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共中央所在地變遷史(上)

第一篇 上海

1893年4月17日,在俄國維切布斯克州涅韋爾市一個木材場管理者的家裡,誕下了一名男嬰。由于家庭比較貧困,男孩在14歲的時候便辍學開始打工,先是在當地印刷廠當了三年的排字勞工,此後又到了白斯托魯克當了三年的會計。20歲的時候,為了生計,他移居到美國。

中共中央所在地變遷史(上)

自由女神

在美國期間,邊工作邊學習,同時他閱讀了大量英文版馬克思列甯主義著作,并且成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于是他就加入美國社會黨,開始從事政治活動。1918年春,在美國得知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後,他決定放棄較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回到俄國去,為俄國廣大工農服務,并于同年順利加入了俄共(布),成為俄共(布)一名黨員.

這個人就是維經斯基,他還有個中文名叫吳廷康,他也是第一位來華的紅色使者。

中共中央所在地變遷史(上)

維經斯基

1920年4月,受組織派遣,維經斯基來到中國,目的是了解中國國内情況,與中國的進步力量建立聯系。剛到中國的時候,維經斯基等人對于中國情形十分陌生,于是首先在北京大學拜訪了兩個俄籍教授柏烈偉和伊凡諾夫,尋求他們的幫助。在與兩位教授的談話中大概了解了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簡貌,知道了《新青年》、知道了“五四運動”,當然他還得到了兩個關鍵人物的資訊,那就是有着“南陳北李”之稱的,李大钊和陳獨秀。

中共中央所在地變遷史(上)

北京大學

在李大钊的引薦下,在維經斯基到上海與陳獨秀見了面,這與本就有建黨意願的陳獨秀一拍即合。1920年7月,在維經斯基的幫助下在上海設立了中俄通訊社,通訊社工作主要有兩項:(一)翻譯和報道有關蘇俄、共産國際方面的資料;(二)把中國報刊上的重要消息譯成俄文發往莫斯科。它在向中國人民宣傳馬克思主義、推動上海的社會主義人士開展建黨工作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同時為了幫助青年去蘇俄學習,1920年秋,維經斯基在上海創辦了外文學社,劉少奇、羅亦農、任弼時等都在此學習過。

1920年8月,上海共産主義小組正式成立,“首次決議,推陳獨秀擔任書記,函約各地社會主義分子組織支部”。這就是中國共産黨的前身。

中共中央所在地變遷史(上)

陳獨秀 李大钊

1921年6月,共産國際派代表馬林對中國建黨進行考察,之後在共産國際的支援下,上海的共産主義小組向各地發通知,1921年7月23日,一大召開,中國共産黨正式成立。駐地便設在了上海。

除了以上因素外,上海之是以被曆史選擇,還有三個不容忽視的條件。

一、上海當時是通向世界的碼頭

日本比中國更早開始對外開放。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全面學習西方,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日本離上海很近,一些新思想、新思潮更早的來到上海。而陳獨秀、李大钊、陳望道等一大批青年知識分子都曾經留學日本。鄧小平、聶榮臻、蔡和森他們也同樣是長海出發去往法國留學,黃埔碼頭也被稱為有志青年尋求真理的出發地。正是上海大批的思想先進的知識分子,為上海傳播新思想的提供了良好的氛圍。而且在當時,中國沒有哪座城市像上海那樣容納了各種進步刊物,據統計上海當時有近300種刊物都帶有社會主義色彩,而各種新思潮也是層出不窮。尤其是在五四運動後,上海逐漸成為社會主義運動的宣傳中心。陳獨秀、李漢俊等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彙聚于上海,利用《新青年》《星期評論》等刊物,宣傳思想解放運動,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在這種多元化的文化氛圍中,上海逐漸成為先進知識分子探尋中國道路的核心陣地。

中共中央所在地變遷史(上)

上海碼頭

二、上海擁有強大的勞工力量

我們可以看到這張照片,拍攝的是1920的上海,碼頭有很多的裝卸勞工在工作。中國共産黨之是以誕生在上海,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階級的選擇。我們知道,中國共産黨的誕生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勞工運動相結合的産物。勞工階級的發展壯大,是中國共産黨成立的一個必要條件。那麼在當時的上海,有多少的産業勞工呢?大約有100萬産業勞工,什麼概念呢,基本上占到了整個中國勞工階級的一半。

三、地形有利

上海彙通南北、交通、通訊都非常友善。同時,由于曆史因素,上海有着非常多的弄堂和閣樓,這些複雜的小弄堂、精緻的閣樓,藏8到10個人,極為便利,為地下工作提供了天然掩護。

中共中央所在地變遷史(上)

弄堂

也正是以上原因,上海成為了中共中央的第一個駐地。中國共産黨将從這裡出發,那麼它将他将駛向何方呢?

