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由網際網路實驗室主辦的《“新IT”--數字社會基礎設施的新圖景》研究報告釋出會暨專家研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釋出了國内首份關于新“IT”的研究報告,并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别圍繞“新IT”總體趨勢、關鍵問題、中國可選擇戰略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度解讀。
人類現代社會經曆了 “老IT”工業技術(Industrial Technology)、“舊IT”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和“新IT”智能技術(Intelligent Technology;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引領的三次範式轉變;“新IT”是在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等全新的環境要素下,一種差別于傳統的IT的新架構。
報告堅持“以網際網路精神為本,開放、創新、跨界、融合”的理念,全面梳理了“新IT”的内涵及外延。同時,回顧了IT的演進曆程和階段劃分,展望了“新IT”未來的新格局,并遴選出發展迅速的“新IT”樣闆企業,進而展示目前全球的發展态勢。
網際網路實驗室創始人方興東表示,IT是一個很有曆史感的話題,需要從很長的曆史時期來看這個産業是如何在變化。幾十年來,IT産業一直處于不斷的變革之中,要從更深的層次來看這個産業,從更開放的角度來了解産業的演變。這些年來,全球各IT企業的排行在發生比較大的變化,原來長期位于榜首的企業,不斷被新的企業替代,這背後的邏輯及原因,非常值得思考。
<h1 id="po5zn">
新IT将成為數字社會的基礎設施
</h1>
網際網路實驗室研究中心主任張文強在報告中指出,新IT是基于端(智能物聯網終端)、邊(邊緣計算)、雲(雲計算)、網(5G)、智(行業智能)技術架構,幫助各行各業實作智能化變革所需要的技術、服務與解決方案。
新IT目前已經逐漸成為行業共識,會成為數字社會的基礎設施。IT科技不再是傳統的資訊技術,而是提供智能化變革所需,融合了人工智能、5G、雲計算、物聯網等的技術、服務與解決方案。是以,新IT作為一套完備的包括智能産品、基礎設施和智能應用在内的全套解決方案,具備雲原生、中台化、AI智能等核心特征。
對于中國新IT産業生态結構及未來趨勢,網際網路實驗室認為,新IT的産業生态重構将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技術儲備階段。這一階段将經曆3到5年時間,重點是抓重點,補短闆,實作國内IT産業市場的安全可控。
第二階段是生态重構階段(第6-10年)。這一階段将建構完整的産業生态。需要将現有生态形成合力,共同打造軟硬體結合的中國自主化IT生态圈。基本完成國内IT産業的生态重構,并進一步打造IT産業優勢。
第三階段是國際化階段(第10-20年)。這一階段要打造全球新IT生态。在接下來的10年,可以中國市場為依托,借助中國海外新IT産業發展逐漸走向國際市場,建構以“亞非拉市場為主導,歐美市場為輔助”的全球新IT生态體系。
<h1 id="96nlw">
真抓實幹才是新IT的機會
中國通信業知名觀察家、智能網際網路研究專家項立剛稱,人類需要從資訊傳輸時代,向感應和智能分析的時代轉變。新IT将在這個轉變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項立剛在觀點分享時表示,“新IT”一是讓人們的感應能力往前延伸,讓人們原來對世界的認知,通過感應能力建立大資料。在此基礎上,通過算法,建立人工智能處理能力。未來,還要從數字化走向網絡化,再走向智能化,這是一個不可阻擋的曆史趨勢。
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若幹能力會形成的新的綜合能力。這些能力不僅會影響消費、思維,同時還會影響到商業模式、社會管理及社會生産等各個方面。随着新的商業模式及商業體系的出現,使用者所使用的終端也會産生革命性的變化 。
項立剛稱,“新IT”進入到生産領域要做的事情,無非就是三件事,增強能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這方面中國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前列,當把這些能力及價值整合起來後,中國有能力去引導世界,做世界的榜樣。
<h1 id="64jh8">
要用倍速思維去了解新IT
網際網路專家胡延平表示,“新IT”并不是對老IT的抛棄,也不是對老IT的否定。在“端、邊、雲、網、智”體系架構裡,無論人工智能走多遠,“端”的部分依然非常重要,甚至是越來越重要。不管是C端的消費者還是B端的企業,行業的各個方面,包括産業網際網路、産業資訊化的方面,大家都在經曆了解變化的過程。
