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邀全球攝影“大咖”為您點評作品

【觀展貼士】

2015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的開幕式将于11月15日15:00在集美新城嘉庚藝術中心廣場開幕。開放觀展時間為11月16日至12月16日每日9:00-17:00,以園博苑西門為主要入口。需在廈門園博苑入口兌換門票後,進入展館。園博苑到嘉庚藝術中心可乘坐電瓶車至敏悟橋,再步行至嘉庚藝術中心展館和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也就是說,此次展覽推薦大家從園博苑西門入口進場,如果有觀衆想直接進入嘉庚藝術中心,或三影堂藝術中心觀展,隻要有票也是可以的。

本版文/本報記者 應潔 見習記者 林路然

他們,是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家、批評家、攝影雜志主編、國際攝影節總監、策展人。11月17日,有着豐富藝術創作及項目營運經驗的他們,将在廈為本地藝術家、攝影師提供面對面“指點迷津”的機會。

“專家見面會”是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的核心項目之一,此次也被保留在了2015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中。

與一般的專家、藝術家互動及公開講座有很大不同的是,此次“專家見面會”面向的是職業藝術家、攝影師或是有意認真從事攝影藝術創作的人群,專家們将提供“一對一”的作品點評,以及策展、評論、出版、銷售等方面的建議或資源,甚至直接幫忙聯系國内外的各種展覽、畫廊代理,對尚處于成長期的年輕藝術家來說,這将是非常寶貴而難得的機會。

在國外,攝影節“專家見面會”的報名者包括很多一線活躍的攝影創作者。此次,2015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不遠萬裡從世界各地請來十多位專家,他們中包括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主席薩姆,被譽為“中國布列松”的台灣攝影大師阮義忠先生,798藝術區發起人、當代藝術家黃銳,藝術家、三影堂創始人榮榮、映裡夫婦,以及來自荷蘭、瑞士、德國的藝術、媒體專家。可以說,專家見面會将是您攝影生涯中一塊重要的“跳闆”。

見面會現場會有翻譯志願者,直到見面會舉辦前都接受報名。

到嘉庚藝術中心感受光影魅力

一樓和四樓展出海内外名家攝影精品,風格獨特

邀全球攝影“大咖”為您點評作品

台灣攝影大師阮義忠系列作品《人與土地》。(2015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主辦方提供)

邀全球攝影“大咖”為您點評作品

阮義忠系列作品《正方形的鄉愁》。

邀全球攝影“大咖”為您點評作品

阮義忠系列作品《人與土地》。

邀全球攝影“大咖”為您點評作品

本次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有三大展覽地點——園博苑、嘉庚藝術中心、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前兩天,我們分别介紹了三影堂和園博苑展廳的主要展項,今天為您導覽位于嘉庚藝術中心的展覽亮點,該展覽空間主要分布在該中心一樓和四樓。

【1樓】

《兩種鄉愁》

精選阮義忠最著名的四個系列作品: 《人與土地》、 《台北謠言》、 《失落的優雅》及《正方形的鄉愁》。這些作品以溫柔的眼光記錄了上世紀70-90年代真實的台灣,其中很多作品被國内外諸多美術館展出并被收藏。

《遠影》

策展人索拉用李白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中的“遠影”命名項目,以表現漸行漸遠的遠遊意境,以及對新旅程的希望。

《卡塞爾:記憶與重構》

上世紀80年代以來,衆多中國藝術家在卡塞爾藝術學院深造,這座城市的藝術氣息熏陶着藝術家們,也影響着日後中國當代藝術。策展人唐晶邀請與卡塞爾有交集的藝術家們,以影像的方式和最為個人化的角度去重新展現和闡釋這座城市。

《白夜照相館》

白夜照相館是一個2013年創立的藝術組合,成員為楊威和王旭。組合通過還原過去照相館中的布景道具以及拍攝方式,為今天的人們拍攝老照片風格的照片,希望以此懷念那些已經逝去的、帶有溫情的老式照相館。

