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七九年政治局会议,汪东兴缓缓说出九字,会场一片沉寂少年参军,长征路上,汪家有子初长成。他是毛主席的贴身侍卫,是毛主席最信任的人。激流勇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维护党的和平与统一”。总结

作者:百晓生谈历史

1979年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汪东兴突然站了起来,他向大会委员递交了一封信,正当大家都好奇信件内容的时候,邓小平开口了:“对于汪东兴同志提出的辞职意见,还有待商榷,等到第五届三中全会再做决定。”一时间大会会场鸦雀无声,仿佛掉根针的声音都能听见。随后汪东兴缓缓说道“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七九年政治局会议,汪东兴缓缓说出九字,会场一片沉寂少年参军,长征路上,汪家有子初长成。他是毛主席的贴身侍卫,是毛主席最信任的人。激流勇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维护党的和平与统一”。总结

汪东兴

他用这九个字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短短的九个字却将他“三十功名尘与土”的高风亮节演绎的淋漓尽致。

在那个人人自危、暗流涌动的年代。在党和国家面临威胁时,是他临危受命,用赤胆忠心为党和国家扫清前路的障碍;当意识到自己的步伐跟不上党的脚步时,是他激流勇退,让党和国家能够更好的在历史长河中劈风斩浪;为了党和国家的团结与和平,是他以退为进,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激励着新中国在世界汪洋里乘风破浪。

他为祖国事业呕心沥血,国家需要他前进的时候他就砥砺前行,当意识到自己即将成为国家掣肘的时候,他选择抽身而退,只留下“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九字箴言后便拂袖而去。

而又是怎样的深明大义,才会让他做出这样的决定,说出这样的话?

<h1 class="pgc-h-center-line">少年参军,长征路上,汪家有子初长成。</h1>

汪东兴1916年生于江苏戈阳县,他是农民的儿子,他自幼习武,立志要报效国家。少年时期的汪东兴便有着极高的思想觉悟,他把保家卫国当作自己的信条,并早早的参加了中国共青团。由于突出的思想觉悟和对党毫无保留的忠诚。于1932年汪东兴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之后又在同一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1932年初汪东兴随大部队辗转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1932年5月,国民党集结40万大军,企图将我革命军有生力量消灭,面对数倍于己、武器精良的国民党军队,年少的汪东兴脸上写满了凝重,他有些害怕,但是比起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热忱来说这点恐惧都不算什么。随着草台岗战役国民党被我军主力击溃,也宣告着我军反围剿的胜利。汪东兴在战斗中身先士卒,表现突出。枪林弹雨的洗礼也将他磨砺成了一把锋利的宝剑,只要党和人民有需要,随时可以脱鞘而出。

七九年政治局会议,汪东兴缓缓说出九字,会场一片沉寂少年参军,长征路上,汪家有子初长成。他是毛主席的贴身侍卫,是毛主席最信任的人。激流勇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维护党的和平与统一”。总结

国民党军队

一直推崇“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将工农红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下令要求国民党军队要不惜一切代价将共产党和红军消灭。于是1933年初,蒋介石调集100万大军再一次对我根据地发起进攻。当时“左倾”势力认为有了几次反围剿胜利的骄人战绩,这一次依旧可以将国民党大败,可现实是残酷的。在几次尝试抵抗均已失败告终后,红军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战斗力大幅减弱。面对绝对的力量压制,中共领导们知道此时继续固守根据地,与敌人硬碰硬的话无疑是以卵击石,无疑是无谓的牺牲,于是下令进行战略性转移,汪东兴便随着红军开始了历时两年,长达25000里的长征之路。

在长征过程中,他们箪食壶浆,不仅要面对恶劣的天气环境,还要面对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天上的敌机一次次呼啸而过,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又一个的倒在了血泊中。汪东兴的指甲曾不止一次又一次的嵌进自己的掌心,他想不通,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侵虐的时候,国民党为什么不与共产党团结起来、携手共同抗御外敌。

1935年10月,毛主席率军越过岷山后,深深地写下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千古佳句。三军指的就是当时的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伴随着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陕北的胜利会师,也标志着这段崎岖坎坷、悲壮的长征之路结束。而在“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路上,汪东兴亲眼见证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的发生;

