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毛泽东三次退学,终成伟业,当兵退学,英语不好退学,因年龄退学

在湖南湘潭县韶山冲有一处叫做上屋场的地方,上屋场房屋的墙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这种房屋在当地被称作“一担柴”式民居。

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这天清晨,韶山冲上屋场毛家农舍喜气盈门,毛顺生和妻子文七妹迎来了他们的第三个儿子。

一个新的小生命的降生,给一家人带来新的希望。祖父毛恩普按照族谱给他取名毛泽东,字咏芝。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1870年出生,是家中的独子,上过几年私塾,长得身材高大,体格健壮。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1867年出生在湖南一个叫唐家圫(yù)的地方。她在家族姐妹中排行第七,文素勤是她的正式名字。

毛泽东三次退学,终成伟业,当兵退学,英语不好退学,因年龄退学

文素勤18岁那年(1885年)与15岁的毛贻昌结婚。20岁时她有了身孕,先后出生的两个男孩都在襁褓中夭折了,毛泽东是他们的第三个儿子。

一个新生的小生命给一个家庭带来新大希望与喜悦,同时给毛贻昌带来更多的责任。上有老下有小,这时因家里又举债,又无几亩薄田。已经当了父亲的毛贻昌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思忖着如何挣钱过日子。

当时曾国藩的湘军发饷银是最多的。曾国藩给他的营官开出的月薪是50两银子。湘军的普通士兵,月薪是六两银子。毛贻昌把妻子文七妹和刚满月不久的儿子送到妻子的娘家。就去投靠了湘军。

毛贻昌大约在1894年到1895年当了二年的兵。长了不少见识,也积累了不少银元。回到家乡,还完了欠的债,赎回父亲毛恩普典出的土地。农忙时种地,农闲做点买卖。毛贻昌凭着勤劳和经营,渐渐地使家境富裕起来。

少年毛泽东生长在一个典型的严父慈母式的中国家庭。父亲精明强干,母亲是一位温柔善良的女性,常常接济贫苦的邻里乡亲。这个时期影响毛主席思想观念的主要是家庭、私塾和韶山冲的劳苦农民。环境因素给予了毛泽东慈悲和兼济天下苍生的胸怀,他同时又秉承了父辈勤劳、坚韧、朴素的品格。

毛泽东三次退学,终成伟业,当兵退学,英语不好退学,因年龄退学

毛泽东在家乡上学期间,他早晚还要放牛打柴,农忙时要和大人一起下地。当时,父亲供他念书,没有多大的雄心,无非是略识几个字,做生意会记账。可毛泽东对于读书的热忱比一般乡下的孩子要高。他的心思不在田地里,而在于书本和外面的世界。

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他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六处私塾读书。

由于家乡的落后封闭,1910年,17岁的毛泽东还在东山学堂读小学。

1911年春,毛泽东第一次来到省会长沙,考入湖南省湘乡中学。大半年过后,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第一枪,随后长沙在全国第一个响应了武汉的革命。毛泽东投笔从戎,参加新军。这是他的第一次退学,意气风发,出于对革命的热忱。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而后进入南北和谈,2月12日清帝退位。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毛泽东认为革命已经结束,退出军队,决定继续求学。

毛泽东三次退学,终成伟业,当兵退学,英语不好退学,因年龄退学

1912年3月,民国成立已经有三个月了。韶山冲的毛贻昌十分高兴,在外求学的儿子给他的书信中说自己考取了省城一所商业学校。这个毛贻昌自然是赞同的,儿子学习生意之经,也算是子承父业。此前,他曾想把儿子送到湘潭的一家钱号学做生意,现在读商业学校了,岂不更好。

但毛贻昌没有欣慰太久,一个月以后儿子的再次来信,打破了父亲的期望。书信中毛泽东说:“这所新学校中一大半课程,是用英文教的,而我和一般同学一样,英文程度很坏,简直只认识字母。此外,还有一个困难,就是校中没有英文教员。我讨厌这种情形,只好在月底退学,并继续阅读广告,准备再报一所好学校。”

当年长沙这所中等商业学校,校长为日本山口商业学堂毕业的陈光晋,延聘的有英美华侨戴子贤等人。他们从小生长于英美两国,生活、语言、饮食,已为习惯。抵湘以后,他们的教学全部用英文。这是他的第二次退学,英文糟糕的毛泽东只得退出父亲希望他走的从商路。