《被占有和遺忘的時光》

參與這組作品的邵一、馮立、杜文婷、施政、管懷賓、湯南南等6位藝術家通過手機App、audio-visual和照片等不同媒介來分享他們所捕捉和制造的虛實之象,再現那些曾出現在我們身邊卻被忽略的細節。

【4樓】

《未定關系》

集中展示藝術家劉傑的15幅大畫幅攝影作品,除了作品帶有巧思,展覽布置也頗費心思。在偌大的空間裡,平面的攝影作品得益于擺放角度的偏差,展現出一種錯落有緻的美。

在策展人李振華的建議下,劉傑将建築物的圖檔擺放在牆上,讓觀衆遠觀,而将花房植物和芭蕾舞演員的圖檔斜置于中間,讓觀衆穿梭其中,這種精心設計的距離感,為展覽增添活力和趣味。

【人物專訪】

期待作品在廈“首秀”

——專訪旅德藝術家劉傑

邀全球攝影“大咖”為您點評作品

劉傑,1977 年生于西安。西安美院雕塑系畢業後,進入德國卡塞爾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專業。碩士階段學習當代藝術攝影,畢業後獲得自由藝術專業大師稱号。目前作為職業藝術家生活、工作于慕尼黑和北京。

在2015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幾十個展覽項目中,劉傑的作品《未定關系》“獨占”了整個嘉庚藝術中心的四層,集中展示15幅大畫幅攝影作品。這是劉傑多年藝術探索的國内“首秀”,盡管作品曾在國外展出過,但如此全面、大型的展示,也是頭一次,他十分期待國内觀衆的回應。

邀全球攝影“大咖”為您點評作品
邀全球攝影“大咖”為您點評作品

劉傑作品

眼前的劉傑理着平頭,穿着墨綠色襯衫,背着斜挎包,像個大學生。事實上,38歲的他已經在歐洲的藝術世界中浸染了12年,此次參展作品正代表了他在德國學習生活的成果。從2006年開始籌備,到2012年完成,6年間劉傑到處搜集素材,取景拍攝,足迹遍及歐洲。為了這次展覽,15幅作品中的10幅從德國專程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行程耗時3個月。

在作品中,觀衆将看到建築物、花房植物和芭蕾舞演員,似乎這些作品來自不同的藝術家,也會疑惑這三者之間的聯系。劉傑解釋道,從内容上來說,建築物代表人類的産品。花房植物展現自然,一個被裝在建築物内的自然,表現人類社會在不斷擴張,自然隻能一直消退。而芭蕾舞者則代表人類自身,她們經過長時間的形體訓練,重塑形體,隐喻了當人類在創造産品,影響自然,重構外部空間時,自身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着。而從畫面上看,建築物、花房植物和芭蕾舞者都有着不謀而合的結構感和塑造感。

“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十分微妙。”劉傑說,作品之是以名為“未定關系”,就是因為他不對這個關系作出是非定論,人類文明帶來的就是未知,如果觀衆能就此有所思考,作品的目的就達到了。

劉傑在國外參加過不少展覽,但這是他第一次參加阿爾勒國際攝影展,也是去德國深造後第一次回國參展。劉傑認為,此次影展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台,促進藝術家交流互動,也為市民提供一個接觸藝術的機會。“市民可能看不懂一些攝影作品,這是正常現象,有時行内人也很難一下讀懂作品内涵。”劉傑說,“但市民要前來感受這種藝術氛圍,最好帶着孩子一起來,慢慢體會感悟。”畢業于卡塞爾藝術學院的他對攝影季的另一個作品項目十分關注——《卡塞爾:記憶與重構》。“我将和老同學在廈門相遇,實在很高興。”劉傑說,參與這個項目的藝術家都是卡塞爾藝術學院的校友,有好幾位是他的老同學、老朋友。盡管展覽的規模不大,但作品将呈現卡塞爾生活的點滴往事。