七九年政治局会议,汪东兴缓缓说出九字,会场一片沉寂少年参军,长征路上,汪家有子初长成。他是毛主席的贴身侍卫,是毛主席最信任的人。激流勇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维护党的和平与统一”。总结

红军长征

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要翻过一座雪山,在彻骨的寒风中,战士们的手脚冻得青紫。指挥员不断地在雪地里穿梭着为战士们鼓舞打气。突然,一个人形冰雕出现在他眼前,他翻身下马翻快步跑到跟前。

映入眼帘的是一位冻僵了的老战士,他蹲坐在地上,一只手拿着烟,另一只手稍稍往前倾,仿佛在跟其他同志借火一般。当看到老战士身上那件单薄的衣裳的时候,指挥员气不打一处来。他厉声喝道“军需长呢,干什么吃的,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让军需长过来找我。”

此时围观的战士里忽然响起了啜泣的声音,一个小战士抽噎着说“首长,军需长把所有棉衣都发给我们了,他自己一件也没留,此刻蹲坐在您面前的就是军需长啊。”听完小战士的话,指挥员愣在了原地半晌后,他转过身对着那座人性雕像,端庄肃穆地抬起手来敬了一个礼,随后指挥员一抹眼泪带着大军继续向前。

在那个艰苦斗争的年代,在那条危机四伏的长征路上这位军需长用冻僵的身躯为党和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有这样铮铮铁骨的军人在,我们的祖国何愁繁荣昌盛,何愁走上民族复兴之路。

还有陈赓将军口中,那个倔强的小红军。他用瘦小的身躯,在悲壮的长征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是过草地的时候,此时的陈赓因为许久没有吃饭的缘故,体力不支掉了队。他牵着那匹跟他同样憔悴的战马,在夕阳下缓步前行。走着走着,陈赓遇到了跟他一样,掉了队的小红军。小红军十一二岁的样子,稚嫩的小脸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而变得发黄,他手脚冻的通红,迎着黄昏慢慢地向前走,摇摇欲坠的身体似乎随时都要跌倒一样。陈赓有些心疼,对他说“小鬼,过来,让我的马来载你一段”

七九年政治局会议,汪东兴缓缓说出九字,会场一片沉寂少年参军,长征路上,汪家有子初长成。他是毛主席的贴身侍卫,是毛主席最信任的人。激流勇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维护党的和平与统一”。总结

陈赓

小红军抬头望向陈赓,冲着他咧嘴一笑,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话对陈赓说“老同志,我的体力可比你强多了,你看你都掉队了,我可不是掉队了,我是在等我的同伴哩”。随后挺了挺腰杆装作自己很有精神的样子。

陈赓被他逗笑了,冲着小红军笑了笑,从身上掏出一块青稞面“来,小鬼,把他吃了”

小红军把自己的干粮袋往前一拉,轻轻的拍了拍说道,“看,我的干粮比你的还多哩,你快走吧”陈赓架不住小红军的坚持,便翻身上马朝前走去。

走了一段路后,陈赓心里放心不下小红军,于是他调转马头,回去寻找小红军。半路上,陈赓发现了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小红军,他抱起小红军放到马上,此时小红军那鼓鼓的干粮袋硌到了陈赓,他随手一翻,一块烧的发黑的牛膝骨掉了下来,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就在陈赓懊悔不已的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这件事,成了陈赓心里永远的痛。

那块烧的发黑的牛膝骨上面的两个牙印,即使是饿死也不愿拖累大部队,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小红军这样的人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祖国今天的波澜壮阔。在长征路上汪东兴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可悲可泣的英雄故事的发生。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不断的锤炼着他的斗争意志。他也逐渐由一名青涩的少年转变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也为他今后做好保卫毛主席的工作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长征结束后的几年里,汪东兴一直随红军奔赴于各个革命根据地,哪里有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在披星戴月、风雨兼程的卫国之路上,他尽力的在每一个岗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随着1945年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这一天普天同庆,汪东兴那一直紧皱的眉头也终于舒展开来。本以为从此可以卸下盔甲的汪东兴怎么也没有想到。蒋介石居然会不顾全国人民强烈的反战情绪,突然下达要将解放军消灭的命令,国民党军队甚至扬言道:要让解放区成为历史。