針對疫情之後業界對行業變化的認知,胡延平稱,目前市場展現出來的某些信号,可能有相當多的人認為它是短暫的,局部的,但這些信号并不是一個短視現象。對于“新IT”場景下的個人,從線性思維,量變思維方面考慮,基礎需求的成長,需要從業者一定要用倍速的思維去了解,才能夠了解這個市場為什麼經過30年以後又來了,又将迎來新一輪爆發。
新IT的這種變化,絕不是短期現象,需要産業有系統性的準備,從觀察層面、判斷層面、認知層面,以及生态化的建構,技術、産品、業務、解決方案跟進,在消費端一定會有一個積極的正回報。
<h1 id="5usm2">
抓住新IT機遇 迅速培養應變能力
中關村數字媒體産業聯盟執行主席劉興亮給新IT總結出了六脈神劍,分别是ABCDEF。其中A是AI,人工智能,B是區塊鍊,C是雲計算,D是大資料,E是邊緣計算,F是霧計算。
劉興亮稱,其所了解的舊IT和新IT之間的變化,主要是舊IT時代,講的是“颠覆”,而新IT更多的則是“整合”。從業人員的角色不再是以前的颠覆者,而是通過科技和業務的融合創新,讓行業變得更好。
在方向上面,過去主要關注在企業内部及對應的産業鍊上,而在新IT時代,則需要未來更多面向整體行業及産業,橫向鋪開,萬物互聯。在基礎設施方面,舊IT和新IT也實作了從平台到生态的轉變。
對于新IT的了解,劉興亮認為,在新IT時代,各個流程要從同意向會意轉變。在生産層面,要從給人用向給機器用轉變。而人則去别的地方發揮應有的作用。
“世界上能夠生存下來的物種,不是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而是那些應變迅速的。誰能夠結合得更好,誰可能成為一個長生不老的物種。”劉興亮引用達爾文的一句話來概括他的觀點。
<h1 id="46dr6">
新IT面向智能化轉型 節點型産品将成關鍵環節
至頂傳媒總編輯高飛在談到新IT時表示,新舊IT最大的差别在于,原來的IT是個技術,現在的IT是一個觀念,是面向智能的轉型。IT轉型的過程才剛剛開始,在轉型過程當中,“交叉”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
高飛表示,現在我們所有的技術紅利,其實都是一百年前既有體系的延續,理論體系目前已經用盡,現在更多的是利用既有的體系在不斷挖掘,這個挖掘過程就是“交叉”。把一門學科和另外一門或多門學科關聯起來,形成更多交叉,比如生物計算,生物技術和計算技術的交叉,能夠産生更大的創造力。這種“交叉”就會形成“節點”
新IT面向智能化的轉型過程,未來有大量的節點型産品會變得越來越重要。PC就是節點型産品,橫跨不同領域。未來有很多的公司也會因為PC創造的節點型的産品,或者節點型的技術,成為新的領軍者。
高飛為此總結了三個重要方向的節點。第一個是技術的節點,比如說IT技術,資訊技術和傳統制造技術,這三種技術之間肯定有一個節點。
第二是技術行業之間的節點,技術和行業支援間也有一個節點。現在更多的鴻溝是不同行業之間的技術與制造之間的鴻溝。 第三是消費者和供應商,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節點。節點型産品和節點型公司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個節點是形成一個生态的過程。
在這次《“新IT”--數字社會基礎設施的新圖景》研究報告釋出會暨專家研讨會上,各領域的專家及學者從産業、技術、産品、行業等多個層面,圍繞“新IT”總體趨勢、關鍵問題、可能突破、各國競争态勢、中國可選擇戰略等方向進行了深度解讀。
《“新IT”--數字社會基礎設施的新圖景》研究報告的釋出,首次完成了對“新IT”立念的過程,讓行業對新IT形成了體系化、結構化的認知。同時,這份報告也從新IT的角度,對IT産業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掃描。研究報告通過具體的企業案例,從新IT的層面進行探索。對于新IT的趨勢、發展路徑及步驟都做了有益的預測。
著名學者、商業觀察者、評論家吳伯凡、中國科學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網絡經濟專家呂本富、至頂傳媒總編輯高飛、網際網路專家胡延平、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秦朔、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企業科技集團行業事業部總經理劉文超、财經媒體人、原《中國企業家》雜志的執行總編輯何伊凡、萬網創始人、蘇州順投科技董事長張向甯、商業觀察家、亨通堂文化傳播機構創始人之一陸新之、上海社科院綠色數字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易、所羅門部門solomoboro使者汪雲志、中國第一代網際網路人、知名投資人司文敏、網際網路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朱崗旗、産業規劃與戰略管理專家杲占強等專家學者,也在這次會議上分享了他們對于新IT的精彩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