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革非,生于1963年11月,满族,毕业于沈阳大学,曾供职辽宁省政府法制办公室,现在辽宁省司法厅工作。辽宁省、沈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临习《柳公权玄秘塔》《张猛龙碑》《龙藏寺碑》《欧阳询九成宫碑》《王羲之兰亭集序》等诸碑帖,品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丁文隽《书法精论》等书学理论著作。先后出版《三实书屋随笔选粹》《临池偶得》《中国古代货币·文字·书法》等。
真正认识唐革先生,源于他写的《中国古代货币·文字·书法》一书,这是一部涉及货币、书法知识的专著,虽然仅有十三万字,却是一部中华文明简史,囊括了中国古代货币,古代书法,甚至考古。其《后序》说,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传播古代货币和书法知识,把读者带进中国古代货币和中国书法的知识殿堂,领略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唐革非先生开辟古代货币文字书法研究新领域,有开创之功。
业,精于勤
“中国文字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字,实实在在的活化石,它蕴含许多信息,也证明中国的文明一脉相传,从未中断!”
唐革非读书多,见识广,观点独特。他说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是中国文字。有了文字,人类才成为人类,文明才能源远流长。殷墟甲骨文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甲骨文之前还有文字,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一件陶寺文化晚期陶壶上有两个字,其中一个是“文”字,从字体结构上看与甲骨文几无别差。
唐革非对先民创造的“文”字有自己的见解:让我们来看这个的图形,“文”字像一个站立着的人形。最上端是头,头下面是向左右伸展的两臂,最下面是两条腿,而甲骨文的文字图形中在人宽阔的胸脯上刺有美观的花纹图案。意指“文身”。“我却认为这个陶寺遗址上的‘文’字,却象一个穿着衣裳正面站立的人。可以说无论穿衣服或者画纹饰的图案,它反映出一个‘文’的本特征,拥有文字的人类脱离动物的自然属性,而出现了人文情怀,是用文而化之的人类文明。在《尚书》序中说: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这个‘文’,就是文字。在许填《说文》序中说: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这些文化古籍中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文’字的含义。”
文,文字,文化,文明,它们都是从最初的“文”字走来而发展了我们人类的文明,使我们能够薪火相傅,生生不息。
中国文字能够描绘事物的形象、声音、含义以及方位。上下是以大地为作标准,水、山川、河流,都是从水的,是对不同的水、形象和声音描述。法字是从水意味公平,从去除不公,再加上一只独角兽,反映着我们先人对法律的本质认识,直到现在仍然适用。爱字是上面一只脚,下面是房子,然后是一颗心,最下面又是一只脚,它表达的是爱要用心,还要有行动,而且是两个人的互动,不是一方的一厢情愿,且最终要结成家庭。后来在许慎《说文解字》中总结出“六书”法则一一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完全根据老祖宗的发明创造。中国文字最与时俱进,直到今天仍然可以创造出新词汇:电脑,激光,航空母舰,航天飞行,但是字典里的基本字数无需增加。其他历史上存在的上千年文字,我们无从认识,即使是三百年的文献英国人已经读不了,也不能了解认识其中的含义。而我们能够认识三千年前的文字,解读曾经发生的故事。
对中国文字的深刻认识,源于唐革非从小对写字的喜爱。
生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世家,唐革非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写字是一个人的门面”,他常常在午休的时候听从父亲的指令,在父亲的办公室练字,工具十分简单,一支笔,一个小砚台,一摞子报纸。日复一日照着柳公权的字帖写。父辈这种言传身教倒不是刻意以培养他长大成为书法家,只是践行中国人口耳相传的极简极实用的真理:“写字是一个人的门面”。
“记忆中,我小时候看沈河区少年宫对外展出刘墨书法,看了很久,真的被吸引住了,人家的字怎么写的,太好了!我就暗下决心一定写一手好字。”当然那时候练字没有目的性,几乎在宣泄自己的情绪,在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等待发榜和大学毕业等待分配工作那极度种焦虑极度惶恐状态下,唐革非一头扎在家里,专心致志临帖,打发那段无聊的时光。
老话讲,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早就预留的,1989年,唐革非有幸结识大名鼎鼎的陈旧先生,他是沈阳书法界的元老级人物。自幼喜好诗词,酷爱金石书画,二十岁拜齐白石入室弟子周铁衡先生为师,并有幸受到齐白石大师的亲自点拨。陈旧先生学问好,诗书画印皆通,为人友善。那时候他已经年近八旬,很欣赏唐革非,两人结为忘年交。
陈旧先生言传身教,给唐革非学习书法之路铺满阳光。