<h1 class="pgc-h-center-line">他是毛主席的贴身侍卫,是毛主席最信任的人。</h1>

于是,还沉浸在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喜悦中的汪东兴再一次投身战场。任中央直属队司令部副参谋长。很快,他长期在战争中培养出来的战斗素养以及对党说一不二的绝对忠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青睐。1947年,汪东兴受召唤来到主席身边,负责起毛泽东主席的贴身警卫工作,从后来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来看,不难看出,毛主席对汪东兴的保卫工作非常满意。

七九年政治局会议,汪东兴缓缓说出九字,会场一片沉寂少年参军,长征路上,汪家有子初长成。他是毛主席的贴身侍卫,是毛主席最信任的人。激流勇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维护党的和平与统一”。总结

毛泽东与汪东兴

毛泽东曾这样说:“他是要一直跟我走的人,别人我用起来不放心,东兴在我的身边,我习惯了。人还是旧的好一点,他的长处是心细,缺点是理论水平差、不喜欢动脑子。但是,不要小看了厚重少文,汉朝的周勃可是立了大功的。”由此可见,毛主席有多信任汪东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汪东兴出任中央警卫局局长,权利虽然大了,但他依旧习惯待在毛主席身边,做好主席的警卫工作。

此后的几年里,汪东兴在党内的权利及地位不断提升,但不论官位多高权利多重,他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初心——保卫主席。1976年9月9日,噩耗传来,举国震荡——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逝世了。闻讯赶来的汪东兴树立在病房门口,他的心情无比沉重。泪水不断在眼里打转,这个堂堂五尺男儿,他没忍住,落了泪。

1977年8月,汪东兴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此时的他达到了政途的巅峰。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汪东兴对于“两个凡是”的过分坚持,导致他在党和国家走上正确道路中,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或许毛主席才是最了解他的人,他对党绝对忠诚,但是他的理论水平匮乏确实是他的软肋。一味的遵从“两个凡是”,这也是导致他在今后我党发展的道路上跟不上时势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在后来开会讨论陈云同志复职的问题上,他当庭反对,他还引用毛主席的话说陈云魄力不足,不足以当担大任。他的行为与思想与当时的新中国格格不入。

本以为他会迷途知返,却不曾想,他在与党背道相驰的道路上却越走越远。他的顽固与坚持终于引来了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不满。

<h1 class="pgc-h-center-line">激流勇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维护党的和平与统一”。</h1>

量变终于发展到质变。1978年召开的三中全会,会上着重对“两个凡是”进行了批评。身为“两个凡是”最坚定的奉行者者——汪东兴首当其冲,被推上了批斗的风口浪尖。会上,一向缄口不言的陈云率先对汪东兴发起批评,“说他已经严重的拖了党的后腿,在党不断前进的道路上他不但不发挥好的带头作用,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干扰中央领导做出决断,他显然也不适合再继续待在中央领导层了。”随后一干同志对陈云的看法表示赞同。此时年近古稀的汪东兴,或许是明白自己已经成为阻碍新中国继续向前发展的绊脚石。他虽然老了,但是维护党的团结与和平是他心中亘古不变的信念,哪怕是自己,他也不容许。于是,他缓缓举起手示意大家他有话要说,随后在大家的注视下,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缓缓的站了起来。

他嘴唇微微抖动,说道:“我的思想观念和你们的不能统一,我还是主动辞职比较好,这也是为了党的事业和党的团结。”话一说完,全场哗然。所有人都向他投来敬佩的目光。在党前进的道路上,他选择激流勇退,以确保自己不会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掣肘,这种高风亮节,实在是令人钦佩。

七九年政治局会议,汪东兴缓缓说出九字,会场一片沉寂少年参军,长征路上,汪家有子初长成。他是毛主席的贴身侍卫,是毛主席最信任的人。激流勇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维护党的和平与统一”。总结

于是,在1979年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向组织递交辞呈。原本喧哗的会场一瞬间变得寂静。在大家震惊的目光中,他缓缓的说道“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1980年2月,中共第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党组织批准了他的辞职申请,从此汪东兴退出政坛。开始了自己安乐的晚年生活。

然而退休后的汪东兴并没有因赋闲而郁郁寡欢,相反他很快地适应了生活的变化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他每天都早上徒步9公里来锻炼身体,然后看书、读报,搞历史研究。

汪东兴特别热衷于党史的编撰整理,一方面是因为他本身对于历史学的热衷,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作为革命者的他希望能在晚年为革命再做一些事情。