作為自由藝術家,劉傑保持着時刻不停的創作狀态。他透露,正在創作的作品是關于中國的消費現狀,新作品的創作想法源于這幾次回國的經曆,劉傑說,他曾經有7年沒回過國,而當他回來走出機場時,整個人都被震撼了。“地平線瞬間被拔高,到處都是高樓,一眼望不到頭。”他想将這份震撼融入新作品中,且作品的創作手法将不局限于攝影。

【專家見面會】

●位址: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集美區杏林灣路476号301)

專家名單

●馬瑞安·伯姬(Marianne Burki):擔任過朗根塔爾美術館館長,瑞士藝術委員會、瑞士文化基金會等機構擔任視覺藝術負責人。2012年以來,在威尼斯藝術建築雙年展中負責瑞士館。

●阿伯特·維斯(Albert Weis):1969年出生于德國帕紹,裝置、雕塑和攝影作品被廣泛展出,作品主要研究社會性、曆史性、烏托邦、私密和公衆空間的各個方面。

●薩姆·斯道茲(Sam Stourdze):阿爾勒國際攝影節主席。專注研究影像産生、傳播和接收的環境,曾花費數年時間鑽研影像的流通,尤其是攝影、藝術和電影之間的關系。

●克裡斯多夫·洛維尼(Christophe Loviny ):來自法國阿爾勒的攝影師、作家,作品常出現在國際雜志、展覽、藝術書籍以及攝影傳記中。

●耶羅恩·德·弗瑞斯(Jeroen De Vries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開始成為獨立展覽建築師和平面設計師,曾為荷蘭各大主要博物館完成項目策劃。

●弗蘭克·奧特曼(Frank Ortmanns):生于1977年,居住在阿姆斯特丹,作為一個自由編輯,制片人和策展人,創辦了許多國内和國際展覽以及多媒體/跨平台項目。

●黃銳:1952年生于北京,制作平面繪畫、立體、裝置、行為藝術作品,星星美展發起人、798藝術區發起人之一,是中國最富有争議性及最受到尊敬的當代藝術家之一。

●劉真辰:1976年出生, 畢業于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和 Villa Arson 尼斯國立當代藝術學院,今年入駐在巴黎104藝術中心。作品曾在巴黎大皇宮、小皇宮、馬德裡索菲亞藝術博物館、紐約自然博物館、阿爾勒攝影節等展出。

●阮義忠:1950年出生于台灣省宜蘭縣,1972年于英文《漢聲ECHO》雜志社工作,開始拍照。四十年來先後出版《人與土地》、《台北謠言》、《四季》及《告别二十世紀》等十本攝影集,并在世界多國舉行個展,作品為法國巴黎現代美術館等藝術機構收藏。

●蔡萌:1978 年生于沈陽,美術學博士。現工作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CAFAM)學術部、副研究員,并兼任館刊《大學與美術館》副主編。

●岑允逸:出生及現居于香港,曾任攝影記者超過十年,現為自由攝影師。曾獲多項紀實攝影獎。

●榮榮、映裡 :這一對藝術家夫婦是北京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創辦人,作為攝影領域重要的藝術家和贊助人,榮榮、映裡長期緻力于發現和創造新的生态環境,用來發展攝影藝術和當代藝術,将中國當代攝影和藝術推向國際。

【注意事項】

報名郵箱:[email protected]

報名請提供以下資訊:姓名、郵箱位址、國内電話号碼、微信号、出生日期、所說語言。

如果您有網站或者作品集,請附在郵件中。

見面會限每場20分鐘。

請提前準備見面會所需材料,可通過電子裝置展示作品,但最好準備一份印刷好的作品集,以便專家對您的專業技能給出評價。

請向專家簡要介紹您和您的作品,然後闡釋您的目标。帶上紙和筆,準備好要向專家請教的問題。控制演講時間,留出5-10 分鐘給專家點評和回報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