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智能化转型下的新IT 节点型产品将成企业制胜关键环节新IT将成为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真抓实干才是新IT的机会要用倍速思维去理解新IT抓住新IT机遇 迅速培养应变能力新IT面向智能化转型 节点型产品将成关键环节

智能化转型下的新IT 节点型产品将成企业制胜关键环节新IT将成为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真抓实干才是新IT的机会要用倍速思维去理解新IT抓住新IT机遇 迅速培养应变能力新IT面向智能化转型 节点型产品将成关键环节

日前,由互联网实验室主办的《“新IT”--数字社会基础设施的新图景》研究报告发布会暨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发布了国内首份关于新“IT”的研究报告,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新IT”总体趋势、关键问题、中国可选择战略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解读。

人类现代社会经历了 “老IT”工业技术(Industrial Technology)、“旧IT”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和“新IT”智能技术(Intelligent Technology;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引领的三次范式转变;“新IT”是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全新的环境要素下,一种区别于传统的IT的新架构。

报告坚持“以互联网精神为本,开放、创新、跨界、融合”的理念,全面梳理了“新IT”的内涵及外延。同时,回顾了IT的演进历程和阶段划分,展望了“新IT”未来的新格局,并遴选出发展迅速的“新IT”样板企业,进而展示当前全球的发展态势。

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表示,IT是一个很有历史感的话题,需要从很长的历史时期来看这个产业是如何在变化。几十年来,IT产业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要从更深的层次来看这个产业,从更开放的角度来理解产业的演变。这些年来,全球各IT企业的排行在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原来长期位于榜首的企业,不断被新的企业替代,这背后的逻辑及原因,非常值得思考。

<h1 id="po5zn">

新IT将成为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

</h1>

互联网实验室研究中心主任张文强在报告中指出,新IT是基于端(智能物联网终端)、边(边缘计算)、云(云计算)、网(5G)、智(行业智能)技术架构,帮助各行各业实现智能化变革所需要的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

新IT目前已经逐渐成为行业共识,会成为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IT科技不再是传统的信息技术,而是提供智能化变革所需,融合了人工智能、5G、云计算、物联网等的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因此,新IT作为一套完备的包括智能产品、基础设施和智能应用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具备云原生、中台化、AI智能等核心特征。

对于中国新IT产业生态结构及未来趋势,互联网实验室认为,新IT的产业生态重构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技术储备阶段。这一阶段将经历3到5年时间,重点是抓重点,补短板,实现国内IT产业市场的安全可控。

第二阶段是生态重构阶段(第6-10年)。这一阶段将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需要将现有生态形成合力,共同打造软硬件结合的中国自主化IT生态圈。基本完成国内IT产业的生态重构,并进一步打造IT产业优势。

第三阶段是国际化阶段(第10-20年)。这一阶段要打造全球新IT生态。在接下来的10年,可以中国市场为依托,借助中国海外新IT产业发展逐步走向国际市场,构建以“亚非拉市场为主导,欧美市场为辅助”的全球新IT生态体系。

<h1 id="96nlw">

真抓实干才是新IT的机会

中国通信业知名观察家、智能互联网研究专家项立刚称,人类需要从信息传输时代,向感应和智能分析的时代转变。新IT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项立刚在观点分享时表示,“新IT”一是让人们的感应能力往前延伸,让人们原来对世界的认知,通过感应能力建立大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算法,建立人工智能处理能力。未来,还要从数字化走向网络化,再走向智能化,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若干能力会形成的新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不仅会影响消费、思维,同时还会影响到商业模式、社会管理及社会生产等各个方面。随着新的商业模式及商业体系的出现,用户所使用的终端也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

项立刚称,“新IT”进入到生产领域要做的事情,无非就是三件事,增强能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方面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当把这些能力及价值整合起来后,中国有能力去引导世界,做世界的榜样。

<h1 id="64jh8">

要用倍速思维去理解新IT

互联网专家胡延平表示,“新IT”并不是对老IT的抛弃,也不是对老IT的否定。在“端、边、云、网、智”体系架构里,无论人工智能走多远,“端”的部分依然非常重要,甚至是越来越重要。不管是C端的消费者还是B端的企业,行业的各个方面,包括产业互联网、产业信息化的方面,大家都在经历理解变化的过程。

