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上海
1893年4月17日,在俄国维切布斯克州涅韦尔市一个木材场管理员的家里,诞下了一名男婴。由于家庭比较贫困,男孩在14岁的时候便辍学开始打工,先是在当地印刷厂当了三年的排字工人,此后又到了白斯托鲁克当了三年的会计。20岁的时候,为了生计,他移居到美国。

自由女神
在美国期间,边工作边学习,同时他阅读了大量英文版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并且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于是他就加入美国社会党,开始从事政治活动。1918年春,在美国得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后,他决定放弃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俄国去,为俄国广大工农服务,并于同年顺利加入了俄共(布),成为俄共(布)一名党员.
这个人就是维经斯基,他还有个中文名叫吴廷康,他也是第一位来华的红色使者。
维经斯基
1920年4月,受组织派遣,维经斯基来到中国,目的是了解中国国内情况,与中国的进步力量建立联系。刚到中国的时候,维经斯基等人对于中国情形十分陌生,于是首先在北京大学拜访了两个俄籍教授柏烈伟和伊凡诺夫,寻求他们的帮助。在与两位教授的谈话中大概了解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简貌,知道了《新青年》、知道了“五四运动”,当然他还得到了两个关键人物的信息,那就是有着“南陈北李”之称的,李大钊和陈独秀。
北京大学
在李大钊的引荐下,在维经斯基到上海与陈独秀见了面,这与本就有建党意愿的陈独秀一拍即合。1920年7月,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在上海设立了中俄通讯社,通讯社工作主要有两项:(一)翻译和报道有关苏俄、共产国际方面的资料;(二)把中国报刊上的重要消息译成俄文发往莫斯科。它在向中国人民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上海的社会主义人士开展建党工作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为了帮助青年去苏俄学习,1920年秋,维经斯基在上海创办了外文学社,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等都在此学习过。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正式成立,“首次决议,推陈独秀担任书记,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前身。
陈独秀 李大钊
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代表马林对中国建党进行考察,之后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上海的共产主义小组向各地发通知,1921年7月23日,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驻地便设在了上海。
除了以上因素外,上海之所以被历史选择,还有三个不容忽视的条件。
一、上海当时是通向世界的码头
日本比中国更早开始对外开放。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全面学习西方,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离上海很近,一些新思想、新思潮更早的来到上海。而陈独秀、李大钊、陈望道等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都曾经留学日本。邓小平、聂荣臻、蔡和森他们也同样是长海出发去往法国留学,黄埔码头也被称为有志青年寻求真理的出发地。正是上海大批的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上海传播新思想的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而且在当时,中国没有哪座城市像上海那样容纳了各种进步刊物,据统计上海当时有近300种刊物都带有社会主义色彩,而各种新思潮也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后,上海逐渐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宣传中心。陈独秀、李汉俊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汇聚于上海,利用《新青年》《星期评论》等刊物,宣传思想解放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这种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上海逐渐成为先进知识分子探寻中国道路的核心阵地。
上海码头
二、上海拥有强大的工人力量
我们可以看到这张照片,拍摄的是1920的上海,码头有很多的装卸工人在工作。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诞生在上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阶级的选择。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那么在当时的上海,有多少的产业工人呢?大约有100万产业工人,什么概念呢,基本上占到了整个中国工人阶级的一半。
三、地形有利
上海汇通南北、交通、通讯都非常方便。同时,由于历史因素,上海有着非常多的弄堂和阁楼,这些复杂的小弄堂、精致的阁楼,藏8到10个人,极为便利,为地下工作提供了天然掩护。
弄堂
也正是以上原因,上海成为了中共中央的第一个驻地。中国共产党将从这里出发,那么它将他将驶向何方呢?
第二篇 武汉
首先我们看党成立后的主要工作,党成立之后主要工作便是领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在这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达到了30万以上。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1923年2月4日,爆发了京汉铁路大罢工,目的是争取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但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吴佩孚调用军警血腥镇压工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此后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二七惨案
共产党人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事实中认识到了结成最广泛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因此决定采取积极步骤,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而此时的孙中山靠着军阀打军阀,也是屡遭挫折,同样他也意识到了共产党是一支新兴的、生机勃勃的革命力量,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派出的北伐军攻占武汉。1927年初,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武汉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为了适应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需要,张国焘、瞿秋白、陈独秀等中共中央领导也相继来到武汉。中共中央秘书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军委等机关也分别于1926年底到1927年春完成了从上海到武汉的搬迁工作。武汉成为中共中央的第二个驻扎地。
武汉旧址
汉口胜利街163号、165号是一座古老的西式三层居民楼,坐西朝东,红墙赤瓦,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这幢普通的洋房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心脏”,党中央的许多重要会议和重大事情都在这里召开、决策。国共合作的开展为革命带来了新局面,他极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恢复和发展,北伐战争的胜利同样也是国共合作结出的硕果。
但是好景不长,1925年春,孙中山逝世,蒋介石迅速掌控大权。在北伐节节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日益不安,尤其是日本军部认为:“国共若再不分家,则全国革命的成功指日可待,日、英、美等一切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将遭覆灭”。而蒋介石此时也是春风得意,俨然一副“领袖”的姿态。在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以及个人权利欲的膨胀下,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
4.12政变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此时全国形成了三个政权对立的局面,分别是以张作霖为首北京政府,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以及继续保持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但是不久后,武汉国民政府以“左派”面目出现的汪精卫,也阴谋“清共”,对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臭名昭著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以:“分共”的名义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施捕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至此全面失败。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这次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党指明了出路。此时中共中央在武汉已是难以立足,于是会议不久在1927年9-10月陆续由武汉又迁回上海。
大革命的失败让我们党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胜利,不仅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还要始终保持自身独立性,必须坚持武装斗争,组建由党直接统率和指挥的军队。
由于大革命失败,党的力量被进一步削弱。八七会议之后,党派出许多干部分赴各地,恢复整顿党组织,继续在各地领导武装起义,毛泽东受中共中央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1928年2月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同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5军主力到达井冈山,同红4军会师。此后,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根据地不断扩大,并向闽西开始发展。1930年春,先后成立了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闽西苏维埃政府。
井冈山会师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党的力量不断壮大,此时长江南北已经建立了近十块苏维埃地区,根据共产国际指示,准备在1930年11月于上海召开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商讨建立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但是由于李立三左倾盲动错误的影响,他命令全国红军集中攻打武汉、长沙等大城市,还准备把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设在长沙或武汉,结果红军大大受挫。随后周恩来主持召开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将一苏大会地址转移到朱德、毛泽东活动的江西苏区,至此,瑞金浮出了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