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贴士】
2015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的开幕式将于11月15日15:00在集美新城嘉庚艺术中心广场开幕。开放观展时间为11月16日至12月16日每日9:00-17:00,以园博苑西门为主要入口。需在厦门园博苑入口兑换门票后,进入展馆。园博苑到嘉庚艺术中心可乘坐电瓶车至敏悟桥,再步行至嘉庚艺术中心展馆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也就是说,此次展览推荐大家从园博苑西门入口进场,如果有观众想直接进入嘉庚艺术中心,或三影堂艺术中心观展,只要有票也是可以的。
本版文/本报记者 应洁 见习记者 林路然
他们,是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批评家、摄影杂志主编、国际摄影节总监、策展人。11月17日,有着丰富艺术创作及项目运营经验的他们,将在厦为本地艺术家、摄影师提供面对面“指点迷津”的机会。
“专家见面会”是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的核心项目之一,此次也被保留在了2015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中。
与一般的专家、艺术家互动及公开讲座有很大不同的是,此次“专家见面会”面向的是职业艺术家、摄影师或是有意认真从事摄影艺术创作的人群,专家们将提供“一对一”的作品点评,以及策展、评论、出版、销售等方面的建议或资源,甚至直接帮忙联系国内外的各种展览、画廊代理,对尚处于成长期的年轻艺术家来说,这将是非常宝贵而难得的机会。
在国外,摄影节“专家见面会”的报名者包括很多一线活跃的摄影创作者。此次,2015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不远万里从世界各地请来十多位专家,他们中包括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主席萨姆,被誉为“中国布列松”的台湾摄影大师阮义忠先生,798艺术区发起人、当代艺术家黄锐,艺术家、三影堂创始人荣荣、映里夫妇,以及来自荷兰、瑞士、德国的艺术、媒体专家。可以说,专家见面会将是您摄影生涯中一块重要的“跳板”。
见面会现场会有翻译志愿者,直到见面会举办前都接受报名。
到嘉庚艺术中心感受光影魅力
一楼和四楼展出海内外名家摄影精品,风格独特

台湾摄影大师阮义忠系列作品《人与土地》。(2015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主办方提供)
阮义忠系列作品《正方形的乡愁》。
阮义忠系列作品《人与土地》。
本次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有三大展览地点——园博苑、嘉庚艺术中心、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前两天,我们分别介绍了三影堂和园博苑展厅的主要展项,今天为您导览位于嘉庚艺术中心的展览亮点,该展览空间主要分布在该中心一楼和四楼。
【1楼】
《两种乡愁》
精选阮义忠最著名的四个系列作品: 《人与土地》、 《台北谣言》、 《失落的优雅》及《正方形的乡愁》。这些作品以温柔的眼光记录了上世纪70-90年代真实的台湾,其中很多作品被国内外诸多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
《远影》
策展人索拉用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远影”命名项目,以表现渐行渐远的远游意境,以及对新旅程的希望。
《卡塞尔:记忆与重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中国艺术家在卡塞尔艺术学院深造,这座城市的艺术气息熏陶着艺术家们,也影响着日后中国当代艺术。策展人唐晶邀请与卡塞尔有交集的艺术家们,以影像的方式和最为个人化的角度去重新展现和阐释这座城市。
《白夜照相馆》
白夜照相馆是一个2013年创立的艺术组合,成员为杨威和王旭。组合通过还原过去照相馆中的布景道具以及拍摄方式,为今天的人们拍摄老照片风格的照片,希望以此怀念那些已经逝去的、带有温情的老式照相馆。
《被占有和遗忘的时光》
参与这组作品的邵一、冯立、杜文婷、施政、管怀宾、汤南南等6位艺术家通过手机App、audio-visual和照片等不同媒介来分享他们所捕捉和制造的虚实之象,再现那些曾出现在我们身边却被忽略的细节。
【4楼】
《未定关系》
集中展示艺术家刘杰的15幅大画幅摄影作品,除了作品带有巧思,展览布置也颇费心思。在偌大的空间里,平面的摄影作品得益于摆放角度的偏差,展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
在策展人李振华的建议下,刘杰将建筑物的图片摆放在墙上,让观众远观,而将花房植物和芭蕾舞演员的图片斜置于中间,让观众穿梭其中,这种精心设计的距离感,为展览增添活力和趣味。
【人物专访】
期待作品在厦“首秀”
——专访旅德艺术家刘杰
刘杰,1977 年生于西安。西安美院雕塑系毕业后,进入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造型艺术专业。硕士阶段学习当代艺术摄影,毕业后获得自由艺术专业大师称号。目前作为职业艺术家生活、工作于慕尼黑和北京。
在2015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几十个展览项目中,刘杰的作品《未定关系》“独占”了整个嘉庚艺术中心的四层,集中展示15幅大画幅摄影作品。这是刘杰多年艺术探索的国内“首秀”,尽管作品曾在国外展出过,但如此全面、大型的展示,也是头一次,他十分期待国内观众的回应。
刘杰作品
眼前的刘杰理着平头,穿着墨绿色衬衫,背着斜挎包,像个大学生。事实上,38岁的他已经在欧洲的艺术世界中浸染了12年,此次参展作品正代表了他在德国学习生活的成果。从2006年开始筹备,到2012年完成,6年间刘杰到处搜集素材,取景拍摄,足迹遍及欧洲。为了这次展览,15幅作品中的10幅从德国专程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行程耗时3个月。
