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是城市的灵魂
那建筑就是城市的躯体
城市造就了建筑的底蕴
建筑展现了城市的性格
这些老建筑或许你已去过很多
或许还有很多你不曾知晓
不妨收藏留存
空闲时间一个个走完

鞭指巷位于济南的历史文化中心,北起双忠祠街,南止泉城路,西接将军庙街,东临省府前街。长约330米,宽约7米。
关于鞭指巷的街名由来一是,在清康熙、乾隆年间出现了“康雍乾盛世”,封建经济发展迅猛,加之鞭指巷临近各级衙门又为商贾汇集之地,故马车、人流来往不息。由此,附近逐渐出现了若干家经营鞭子、缰绳、鞍子等皮革制品的手工作坊,也有了票号钱庄、大户宅院,久而久之本巷就被称为“鞭子巷”,后来人们又因为鞭子的谐音称为“鞭指巷”。二是颇具民间色彩,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停驻济南途经鞭指巷,因好奇扬鞭问随从:“这是何处?”当时刘墉随机应变说道:“万岁御鞭所指,可名为鞭指巷。”随即得名。
鞭指巷位于济南历史文化中心,是济南城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条古巷。鞭指巷的商业气息浓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丰富的市井风情。初进这条老巷不像其他的古街古巷那般沧桑,巷子里有很多家店铺,如泉汇饭庄、和瑞秘方排骨、福记手擀面馆等小吃店,人流量大,这在其他的古街巷是看不到此番景象的。此外,这条街巷的状元府在巷内的9号院和11号院。巷面经翻修后显得更加的规则齐整,充满了现代人文气息。(后面将专文介绍)
现在的鞭指巷东侧建起了不少仿古建筑,取名“红尚坊”,泰运昌辰隐藏其中,并不显眼。泰运昌辰的建筑所用墙砖比周围的建筑更古朴一些,颜色也比周遭建筑更淡一些。
临街门楼坐东朝西,是石质拱券形。门楼上方砌着女儿墙,比周围的建筑都要更高一些,正中有一块石匾,“泰运昌辰”4个大字掩映在绿色的爬山虎中。大门上贴着一副对联,早已掉了色,门在里面反锁,现已无法进入,这便是当年的嘤园了。
根据资料记载,嘤园内院为四合院,迎门是一座影壁墙,院内北屋为一座二层楼房,上下共10间,东西厢房各3间,均为砖石结构,木质梁架。门窗均为砖砌拱券形,上砌砖芽。房屋均为小灰瓦覆顶,花脊。北楼是老城区内为数不多的二层五开间的楼房,门楼门洞则是老城区唯一一处采用了西方的券柱式结构的建筑,整个院落小巧别致,建筑规整,保存完好,是济南现存较少的民国时期建造的西洋风格和中国传统四合院风格完美结合的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时,这栋老建筑曾改为布店,之后曾一度成为织布厂车间。
当年嘤园主人的关友声(1906-1970),名际颐,号嘤园主人。嘤园名字的来历,当与关友声之名有关:“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清光绪32年(公元1906年)3月25日生于济南城北。关家世代经商,到关友声的父亲关呈麟一辈时已成为当时济南的三大盐商之一。
资料显示,关友声早孤,14岁开始跟随长兄学习绘画,初学元四家,后受张大千的影响改学石涛。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和艰苦探索,终于博采百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山水画家,曾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等职。
当年,关友声从山东大学国学系毕业后,到北京游学,结识了不少书画大家,如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惠孝同、张伯驹、吴湖帆、徐悲鸿、傅抱石、李苦禅、启功等,其中与张大千最为莫逆。张大千往返于京沪两地,途中经过济南时,常来关友声处小住。张大千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临摹嘤园的藏画。
值得一提的是,“泰运昌辰”的题写者也很有名。他叫胡柏年,字柯亭,号许安,原籍浙江绍兴,寄居济南,是晚清艺坛奇才和书画大家,只可惜47岁时就已殁去,为嘤园题额“泰运昌辰”就是在他逝世前一年。
在这条巷子里还藏着两位远近闻名的乐器艺人,即31号门里的“杜福庄胡琴铺”的创始人杜福庄,如今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传人在经营,与贡院墙根街的胡琴铺的主人是两兄弟。现今店面生意较冷清,顾客多为老年人。街巷的另一位艺人是45号北屋“专门修制笙”的王俊卿,也是门可罗雀。
鞭指巷自明设府以后,几经沧桑变化。如今巷子里青砖墙面没有更改,依然保留了众多布局较为完整的四合院及古建筑。而杜福庄胡琴铺和专门修制笙这两间老店的牌匾已换新,特别值得庆幸的是传统工艺没有失传,这些工艺和这条老街巷一起成长,无疑是鞭指巷历史的最佳见证者。请记住这条兼具现代与风情的老巷。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