降雨,緻全市365萬餘人受災,371.3萬畝農作物受災,嚴重損壞房屋3353戶,農業損失21.76億元,因災返貧風險加大。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部署:“我們要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確定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标任務。”

省委書記應勇多次深入我市産業扶貧企業和農村農戶,調研脫貧攻堅工作,強調要確定高品質完成脫貧攻堅目标任務,確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三場硬仗一起打,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力争讓“加試題”變成“加分題”。

聚焦剩餘貧困人口、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戶、因疫緻貧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等“四類人員”,全面排查,不漏一戶,出台《關于加大幫扶力度防止因災緻貧返貧的若幹意見》,建立“一戶一策”幫扶台賬,施行一戶一策,精準幫扶;

推進“四個一批”,打響貧困勞動力就業保衛戰——

針對疫情期間,我市貧困戶外出務工難、市内務工崗位不足等問題,以“四進”攻堅行動為抓手,采取“對接外出務工輸送一批、增設公益性崗位安排一批、支援扶貧市場主體帶動一批、鼓勵自主發展産業穩定一批”四個一批就業扶貧措施。

“在家多待一天就少一天的收入,我一直想盡早返崗。感謝政府組織複工返崗專車送我們回東莞上班。”33歲的翁寶德高興地說道。

和翁寶德一樣,3月20日,我市首趟農民工返崗專列載着1410名務勞工員踏上深圳返崗之路。

2020年,全市已外出就業貧困勞動力39.21萬人,比2019年增長9.1%。市委書記劉雪榮,市委副書記、市長邱麗新,先後6次到車站為數萬名外出務勞工員送行。

實施消費扶貧,打響“農産品保衛戰”——

搶抓國家為湖北“搭把手、拉一把”機遇,直播帶貨在黃岡熱了起來。

市長、縣長、鄉鎮長們紛紛化身“帶貨主播”,英山雲霧茶、羅田闆栗、麻城福白菊、巴河蓮藕……黃岡特色農産品成為網紅産品。

為動員全社會參與消費扶貧,市政府出台激勵政策,推進消費扶貧“十大行動”,設立“黃岡地标優品扶貧館”,線上線下同步發力,實作銷售額22.87億元。

開展訪貧問效,打赢殲滅戰——

我市五年脫貧攻堅成效如何鞏固?還有哪些短闆?

2020年11月1日至6日,一場緻力于訪實情、查實效、辦實事,鞏固脫貧成果,提高脫貧品質的調研活動在全市進行。

市縣兩級上司每人走訪貧困戶不少于10戶,不打招呼、不要陪同、輕車簡從,進村莊,看基地,訪農戶,宿農家,拉家常,解難題:

“草鞋店村紅軍洞傳統教育基地建設資金缺口有着落了”;“貧困戶馬桂花提出的孫子戶口回遷難題解決了”;“大楓樹村易地搬遷戶反映水量供應不穩定等4個突出問題,已經現場交辦”……資料顯示,市縣兩級上司走訪農戶4310戶,排查發現問題1101個,現場交辦解決問題744個。

持續實施能人回鄉“千人計劃”——“五位一體”産業扶貧,推動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冬日的暖陽照在英山縣孔家坊鄉神峰山莊。萬畝種養基地裡農民正在采摘各種蔬菜,24公裡生态休閑農業旅遊觀光帶上遊客不斷,每天50噸農産品從這裡銷往大城市。

這裡曾是一片荒山野嶺,村民并不富裕。2013年,在外闖蕩20年的能人聞彬軍在鄉情感召下,毅然回到家鄉投資興業。

7年來,他投資4.5億元,打造湖北先秾壇生态農業有限公司,在市内流轉土地6580畝,以神峰山莊為核心基地,通過三産融合、村企聯姻、群衆加盟等生态循環農業立體模式,産品銷往全國20餘省市,年接待遊客60萬人次,年實作綜合收入4.5億元,帶動7萬農民增收脫貧。

發展産業,是實作脫貧的根本之策,也是推動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項。

多年來,我市緊緊牽住産業“牛鼻子”,久久為功,發揮黃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優勢,走出了獨具特色的産業扶貧之路:通過實施能人回鄉“千人計劃”,發展茶葉、中藥材、油茶等十大産業,形成了“政府+市場主體+金融+保險+貧困戶”五位一體産業扶貧模式。

2018年以來,市委書記劉雪榮連續三年于4月6日清明之際,主持召開能人回鄉創業座談會,用心用情呼籲:家鄉父老喊你回來創業!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能人回鄉創業“千人計劃”,攪熱大别山鄉——

三年全市累計引回項目3474個,協定投資2682億元,已經完成投資911億元。實作了“四個一千”、“五個帶來”:即:實施千人計劃、簽約千個項目、引進千億投資、帶動千家萬戶;帶來了資金、帶來了技術、帶來了人才、帶來了觀念、帶來了收入。

羅田縣燕窩垸村,曾是重點貧困村。在返鄉創業能人徐志新帶領下,探索出“村企聯建”新模式,發展一二三産業、建立“九佬十八匠”等電商平台,設立湖北順豐首個“快遞進村”直營點,讓燕兒谷成為“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樣闆——

村民富了—— 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6萬元,是9年前的10倍;村莊美了——從昔日髒亂差的窮山溝,變成了3A級景區;人氣旺了——帶動周邊7個村160餘名能人回鄉創業、新增市場主體64家……

在蕲春,一批能人回鄉,推動蕲艾産業形成了從研發、加工到銷售的産業鍊“微笑曲線”:研發專利200多項,産品800餘種,涉艾市場主體超2000家,輸出艾灸師3萬多名、從業人員10萬餘人,品牌價值100億元。

麻城黃土崗“菊花之鎮”、黃梅劉佐“銀杏之鄉”……全市“一縣一業、一鄉一品”的産業規模進一步做大做強,全市六成以上貧困人口吃上産業飯,走上緻富路。

掘井九轫未及泉,猶為棄井。

勝利在望未全功,仍需努力。

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交彙點上,讓我們慎終如始,合力創造人類減貧奇迹,以全勝之姿共赴小康之約,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向曆史、向黃岡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讓全國精準扶貧的旗幟,再次插上黃岡大别山!

連結

脫貧攻堅的黃岡經驗叫響全國

在全省市州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中,黃岡連續四年被評為綜合評價“好”等次。

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現場會、全國産業扶貧現場會、全省健康扶貧現場會等重要會議在黃岡召開,“五位一體”産業扶貧、健康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等經驗向全省全國推廣。

劉錦秀、聞彬軍分别獲得2017年、2018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方榮作為唯一的地市級扶貧辦主任獲得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

“神峰山莊”扶貧模式入選全國産業扶貧十大典型案例,并被譯成中英文對照版本,作為全國減貧典型案例向全世界宣傳;羅田燕兒谷入選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

“兩不愁”真不愁 “三保障”有保障

教育方面,資助貧困家庭學生近200萬人次、資金24億元,投入30億元對近2000所農村學校進行改造。

醫療方面,堅持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補充醫療“四位一體”保障,綜合報帳比例達到86.35%。

住房方面,建設集中安置點1526個,完成36790戶、69563人的搬遷任務。改造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5.6萬戶,34.5萬貧困戶住房安全實作清倉見底。

政策兜底方面,高峰期兜底保障對象達到42.64萬人,農村低保标準、特困供養标準分别從2014年的2440元/年、4900元/年,提升到4853元/年、9710元/年。

全市全域提檔更新農村公路3431公裡;32萬貧困群衆飲水困難問題全部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