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中国经济发展短期内仍然负重前行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中国经济发展短期内仍然负重前行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中国经济发展短期内仍然负重前行

李湛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

以下观点整理自李湛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1年10月)(第50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1504字

阅读时间:4分钟

第四季度的滞胀非常明显,并且滞胀会从2021年底持续到2022年第一季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给侧,二是需求侧。就供给侧而言,双控趋严,高能耗原材料产业供给受限将推动PPI走向历史高位。2021年9月份PPI价格是10.7,生产资料环比价格上行1.4。高能耗行业供给受限推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力是煤炭加工行业和采掘行业,推动了0.5个百分点。本年度PPI高点将在10月出现,整个四季度仍将维持高位。受“猪周期”影响,CPI相对疲弱,需求相对不景气,上游和中游价格无法向下游传导。

此外,仍需持续关注以下三方面: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这决定了滞胀是短期影响因素还是中期影响因素,甚至是长期因素。从大宗商品最近五十年的趋势来看,全球大宗商品在去年之前维持了十年低位。疫情因素导致的供需缺口,再加上全球央行放水,使得今年大宗商品上涨。至于寒冬是否会造成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以及此番上涨是否会维持较长时间,仍需持续跟踪。二是房地产风险。首先,最近的中资美元债中房地产债券金额占到1/4,大概有1.3-1.5万亿元。花样年违约后资本市场对香港地产债风声鹤唳,这会影响高杠杆民营房企,加大四季度或到期续约难度。如果不能借新还旧,反而会影响国内债券和国内其他理财产品导致交叉违约。房地产民营企业违约范围扩大,将引起国内房地产市场规模进一步收缩。这是很重要的关键点。其次,房地产卖地收入及各地政府土地流拍,从之前正常的5%-10%扩大到近30%。房地产和基建是双引擎。如果要控制地产泡沫,严格限制融资,短期内好像没有太大影响,但就怕影响到另外一个更大的泡沫,也就是地方政府债。去年土地出让金有8万亿,各级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占比高达30%,有些地方占比近50%。如果土地收入大幅下降必将影响地方政府债务续转。虽然专项债要放量,但今年专项债的发行并不积极,并且其中的50%流向基建。以前地产债、土地出让金大部分往基建走,比如产业园区,这会限制另外一个引擎,也就是基建。如果加强对房地产的管控,可能会引起民营房地产企业的大范围违约,进而影响房地产销售和土地买卖收入,这将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由房地产引发的问题会传递到地方政府债务、基建和城投债务。三是中观产业政策调整。中长期的双碳政策和短期经济压力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长期经济结构性改革和短期经济下滑如何权衡?着眼于长期的经济结构性改革,为了更长期的良性发展,允许短期经济有一两个点的下滑。以2019年为基础,明年GDP增长可能下到4.5%-5%。如果真的下探到4.5%,今年四季度就会有相关迹象。这时就要持续关注政策的转向点。

综合来看,政策转向点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地方财政维系了地方政府的民生支出。二是就业。根据最新公布的就业率和失业情况,可以看到目前就业较为乐观,但这种乐观是否受失业传导时滞和其他因素影响仍待商榷。从监管角度来看,这是两个道路的选择与权衡。一是此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续了上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一轮改革主要体现在对金融杠杆的控制上。这期间对理财、表外影子银行的控制以及资管新规的实行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此外,这种延续还体现在地产和地方政府债的管控上。比如2017年是对金融和房地产进行调控,让资金转向实体制造业。在经济有所上行的时候,针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改革会有一个梯度,使得整个经济承压没有那么大。如果这次房地产调控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到地方政府债务,会导致整体实体经济运行压力增大。综合来说,中国现在的改革,从长期来看要轻装简行。中国经济目前不得不负重前行,短期很难毕其功于一役,等待经济增长繁荣后再卸包袱,长期达到轻装简行。阶段性降杠杆,去包袱,从负重前行过渡到轻装上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