“三十年前,陈老与我结下了情缘,今天回忆起来我仍感受到温暖。陈老为人亲和,无尊卑长幼皆能平等待之。虽名扬沈阳,年逾耄耋,却天真浪漫,有求必应。想当年我友陈剑虹先生引见陈老,让我彻夜难眠,兴奋不已。不久我就因结婚请陈老题字、绘画,他慨然应允,让我受宠若惊。从此以后时常光顾陈老寓所,听陈老生吟唱京剧,让我感受陈老先生多面人生。”
唐革非对陈旧先生一直充满敬意。
行,成于思
杜甫诗云“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唐革非体会到了其中含义。陈旧先生搭建的平台太重要了,他得以接触辽沈书法名流,能与沈延毅、杨仁恺、林声诸位先生接触,承蒙耳提面命,受益多多。
他开始有目的地选择碑帖,研究书法理论,参悟中国传统文化。他从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入手,系统学习清代碑学理论。康有为作为晚清碑学之集大成者,在晚清书坛萎靡成风之时,借这部书宣传自己“抑帖扬碑、卑唐尊魏”的书学主张,继阮元、包世臣之论而最终壮大碑学声势,使碑学发展在晚清时期达至其高峰。受其影响,唐革非先后临写《张猛龙碑》《龙藏寺碑》《欧阳询九成宫碑》《王羲之兰亭集序》等诸碑帖。
“但我并没有太耽心于书法学习上,持续临帖一般不超过六个月,学的当然不精。我有个体会,只要我处于苦恼或者极度兴奋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想起写字,以此排解心中的苦闷、平息自己的情绪。我曾经放言我的书法‘成’了,其实只是自恋、自我欣赏,偶尔也裱几幅送人。”
促使唐革非真正真正学习书法,是他结交了亦师亦友的庄廷伟先生之后。
庄廷伟19岁开始参加书展,20岁成为辽宁书法家协会会员,26岁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与沈延毅、杨仁恺、晏少翔等大家相交甚厚,备受提携,书法成就很高。他比唐革非小一岁,二人2010年相识,他就毫不客气地说:“人家想写字都写不好,你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好好下功夫把字写好呢?”这番话好似醍醐灌顶一般,唐革非幡然醒悟,真得认真看待自己的“写字”事业了。
从那以后,他坚持天天练习写字,阅读大量碑帖和一些书法理论方面的书籍,结合自己的书法实践,边练习边写体会文章,渐次积累许多。2011年出版《三实书屋随笔选粹》,由庄廷伟先生题写书名,2012年出版《临池偶得》,林声先生欣然题写书名。
2016年6月,唐革非在沈阳师范大学举办个人书法展,到场参观者多达五百人。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沈阳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杨宝林教授主持展览开幕式,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胡崇炜到场讲话,并题写“唐革非书法作品展”,为展览增色。
“我一度沉迷这种线条艺术,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是否读懂书写内容,他们的都能对中国书法进行欣赏,都能感受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我曾经让一位为高中生看我写的字,她看一眼不禁脱口而出太漂亮了,实际上她根本没看我写的内容,而是把书法当成一种美妙的图形,真正是书法的艺术魅力打动了她。”
唐革非结合传统文化探究书法的艺术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每一个字都与相应的事物相牵连,是某种具体物象概括性、抽象性的反应。书法的核心是文字,其形成、渊源自象形字,许多字都有一个具象的事物,尤其是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人们可以从一些字的图形上判断出是什么具体物象。书画同源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文字是象形字,所以它是像画一样,是对大自然的具体描述,具有艺术性。儒释道几乎占据传统文化的全部,我们的文化把文字、诗歌、音乐、艺术、建筑、器物等全部联系在一起,直至今天仍然是我们精神家园的主流。
反映在书法上,书法的线条可以囊括宇宙万物,不管是雄浑的、方正的、纤秀的、含蓄的、纯净的,均能形成笔迹即心迹的效果,确实能映射事物的本质。可以说中国书法的抽象是抽象的极致,把万事万物抽象化为不同的点和线,而西方绘画是光、影和面的直接反应。实际上真实的世界不仅仅存在于光和影之中,还存在于意识,甚至是暗物质当中,中国书法能够达到反映意识世界,那种似有还无,似像非像的状态是西方绘画无法表现的。即便是西方抽象画,也不过是把具体的图像加以破坏与整合,进而折射人认识事物的意识空间,与中国书法的抽象形式相去甚远。
临帖、阅读、思索,促进唐革非对中国书法更深的理性认知:中国书法直接来源于中国的哲学与文化,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最为直接的诠释。
他说,中国人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讲中庸,主张和而不同;强调中和之美,中国书法的空灵,以及它的自然天成,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书法艺术与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审美情趣相契合,具有独特魅力,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难怪从古到今,那些彪炳书法史册的大书法家毕其一生苦苦追求书法真谛!