针对疫情之后业界对行业变化的认知,胡延平称,目前市场体现出来的某些信号,可能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它是短暂的,局部的,但这些信号并不是一个短视现象。对于“新IT”场景下的个人,从线性思维,量变思维方面考虑,基础需求的成长,需要从业者一定要用倍速的思维去理解,才能够理解这个市场为什么经过30年以后又来了,又将迎来新一轮爆发。

新IT的这种变化,绝不是短期现象,需要产业有系统性的准备,从观察层面、判断层面、认知层面,以及生态化的构建,技术、产品、业务、解决方案跟进,在消费端一定会有一个积极的正反馈。

<h1 id="5usm2">

抓住新IT机遇 迅速培养应变能力

中关村数字媒体产业联盟执行主席刘兴亮给新IT总结出了六脉神剑,分别是ABCDEF。其中A是AI,人工智能,B是区块链,C是云计算,D是大数据,E是边缘计算,F是雾计算。

刘兴亮称,其所理解的旧IT和新IT之间的变化,主要是旧IT时代,讲的是“颠覆”,而新IT更多的则是“整合”。从业人员的角色不再是以前的颠覆者,而是通过科技和业务的融合创新,让行业变得更好。

在方向上面,过去主要关注在企业内部及对应的产业链上,而在新IT时代,则需要未来更多面向整体行业及产业,横向铺开,万物互联。在基础设施方面,旧IT和新IT也实现了从平台到生态的转变。

对于新IT的理解,刘兴亮认为,在新IT时代,各个流程要从同意向会意转变。在生产层面,要从给人用向给机器用转变。而人则去别的地方发挥应有的作用。

“世界上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应变迅速的。谁能够结合得更好,谁可能成为一个长生不老的物种。”刘兴亮引用达尔文的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观点。

<h1 id="46dr6">

新IT面向智能化转型 节点型产品将成关键环节

至顶传媒总编辑高飞在谈到新IT时表示,新旧IT最大的差别在于,原来的IT是个技术,现在的IT是一个观念,是面向智能的转型。IT转型的过程才刚刚开始,在转型过程当中,“交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高飞表示,现在我们所有的技术红利,其实都是一百年前既有体系的延续,理论体系目前已经用尽,现在更多的是利用既有的体系在不断挖掘,这个挖掘过程就是“交叉”。把一门学科和另外一门或多门学科关联起来,形成更多交叉,比如生物计算,生物技术和计算技术的交叉,能够产生更大的创造力。这种“交叉”就会形成“节点”

新IT面向智能化的转型过程,未来有大量的节点型产品会变得越来越重要。PC就是节点型产品,横跨不同领域。未来有很多的公司也会因为PC创造的节点型的产品,或者节点型的技术,成为新的领军者。

高飞为此总结了三个重要方向的节点。第一个是技术的节点,比如说IT技术,信息技术和传统制造技术,这三种技术之间肯定有一个节点。

第二是技术行业之间的节点,技术和行业支持间也有一个节点。现在更多的鸿沟是不同行业之间的技术与制造之间的鸿沟。 第三是消费者和供应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节点。节点型产品和节点型公司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个节点是形成一个生态的过程。

在这次《“新IT”--数字社会基础设施的新图景》研究报告发布会暨专家研讨会上,各领域的专家及学者从产业、技术、产品、行业等多个层面,围绕“新IT”总体趋势、关键问题、可能突破、各国竞争态势、中国可选择战略等方向进行了深度解读。

《“新IT”--数字社会基础设施的新图景》研究报告的发布,首次完成了对“新IT”立念的过程,让行业对新IT形成了体系化、结构化的认知。同时,这份报告也从新IT的角度,对IT产业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扫描。研究报告通过具体的企业案例,从新IT的层面进行探索。对于新IT的趋势、发展路径及步骤都做了有益的预测。

著名学者、商业观察者、评论家吴伯凡、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网络经济专家吕本富、至顶传媒总编辑高飞、互联网专家胡延平、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秦朔、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企业科技集团行业事业部总经理刘文超、财经媒体人、原《中国企业家》杂志的执行总编辑何伊凡、万网创始人、苏州顺投科技董事长张向宁、商业观察家、亨通堂文化传播机构创始人之一陆新之、上海社科院绿色数字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易、所罗门部门solomoboro使者汪云志、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人、知名投资人司文敏、互联网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朱岗旗、产业规划与战略管理专家杲占强等专家学者,也在这次会议上分享了他们对于新IT的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