第二篇 武漢

首先我們看黨成立後的主要工作,黨成立之後主要工作便是上司勞工運動和農民運動,從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在這13個月的時間裡,全國發生大小罷工100餘次,參加人數達到了30萬以上。掀起了中國勞工運動的第一個高潮。1923年2月4日,爆發了京漢鐵路大罷工,目的是争取成立京漢鐵路總工會,但是在帝國主義的支援下,吳佩孚調用軍警血腥鎮壓勞工,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此後全國勞工運動轉入低潮。

中共中央所在地變遷史(上)

二七慘案

共産黨人從京漢鐵路勞工大罷工的事實中認識到了結成最廣泛統一戰線的重要性,是以決定采取積極步驟,聯合孫中山上司的國民黨。而此時的孫中山靠着軍閥打軍閥,也是屢遭挫折,同樣他也意識到了共産黨是一支新興的、生機勃勃的革命力量,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召開,确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革命政策,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在中國共産黨的積極參與和努力下,大革命風暴迅速席卷全國。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派出的北伐軍攻占武漢。1927年初,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至武漢,武漢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為了适應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的需要,張國焘、瞿秋白、陳獨秀等中共中央上司也相繼來到武漢。中共中央秘書廳、中央組織部、中央軍委等機關也分别于1926年底到1927年春完成了從上海到武漢的搬遷工作。武漢成為中共中央的第二個駐紮地。

中共中央所在地變遷史(上)

武漢舊址

漢口勝利街163号、165号是一座古老的西式三層居民樓,坐西朝東,紅牆赤瓦,在那段特殊的日子裡,這幢普通的洋房成了中國共産黨的“心髒”,黨中央的許多重要會議和重大事情都在這裡召開、決策。國共合作的開展為革命帶來了新局面,他極大促進了勞工運動的恢複和發展,北伐戰争的勝利同樣也是國共合作結出的碩果。

但是好景不長,1925年春,孫中山逝世,蔣介石迅速掌控大權。在北伐節節勝利的時候,帝國主義日益不安,尤其是日本軍部認為:“國共若再不分家,則全國革命的成功指日可待,日、英、美等一切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将遭覆滅”。而蔣介石此時也是春風得意,俨然一副“領袖”的姿态。在帝國主義的威脅利誘以及個人權利欲的膨脹下,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産黨人。

中共中央所在地變遷史(上)

4.12政變

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另立代表大地主、大資産階級的國民政府,此時全國形成了三個政權對立的局面,分别是以張作霖為首北京政府,蔣介石為首的南京政府,以及繼續保持國共合作的武漢國民政府。但是不久後,武漢國民政府以“左派”面目出現的汪精衛,也陰謀“清共”,對共産黨人舉起了屠刀,

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了臭名昭著的“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以:“分共”的名義對共産黨員和革命群衆實施捕殺,轟轟烈烈的大革命至此全面失敗。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這次會議給正處在思想混亂群組織渙散中的黨指明了出路。此時中共中央在武漢已是難以立足,于是會議不久在1927年9-10月陸續由武漢又遷回上海。

大革命的失敗讓我們黨認識到。要想取得革命勝利,不僅要建立革命統一戰線,還要始終保持自身獨立性,必須堅持武裝鬥争,組建由黨直接統率和指揮的軍隊。

由于大革命失敗,黨的力量被進一步削弱。八七會議之後,黨派出許多幹部分赴各地,恢複整頓黨組織,繼續在各地上司武裝起義,毛澤東受中共中央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前往長沙,上司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

中共中央所在地變遷史(上)

秋收起義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地區,開展遊擊戰争,進行土地革命,恢複和建立共産黨的組織,1928年2月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步建成。同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儲存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農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上司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5軍主力到達井岡山,同紅4軍會師。此後,紅軍粉碎了敵人的多次“圍剿”,根據地不斷擴大,并向閩西開始發展。1930年春,先後成立了贛西南蘇維埃政府和閩西蘇維埃政府。

中共中央所在地變遷史(上)

井岡山會師

随着革命形勢的發展,黨的力量不斷壯大,此時長江南北已經建立了近十塊蘇維埃地區,根據共産國際訓示,準備在1930年11月于上海召開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商讨建立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但是由于李立三左傾盲動錯誤的影響,他指令全國紅軍集中攻打武漢、長沙等大城市,還準備把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設在長沙或武漢,結果紅軍大大受挫。随後周恩來主持召開六屆三中全會,決定将一蘇大會位址轉移到朱德、毛澤東活動的江西蘇區,至此,瑞金浮出了曆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