见,不从众
临池、著述同时,唐革非应邀登上辽海讲坛讲授《书法渊源与欣赏》。辽海讲坛于2006年创办,是在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指导下,由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公益性、普及性、社会化教育平台。唐革非讲书法挺受欢迎,进而根据自己收藏、研究古代货币的心得,申报讲授《中国古代货币·文字·书法》项目,向社会公众介绍中国古代货币与书法之间的渊源,普及货币和书法知识。最终这个申报项目没有通过,却成就了一本《中国古代货币·文字·书法》专著,从而填补了古代货币文字书法研究空白。
“收藏古玩,在当代社会收到追捧,简直到了发烧的地步。我也趁此机会‘投机’一把,二十几年下来,感觉收获不小。我每天浸润其中,时刻感受到它们的古雅之美。收藏古玩就好像拥有一个百宝箱,尽管里边装的并非什么珠光宝气的物件,但我始终感觉里边有巨大的宝藏,巨大的财富。那种充实、那种满足、那种踏实是无可比拟的。”
唐革非的藏品中古钱币最多,与众多收藏着不同的是他不琢磨哪枚古钱币能升值多少,而是琢磨古钱币上的文字。就像琢磨陶寺文化晚期陶壶上那个“文”字一样。
“从目前已掌握的资料来分析,中国古代货币的萌芽与产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期。铜的发现与应用为中国古代货币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中国古代货币从产生那一天起,就始终以铜为主要原料。铜的优良特性是极耐腐蚀,因此以铜为原料的中国古代货币,即使那些最为原始的货币能得以保留下来。中国古代货币的设计与铸造,始终将文字放在中心位置,货币文字不仅记录了货币自身的各种含义,而且把汉语言文字产生、发展、进步的过程都直接地反映出来,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字书法面貌完全地展示出来。我们可以从中确认汉语言文字书法艺术的形成与进步的实际演变历程。”
他说,这种演变过程通过保留至今的逐个时期、年代的古代货币可以印证。中国古代货币同中国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历程大体相当,它以文字设计为中心,既是汉字演变发展的随行者,又是引领者,它承载着汉语言文字的产生、演变、发展的重要信息。虽然使用文字数量不多,但文字记录的内容十分广泛,有记地、记事、记国、记时、记干支,等等,其文字通俗、规范,连续不断地把我国各个时期的文字和文化面貌真实地记录下来,也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许多重要信息。
在持续深入的研究中,唐革非结识了辽宁省朝阳市的刘秀伶老师,刘秀伶老师多年来沉浸于中国古代货币的搜集、研究,历经四十年,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古代珍贵货币,出版《中国古代货币文字与书法艺术鉴赏》《辽金货币书法艺术研究》《中国古代货币与中国龙文化》等学术著作。两个人志趣相投,一拍即合,共同编著《中国古代货币·文字·书法》,由辽宁美术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这部著作从文字书法研究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货币发展源流有条不紊地进行梳理,文图并茂,娓娓道来。
中国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货币文字是连续不断的,它可以与其他文物相印证,货币文字不仅有篆书、隶书、行书、楷书,更有契丹文、八思巴文、西夏文、满文。中国书法之篆刻难、书匾难、制钱文难“三难”中的制钱文难,是说在货币上铸字为书法最难。北宋“元祐通宝”货币,是正部级一品大员、曾经主导北宋政坛的大文豪司马光的墨迹。《资治通鉴》是他历十几年呕心力作,是历史、文学作品上的一座丰碑。而“崇宁通宝”货币竟是北宋皇帝宋徽宗的手迹,是典型的瘦金书。“泰和重宝”货币是金代书法大家党怀英的经典书迹,浑厚古拙,正大气象,他曾经担任过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国立大学校长。
历史上主流观点认为辽代货币粗糙,劣质,且铸币数量少,仅有几个年号的货币,其实辽代货币从耶律阿保机在916年建年号神册以来,就开始铸造年号货币,如神册通宝、神册万年,天赞、天显、合同、大同、天禄、应历、保宁等均有年号货币的铸造,只是我们缺乏认识而已。“大同通宝”货币硕大无比,材质为银,字体古朴沉稳,笔锋奇崛,且雄强有力,尽管它不是流通货币,可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辽国铸币风格和实力。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四年(公元986年)的大型货币的铸有凤凰的图案,属于浅浮雕,生动精湛,灵动,其形象越然而出,是一枚不可多得艺术珍品。