在作品中,观众将看到建筑物、花房植物和芭蕾舞演员,似乎这些作品来自不同的艺术家,也会疑惑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刘杰解释道,从内容上来说,建筑物代表人类的产品。花房植物体现自然,一个被装在建筑物内的自然,表现人类社会在不断扩张,自然只能一直消退。而芭蕾舞者则代表人类自身,她们经过长时间的形体训练,重塑形体,隐喻了当人类在创造产品,影响自然,重构外部空间时,自身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而从画面上看,建筑物、花房植物和芭蕾舞者都有着不谋而合的结构感和塑造感。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刘杰说,作品之所以名为“未定关系”,就是因为他不对这个关系作出是非定论,人类文明带来的就是未知,如果观众能就此有所思考,作品的目的就达到了。
刘杰在国外参加过不少展览,但这是他第一次参加阿尔勒国际摄影展,也是去德国深造后第一次回国参展。刘杰认为,此次影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促进艺术家交流互动,也为市民提供一个接触艺术的机会。“市民可能看不懂一些摄影作品,这是正常现象,有时行内人也很难一下读懂作品内涵。”刘杰说,“但市民要前来感受这种艺术氛围,最好带着孩子一起来,慢慢体会感悟。”毕业于卡塞尔艺术学院的他对摄影季的另一个作品项目十分关注——《卡塞尔:记忆与重构》。“我将和老同学在厦门相遇,实在很高兴。”刘杰说,参与这个项目的艺术家都是卡塞尔艺术学院的校友,有好几位是他的老同学、老朋友。尽管展览的规模不大,但作品将呈现卡塞尔生活的点滴往事。
作为自由艺术家,刘杰保持着时刻不停的创作状态。他透露,正在创作的作品是关于中国的消费现状,新作品的创作想法源于这几次回国的经历,刘杰说,他曾经有7年没回过国,而当他回来走出机场时,整个人都被震撼了。“地平线瞬间被拔高,到处都是高楼,一眼望不到头。”他想将这份震撼融入新作品中,且作品的创作手法将不局限于摄影。
【专家见面会】
●地址: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集美区杏林湾路476号301)
专家名单
●马瑞安·伯姬(Marianne Burki):担任过朗根塔尔美术馆馆长,瑞士艺术委员会、瑞士文化基金会等机构担任视觉艺术负责人。2012年以来,在威尼斯艺术建筑双年展中负责瑞士馆。
●阿伯特·维斯(Albert Weis):1969年出生于德国帕绍,装置、雕塑和摄影作品被广泛展出,作品主要研究社会性、历史性、乌托邦、私密和公众空间的各个方面。
●萨姆·斯道兹(Sam Stourdze):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主席。专注研究影像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环境,曾花费数年时间钻研影像的流通,尤其是摄影、艺术和电影之间的关系。
●克里斯多夫·洛维尼(Christophe Loviny ):来自法国阿尔勒的摄影师、作家,作品常出现在国际杂志、展览、艺术书籍以及摄影传记中。
●耶罗恩·德·弗瑞斯(Jeroen De Vries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成为独立展览建筑师和平面设计师,曾为荷兰各大主要博物馆完成项目策划。
●弗兰克·奥特曼(Frank Ortmanns):生于1977年,居住在阿姆斯特丹,作为一个自由编辑,制片人和策展人,创办了许多国内和国际展览以及多媒体/跨平台项目。
●黄锐:1952年生于北京,制作平面绘画、立体、装置、行为艺术作品,星星美展发起人、798艺术区发起人之一,是中国最富有争议性及最受到尊敬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刘真辰:1976年出生, 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 Villa Arson 尼斯国立当代艺术学院,今年入驻在巴黎104艺术中心。作品曾在巴黎大皇宫、小皇宫、马德里索菲亚艺术博物馆、纽约自然博物馆、阿尔勒摄影节等展出。
●阮义忠:1950年出生于台湾省宜兰县,1972年于英文《汉声ECHO》杂志社工作,开始拍照。四十年来先后出版《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四季》及《告别二十世纪》等十本摄影集,并在世界多国举行个展,作品为法国巴黎现代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收藏。
●蔡萌:1978 年生于沈阳,美术学博士。现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CAFAM)学术部、副研究员,并兼任馆刊《大学与美术馆》副主编。
●岑允逸:出生及现居于香港,曾任摄影记者超过十年,现为自由摄影师。曾获多项纪实摄影奖。
●荣荣、映里 :这一对艺术家夫妇是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办人,作为摄影领域重要的艺术家和赞助人,荣荣、映里长期致力于发现和创造新的生态环境,用来发展摄影艺术和当代艺术,将中国当代摄影和艺术推向国际。
【注意事项】
报名邮箱:[email protected]
报名请提供以下信息:姓名、邮箱地址、国内电话号码、微信号、出生日期、所说语言。
如果您有网站或者作品集,请附在邮件中。
见面会限每场20分钟。
请提前准备见面会所需材料,可通过电子设备展示作品,但最好准备一份印刷好的作品集,以便专家对您的专业技能给出评价。
请向专家简要介绍您和您的作品,然后阐释您的目标。带上纸和笔,准备好要向专家请教的问题。控制演讲时间,留出5-10 分钟给专家点评和反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