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风度一直广受知识分子的追捧,其清静无为、洒脱倜傥的精神是我国五千年的文化瑰宝,是一种特定时期下产生的独特文化现象,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魏晋风度”就是从魏曹芳正始年间到东晋灭亡这近200年间,名士们所表现出的那种率直任诞、不滞于物、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而“风度”一词则是汉末到魏晋时期用于品评人物的词语。根据《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中的记载,与”风度“类同的还有“风貌”、“风流”、“风韵”、“风采”、“风骨”、“风神”、“风格”等一系列词语。
魏晋风度的最好代言人是“竹林七贤”,他们在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超然物外,既不附权贵,也不流于世俗,是正始名士的典型范本。他们的言行与轶事大多记录在《世说新语》中,这本书谈玄论佛,崇儒尊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魏晋时期名士辈出,他们饮酒、服药、清谈,奉行道家的”无为“,超然物外,纵情于山水之间。然而不同于这些避世不出的名士,魏晋还有八位为国出力,在德行和能力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名臣,且死后都被赐谥为”肃侯“,他们就是以著名谋士贾诩为首的”魏晋八君子“。
▲“魏晋八君子”出自《唐会要》,其作者为北宋时期的王溥。
志向高远的庾翼
庾翼,字稚恭。东晋中期著名将领、书法家。少年时便有经世大略,志向高远,非常人所及。在苏峻之乱时以白衣身份守备石头城有功,受封都亭侯,其兄庾亮逝世后,总督六州诸军事,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镇守武昌,部署诸将。
庾翼文武具备,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还工于书法,其草书《步征帖》、行书《盛事帖》、行楷《故吏帖》都是流传千年的名作,《宣和书谱》给了他极高的赞誉,称他“善草隶,与王羲之并驰争先。”
▲庾翼的《故吏帖》,收录于《淳化阁帖》。
善辨识人的刘惔
刘惔,或作刘恢,字真长,东晋著名清谈家,少时便才华出众,被王导所赏识,时人比之为荀粲。长成后果然清明远达,有风度才气,袁宏在《名士传》中称其为“永和名士”,亦被世人视为永和名士的风流之宗。其清言谈吐,颇有遗文,可以说是当时的清谈第一人。在《唐会要》中被评为善”鉴裁”,有识人之明。
▲刘惔少时家中贫困,曾织草鞋赡养母亲。
雅量风趣的王浑
王浑,字玄冲。三国曹魏至西晋初年名臣。王浑早年在大将军曹爽帐下做掾吏,因高平陵政变之故被循例免官。不久后复出,在西晋建立后,任扬烈将军,在伐吴战役中功勋卓著,后入朝任司徒,位列三公。
有一次,王浑和妻子钟琰坐在院中,见他们的儿子王济走过,王浑开玩笑般炫耀地对妻子说:“有一个这样的儿子,足以令我安心了。“谁知其妻钟琰笑着反驳说:“如果我嫁的是你弟弟参军王沦,生的儿子还不止如此。”王浑一听这话,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开怀大笑,可见他的心胸宽广,器量恢弘。
▲公孙宏曾言:“司徒王浑宿有威名,为三军所信服。“
缜密持重的顾雍
顾雍,字元叹。汉末至三国时吴国重臣,其人公正无私,所在之处皆有治绩。少时曾受学于蔡邕,后入孙权幕府为左司马,深得孙权信任,在黄武四年改任太常,同年又升任丞相。在顾雍为相的十九年中,他一直沉默寡言,举动得当,于吴国社稷有功,多有匡弼辅正之词。顾雍去世后,孙权亲自素服临吊,为其祭拜。陈寿称其为”依杖素业,而将之智局,故能究极荣位。”
▲孙权之子孙休评价顾雍“至德忠贤,辅国以礼。”
智勇兼备的程昱
程昱,字仲德,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曹魏谋士、名臣。本名为程立,因梦见在泰山捧日,于是在“立”上加一“日”,更名为程昱。在黄巾之乱时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后被曹操征辟,从此为其征战四方,出谋献策。
程昱其人审时度势,明于军计,有勇有谋,在官渡之战中曾以七百兵马坚守鄄城,后又献十面埋伏之计大破袁军,曹操赞他为“程昱之胆,过于贲、育”,王彧也说他“程昱有谋,能断大事。”不过程昱曾在军中缺粮时抢掠村庄,以人肉为食,故此在朝中并无人望,终其一生未能位列三公。
▲陈寿评价程昱时把他和郭嘉、刘晔等人相比,认为他们“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政才卓越的张既
张既,字德容,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名臣,政才卓越。初举茂才时便崭露头角,为新丰县令时,治绩为三辅第一。后任京兆尹,抚民兴政,多有名望。在张鲁投降后,向曹操建议迁徙汉中的百姓以充实三辅。曹魏建立后,张既治理雍、凉二州,在任职期间平诸胡,降苏衡,邻戴众,修工事,安抚百姓,诛西平麹光,功绩累累。张既一生以惠政闻名,亦有识人之才,他所征辟的杨阜、胡遵等人,皆有名位,都是曹魏的忠臣名将。
▲曹丕曾言:”故凉州刺史张既,能容民畜众,使群羌归土,可谓国之良臣。“
忠诚勇武的贾逵
贾逵,字梁道,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名臣。极具有军政才干,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是曹魏的三朝老臣。在任豫州刺史期间,兴修水利,便利民生,凿通运河有功,其运河被世人称为“贾侯渠”。在晚年随曹丕伐吴,于石亭之战中当机立断,率军救出被吴军重重包围的曹休大军,减少了曹方的伤亡。
▲贾逵于石亭之战中力挽狂澜,救下了曾与他有隙的曹休。
善于筹谋划策的贾诩
贾诩,字文和,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贾诩原为董卓部将,在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致使汉末天下大乱。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为其设计连败曹操,曹军大将典韦就是死在他的计谋下。官渡之战前夕,贾诩力劝张绣归降曹操,后在官渡之战、关中之战时大放异彩,奇谋百出,算无不中。后期为消除曹操疑心,行自保之策,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也不攀结权贵。如此有进有退,故此贾诩在当时被天下智谋之士所推崇。
在曹魏的储位之争中,贾诩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为曹丕设谋挫败曹植,使曹丕成为世子。后曹丕登基后感念贾诩之恩,将其封为太尉,位列三公。然而汉末三国时期的三公,皆要才能、德行兼备,贾诩其人虽然筹谋策算无所不中,但他被称为”毒士“,可见用计之狠毒。与程昱相比,一个是因情势所迫不得已以人肉为军粮,而另一个只为自身利益就搅弄天下大势,两人的品格高下立判,也难怪孙权在听到贾诩被封太尉时会”笑之“了。
▲阎忠:“诩有良、平之奇。”(张良、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