“民间流传现在常使用的宋体字是秦桧发明的,但没有确凿的实例支持。我研究发现北宋仁宗赵祯至和年间铸行‘至和元宝’和‘至和重宝’货币文字书法就是宋体字。这种秦桧发明宋体字的民间说法不成立。因为秦桧生于公元1090年,而‘至和重宝’‘至和元宝’铸行于1054年,那是还没有秦桧呢。可见宋体字的产生与秦桧没有关系。我们认为宋体字的产生可能与宋朝的活体印刷术有关。宋体字整齐划一,规范易识,便于排版,是一种不要求有个性的字体。”这是唐革非的发现。
尚,归于心
唐革非先生是学者型书法家,《三实书屋随笔选粹》和《临池偶得》两本书已经把他和普通书法家区别开来,而《中国古代货币·文字·书法》这部学术专著确立了他在古代货币文字书法研究领域的地位。
“2011年4月1日,是北京故宫藏历代书法绘画展的第一天,我有幸赶上了。我最流连忘返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褚遂良临写的,后面还有米芾的跋,真是难得一见哪!写的太好了,线条有力、沉实,墨迹感觉空灵,摄人心魄。在所有展品中,只有这幅字有这种强烈的感受,真是名不虚传!”说起那次观展,他依然激动不已。
他研习古代碑帖,探究书法理论,对书法的笔法、取势、传神、气象与空灵多有感悟,行诸文字,鞭策自己,启发他人,实属难能可贵。
“如果从晋朝的王羲之算起,真正意义的中国书法文明史,有近1500的历史。其中各朝代的书法风格是迥然不同的,明代董其昌认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清代梁献认为:元、明‘尚态’。我认为:清朝‘尚古’,民国‘尚性’。清代书法多姿多态,而且复古,提倡碑刻,力推北魏碑刻。民国时期受欧风美雨影响,印刷水平提高,书法面貌总体呈现个性张扬,且倾向性地取法晋、唐、宋,是书法艺术又一高峰。像吴昌硕、弘一法师、于右任,甚至林散之都属于民国时期书法大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书法家,如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甚至辽宁的沈延毅、杨仁恺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书法家。”
唐革非先生纵论书法,时有卓见。谈及书法先贤和未来,他激情四射:我们的文化,伟大而厚重,群经之首《周易》贯穿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核心思想,贯穿中国文化风雨里程,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君子大丈夫情怀与周易学说一脉相连,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高度体现。儒家倡导仁者爱人,道家强调天人合一,佛家宣传三世因果,这些都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灵魂深处。中国的风水,建筑、书法全都在不同的角度诠释着中国人天地观,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谐社会,循环经济是相一致的。
中国文字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艺术性,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的内容。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小篆,隶书、楷书、草书、魏书等丰富多彩,可谓大观也。有“书圣”王義之,“草圣”张芝,还有钟繇、王献之、智永和尚、欧阳珣、颜真卿、柳公柳、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董其昌等真是不胜枚举,灿若群星,慰为大观也。
他们留下千古绝唱的碑帖,高山仰止!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叙》洋洋洒洒,气象万千,千百年人们向往已久。唐太宗李世民评价王羲之的字“尽善尽美”,“心慕手追唯此人而已,其余区区小辈,何足道也!”所以,中国书法滋润着我们炎黄子孙,把我们的文明传承下去永世不竭。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成就大一统的国家,完全得益于中国的文字!
我们这一代人如何继承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光荣传统,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尤其在中华文明失落的今天,如何能够让我们的文化薪火相传,确实是严峻的考验。(图文:王同文、杨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