毛泽东三次退学,终成伟业,当兵退学,英语不好退学,因年龄退学

民国长沙

离开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后,毛泽东继续在报纸上的招生广告中寻找适合于他的学校。在求学过程中,19岁的毛泽东也和许多年轻人一样,走了一些弯路。那时候,报纸上刊登着各类学校的招生广告,每个学校一块钱的报名费。他一连报了五六个学校。

当时有很多学校正在兴办,而且都用广告来吸收新生。《民政司招考高等巡警学校本科学生牌示》——一个警官学校的广告吸引了他的目光,于是就去报名。

这时,他的一个朋友报考了湖南私立第一法政学校,他动员毛泽东进他的学校,毛泽东又读了这法律学校的动人广告,里面保证了许多了不得的事情。它答应在三年之内教完一切关于法律的学科,保证学成可以立即做官……。在对众多学校的选择中,毛泽东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高等第一中学。

当时省立一中“仿德国学制”,前四年,授普通学,后三年,文史分科,为将来入大学之准备。毛泽东所报考的是普通班,入校相当于就读初中一年级,且初中要读四年。此时毛泽东已19岁,在该校初中毕业,即已23岁了。

在他读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以后,断定还是单独求学得好。于是,他宁愿退学,到定王台省图书馆自学。在这所学校里,毛泽东只读了半年,这是他的第三次退学。

毛泽东三次退学,终成伟业,当兵退学,英语不好退学,因年龄退学

这次退学后,他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路到济阳门外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

每天图书馆一开门,便有一个身材修长、穿着朴素的青年走进馆里,不声不响地到书架上取了书,就静静地伏在阅览桌前聚精会神地阅读起来,直到关门的时间到了,才站起身。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他在回忆中写道:“六个月后,我离开学校,自己订立了一个读书计划,我十分的有规律和专心,在这个方式下费去的半年,我以为对我是极端可贵的。早上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在中午只花去买两个米饼来吃的时间,这就算是我每日的午餐,每天我留在图书馆里一直读到闭馆的时候。”

自修的时间维持了半年,但他的这种自学生活,不被父亲理解。他觉得毛泽东在长沙既不工作,也不上学,每天只顾着看些闲书,实在不务正业。父亲声称要断绝他的生活来源。兼之毛泽东所住的湘乡会馆因退伍军人太多,时常发生打斗。毛泽东暂时无处可住,思来想去,毛泽东觉得自己最适合的是做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看到师范学校招生,于是就去报了名。

毛泽东在1913年春天考入了位于北门兴汉门内荷花池的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后来第四师范,并入了妙高峰的第一师范。毛泽东编入第一师范本科第八班学习。

毛泽东三次退学,终成伟业,当兵退学,英语不好退学,因年龄退学

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期间,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坚持锻炼身体。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是他对自己的硬性要求。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床,洗过冷水澡,做过体操,就去教室学习,直到晚上熄灯后,依然借着走廊里微弱的灯光继续读书,惜时如金。

毛泽东在求学期间,结识了一批有共同理想、志存高远、心系国家命运的同学师友。

在一师读书的假期,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在不带一分钱的情形下徒步游历。岳麓山下、湘江之滨,他们沿途接触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关于对未来国家的期望。

回到学校后,毛泽东团结了一批学生,组建了新民学会。在家国危难之际,一群书生树立了救国救民的人生真理,勤于探索、勇于实践。

1918年暑假,25岁的毛泽东完成了学业,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之后毛泽东等人一同筹集资金,组织新民学会的成员赴法留学,他本人却留在了国内。新民学会的许多成员后来都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有名的人物,如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

毛泽东,这位一步步从普通农民家庭成长起来的革命领袖,有过叛逆,有过迷茫。毛泽东作为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志存高远,不做庸俗之辈;学贵有恒,参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他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中,果然走出了一条救国救亡的道路。

1921年,他组建了湖南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这一年他28岁。此后,他领导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抗击了日寇的侵略,建立了新中国。

毛泽东三次退学,终成伟业,当兵退学,英语不好退学,因年龄退学

感谢你看完全文。

文本由作者主观思想+历史客观事实梳理撰写。

读历史生智慧,读历史长学问,读历史明事理。关注@文乎

更多文章请点击下方蓝色标题查看

罗鹤楼有五个女儿,长女嫁给毛泽东,罗一秀病逝后,两家亲情不断

杨振宁的家人与家世:父亲杨武之是数学教育家,培育5个子女成才

1938年,22岁飞行员陈怀民撞敌机舍身成仁,女友王璐璐投江殉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