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河南民间传奇,茅房,在俺农村还有一个名字,你不一定知道

茅房

王明见收集整理

茅房曾经是河南农村人解决内急离不开的场所。

河南民间传奇,茅房,在俺农村还有一个名字,你不一定知道

茅房古已有之。中国人从野外解决内急到茅房解决内急,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从室外群居到室内家居、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的一个发展过程。有了家庭有了村落有了城市有了皇宫,人们内急的问题就必须解决,老百姓散落于各个村落,大白天就能在野地解决内急,而城市特别是皇宫里一定要有个体面的固定的解决内急的地方,这个地方在不同时期名称不同。有记载中国最早的厕所是春秋时期的“溷轩”(溷hun音魂,有肮脏、厕所、猪圈之意;轩,此为小室即小房子的意思),汉代称为“马桶”,唐朝称为“更衣室”,宋代称为“雪隐”,清代慈禧用的称作“如意桶”,这些都是官方文人的文雅叫法,实际上就是厕所。到了民间,老百姓因地制宜在便溺的地方,用泥巴和茅草搭建的一面开门的小房子,俗称茅房,存放便溺的地方叫茅坑。

古人也很有趣,世说新语《世说新语》里就记载有古人上茅房下茅坑的一些糗事:西晋人刘实去拜访当时的“大富豪”石崇时,忽然内急,于是他走进石崇家的厕所,见里面有绛纱大床,上面的席子非常华丽,两个漂亮的婢女手持香囊侍立在旁。刘实吓得赶快出来对石崇说:“对不起,我误入您的卧室了。”石崇说:“你没走错,那就是我的厕所而已。”刘实只好再走了进去,才知道里面的婢女是守厕婢,手持的香囊里装的是刮屁股的软木片——那时的人可没有卫生纸。刘实在那里蹲了半天,就是拉不出来,于是又提起裤子走出来对石崇说:“我还是到别的厕所去吧。”

《世说新语》还记载西晋大将军王敦被晋武帝招为武阳公主的驸马,新婚之夕,头一回使用公主的厕所。初见时,觉得富丽堂皇,比之民间住宅都强得多,进去,才发现原来也是有臭气的,心下稍微平和了些。不多时,见厕所里有漆箱盛着干枣,只当是“登坑食品”,便全部吃光;俟完事后,侍婢端来一盘水,还有一个盛着“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把这些“澡豆”倒在水里,一饮而尽,惹得“群婢掩口而笑之”。原来干枣是登坑时用来塞鼻子防臭气的,而“澡豆”则相当于近世的肥皂。

河南民间传奇,茅房,在俺农村还有一个名字,你不一定知道

茅房是农村人的叫法,城里人叫厕所。大集体时期,农村百姓进城,因为不识字,分不清男女厕所的大有人在,城里人能,在厕所外侧墙上分别画上男人头像和女人头像,也有的画上男人和女人全身像,因为男女发型和裤子裙子的不同,让没有文化的农村人才得以辨别开来。农村大队和小学里有厕所,分别写着男女字样,因为都是有文化的人,都能区分。但农村家家户户的茅房就没法区分,为了方便时不撞头,人们进茅房前总要大声咳嗽几声,里面有人回应,就在外面等一会儿。为了影脸,有的还在茅房门口挂个布帘子,农民还是讲究的,只是当时的条件有限而已。

茅房给农户做出了巨大贡献。吃喝拉撒,这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的统一体,不可偏废,必须解决。吃喝拉撒睡,这五个字,拉撒与吃喝是对应的,同等重要。中国人聪明地在几千年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普通农家都有个茅房,有茅草顶盖和没茅草顶盖的后来都叫茅房,而欧洲在十六世纪还没有普遍推广厕所。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集体时期,中国农村人把茅房当作肥料的来源之一。每家每户都积攒农家土杂肥,而茅房里的屎尿是沤制土杂肥的最好最直接的添加剂,与土草麦糠树叶草灰混合后,外面用泥巴一抹,要不几天,里面就发酵,土和粪便都沤成有了一定肥力的土杂肥。这种土杂肥按方交给生产队,能挣一些公分,换得一些粮食,臭的变成香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变,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如此奇妙而精彩。

茅房也是不断发展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平舆农村的茅房也与时俱进,不断旧貌换新颜。原来由地坑变成茅缸,由茅缸变成水泥池,有水泥池变成陶瓷蹲便,现在发展到陶瓷坐便,据说已经有能自我清洗的全自动马桶进入农家,虽然这是极少数,但也是一种趋势,从中也看到今天平舆农村农民的生活变化。

茅房的名字基本不用了,厕所也不常用,取而代之的叫卫生间或洗手间,这可能也是一种文明的进步吧!

河南民间传奇,茅房,在俺农村还有一个名字,你不一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