85年进入中顾委做委员后,汪东兴开始了对自己家乡党史的研究工作,应家乡人民邀请他担任了《弋阳县志》的编辑顾问,对弋阳县的党史征集、编研工作进行指导。

汪东兴虽然是受人尊敬的中央领导,但是在做编纂工作时,却不像那些一般的名人那样题个字、写篇序、听听汇报点点头,而是带上老花镜,仔仔细细地按照工作人员的要求写文字材料。对于工作人员送去的文字图片,也是一丝不苟地审阅批改。

七九年政治局会议,汪东兴缓缓说出九字,会场一片沉寂少年参军,长征路上,汪家有子初长成。他是毛主席的贴身侍卫,是毛主席最信任的人。激流勇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维护党的和平与统一”。总结

有一次,弋阳县的党史工作者将弋阳苏区斗争的历史材料和图片送给汪东兴审阅。仔细研究几天后,汪东兴发现了图片中的一张——弋阳苏区斗争形势地图的绘制有错误:余家坞属于弋阳五区,1932 年已成立苏维埃政权,应该属于红区,而地图上错把它标成了白区。汪东兴立刻在地图上亲笔做了修正,为了让工作人员更明白,他还在修正的旁边配上了文字说明。

其实,“弋阳五区”紧挨着信江河岔地带,在比例尺“1:360000”的地图上只比黄豆稍大点,这样小的错误,即便拿着放大镜全神贯注地看也有可能会错过去,可见汪老在审批时有多么用心,而他对革命历史的记忆又是多么的深刻。

汪东兴在少年时期就参加了革命,曾在方志敏领导的革命起义中担任儿童团团长、少先队队长,对弋阳县的革命先烈——方志敏、余汉潮,都非常的熟悉,也非常的敬佩。他认为方志敏、余汉潮的革命精神不但在战争年代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现在的和平年代也一样影响深远。

1994年,弋阳党办准备出版《弋阳党史人物传》,将书稿寄给汪东兴做最后的审批。汪东兴看过书稿后,对书稿的内容做出了赞赏,但是对书稿中删掉方志敏事迹和余汉潮事迹这一点做出了批评。

党史办工作人员解释说《弋阳英烈》一书中,已经对方志敏的事迹做出了详细叙述,如果《人物传》中再出现,就会发生重复。原来,党史办认为自己的职能是“存史”而不是“教育”。

汪东兴对此做出了纠正,他说:“不要怕重复,方志敏是全国著名烈士,影响很大,要经常宣传。”

汪东兴长年担任中央领导的警卫工作,对中央领导的经历,尤其是对毛泽东主席的生活工作经历,都非常的了解。所以除了提供党史材料、对党史书稿做出批改以外,汪东兴还会自己撰写一些历史文章或书籍。

1993年6月汪东兴编写出版了《汪东兴日记》,为研究毛泽东和党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他还撰写了文章《毛泽东在粉碎林彪反革命政变阴谋的日子里》,对那一特殊历史做出了最详细的还原,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七九年政治局会议,汪东兴缓缓说出九字,会场一片沉寂少年参军,长征路上,汪家有子初长成。他是毛主席的贴身侍卫,是毛主席最信任的人。激流勇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维护党的和平与统一”。总结

在这以后,想要了解历史史实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为了解真相,特意到汪东兴的家里拜访,汪东兴的宅院瞬间变得门庭若客。但是汪东兴本身就是一位不愿张扬的老干部,对于这样的情景他老人家还真有些不太习惯。为了满足人们探索历史的欲望,汪老又写了《毛主席指导我们办江西共大》 等回忆性的文稿。他还应邀担任了《毛泽东遗物事典》顾问、《方志敏专题纪录片》顾问,并为毛泽东纪念馆编著的《毛泽东生活档案》题写书名。

汪东兴虽然退休,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该享清福的老人看。他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为了党笔耕不辍、孜孜不倦,为党奉献自己的所有。

<h1 class="pgc-h-center-line">总结</h1>

在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十字路口,汪东兴选择以退为进,牺牲小我,成全大业。他以他的激流勇退,让我党保持了高度的统一和团结。为祖国快速走上腾飞之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而在退休后,汪老还一直关心党史的编撰整理工作,积极协助党办工作人员的工作,直到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惦念的仍然是中国的党史编纂,而他的高风亮节,必定会被载入史册,供后人敬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