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73年,正在扩建的北京饭店危及中南海,多亏汪东兴及时发现问题

作者:文史江山

1990年北京长安街和王府井交界处盖起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北京饭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北京饭店长期都是接待外宾的不二选择。从清政府一直到民国时期,北京饭店经历了多次转让,换了不知几个国家的主人,直到1949年,才交接到新中国政府的手中。

1973年,政府决定对北京饭店进行扩建,提升北京饭店的接待规模,这本是小事,但意外折腾了一大圈。

1973年,正在扩建的北京饭店危及中南海,多亏汪东兴及时发现问题

工程中止

北京饭店要接待许多外宾,承担着外交任务,所以饭店扩建这件事情由周总理亲自负责,按照总理的计划,扩建完成之后,北京饭店的房间可以达到1000间以上,容纳至少两千人饮食起居。既然计划已经在了,时间不等人,施工队立即破土动工。

问题是,虽说扩建,可是北京饭店周围全是重要地区,已经没有多少继续向外扩张的空间,不过这也不难,李先念对此表示:“北京土地很紧张,占一块就等于少一块菜地,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楼房可盖得高点。像北京饭店这样的宝地,更应该往高层上发展,力争多建些客房才好。”

1973年,正在扩建的北京饭店危及中南海,多亏汪东兴及时发现问题

思路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大家忽然遇上一个比北京饭店本身严重一万倍的问题。事情的起因是有一天,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局长汪东兴和往常一样在中南海巡视,抬头一瞧,忽然大惊失色。

让汪东兴感到惊诧的正是在扩建的北京饭店,汪东兴对于北京饭店扩建的具体事项不清楚,可是经过汪东兴观察,正在修建的饭店14层正对着中南海的窗户,自己从中南海这边能清清楚楚看到对面工人在施工,那反过来,对面不也能清清楚楚看到中南海吗?

这可了不得了,汪东兴立即把这件事情上报,周总理得知后非常重视,他当天晚上亲自到中南海去看,果然,连对面房间亮了几个灯都看的真真的,于是北京饭店的工程当即宣告停工,要是再建设下去,将来完工之后,这14层岂不成了特务观察中南海的天堂?

1973年,正在扩建的北京饭店危及中南海,多亏汪东兴及时发现问题

周总理没少和特务打交道,特务的手段总理太清楚了,要是北京饭店按照原计划修建,那将来他们在14层进行偷窥、窃听,甚至安置炸药乃至直接对中南海进行枪击都是有可能的,我们冒不起这个险。

新的方案

但是,工程不能撂在那里,人力物力已经投入了进去,现在只能继续修改方案,周总理召集了所有负责人开会讨论,首先,中南海的安全是第一位的,但其次,工程也是要继续的,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法子?

1973年,正在扩建的北京饭店危及中南海,多亏汪东兴及时发现问题

有人提出,要不然,就把故宫的午门加高,在中间起一个遮挡的作用。但是这个意见显然不实际,故宫是古建筑,那更不是说改就改的,再说,好好地去加高故宫午门,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大家两边有问题吗?

那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直接把十层以上的楼层拆除,然而扩建本来就是为了加高楼层,现在又把建好的高层拆掉,国家的钱也打水漂了。大家讨论来讨论去,现场愁云惨雾,可办法却还是没有。

1973年,正在扩建的北京饭店危及中南海,多亏汪东兴及时发现问题

这时候,老设计师张镈提出了两个方案,解决了大家的燃眉之急,方案是这样的:“第一,新东楼西侧,靠近中南海的那一面,所有公共设施以及客房门窗玻璃,都要采用压花或者磨砂的,借此遮挡视线;第二,新东楼西侧不要安排外宾入驻,避免窥视中南海。”

这是当时能找到的最完美的办法,虽然没能完全实现北京饭店的扩建目标,但是保留了已经修建好的部分,不至于让国家蒙受损失。不过这样还有一个问题,在原本的规划中,14层不是顶楼,现在14层成了最高层,但是这个设计上显得虎头蛇尾,没有美感,将来北京饭店承担大量接待外宾的任务,总不能让人家觉得我们中国设计师审美很差吧?

1973年,正在扩建的北京饭店危及中南海,多亏汪东兴及时发现问题

万无一失

对此,周总理提出,14层不再加盖大屋顶,而是做成小斜坡,这样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能够排水,第二是小斜坡别人上不去,即便有心人想要通过楼顶窥伺中南海也没有登上去的机会,这样,就能完全避免威胁了。而且小斜坡又能节约不少成本,三全其美。

设计师张镈又想到,可以在西华楼修建一座屏风楼,饭店外面有屏风楼是很基础的设计,有这个屏风楼在前面遮挡,等于上了双保险,万无一失了。

定下方案之后,大家终于放下了心,建筑重新开始之后,总理亲自赶到了施工现场。虽然各项方案已经足以保障中南海的安全,但是周总理不放心,必须亲自到十四层考察一下才能够放心让北京饭店投入施工。当时电梯刚安装好,安全性无法保证,甚至两个人站上去还摇摇晃晃,可是总理不顾危险,还是亲自坐电梯上去考察。

1973年,正在扩建的北京饭店危及中南海,多亏汪东兴及时发现问题

总理到达十四层之后,亲自观察了一番,确认没有能观察到中南海的可能,总理才安心。下楼之后,总理没有闲着,又去屏风楼的施工地亲自考察,确定一切都安全无误后,总理对大家交代,即便饭店建好了,这座屏风楼建好之前,也绝对不要接待客人。

这番风波,当时普通的民众毫不知情,虽然工程几次被喊停,但是经过一番波折,北京饭店还是成功进行了扩建,也达到了预计容纳两千人的目标,成为了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1973年,正在扩建的北京饭店危及中南海,多亏汪东兴及时发现问题

直到今天,北京饭店依然伫立在首都,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当年周总理等人精心为它打造的设计,今天依然在使用着。国家安全无小事,今天的我们很难感受到当年的惊心动魄,但是对于当年的建筑人员,对于周总理而言,北京饭店的修建是一场硬仗,面临着诸多考验,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抗住了考验。

这里的一砖一瓦,凝聚着总理的心血,总理虽然已经离开,可是他留下的财富依然惠及后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