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姆·贾木许
Jim Jarmusch
(1952.1.22 ~)
美国演员、导演、剧作家
摄像师、制片人
人 生 没 有 情 节
为 什 么 电 影 或 小 说 就 必 须 有
吉姆·贾木许以其不羁和怪异独树一帜
被赞誉为 “ 美国独立电影的宗师 ”
染着雪白的蒲公英式头发的贾木许
永远都是一副“浑不吝”的样子
漠然而自闭的神情似乎标明着他
时常处于卓然自足的精神飞行状态
他如大鹏展翅一般飞翔在万米高空
凡间的事物他都不屑来应对
吉姆•贾木许最初以文学出身接触影像
受到垮掉派作家影响较深
从学生时代起,贾木许一直有些反叛情绪
而到了中后期作品也开始融入大量商业化的元素
原来那种刻意不取悦观众的姿态已经不太明显了
对诗意与象征的追求
保持对细节的执着关注是其风格所在
在创作上,他没有长远计划
之后也难以判断如何发展
贾木许作品多为公路片的特点之外
更隐含了贾木许的影片仍未定型
以风格来说
他仍然不是一个成熟到失去了可能性的作者
贾木许的独到之处
在于他能将低成本制作拍出特殊的韵味
冷漠疏离的意象,漂泊流浪的情结
贾
木
许
·
语
录
让彼此能关注些新事物很重要
许多领域都能让我学到东西
虽然都是浅尝辄止,但也并不是坏事
生命没你想的那么长
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只去学一样东西上
我就是个婊子,不走心,不刻意去收获什么
每一部电影都是我人生中的几年光阴
而现在那些光阴在电影完成之后已经远去
永远成了历史,所以一旦处于这种境地
我只能选择离开
反正已经过去了,我也不能再改变什么
也不会再学到什么,更无法享受它
所以还有什么可回看的呢?
电影本身存在美感,这美感在于它有自己的节奏
会让观者在看的时候跟着这个节奏走
但我作为电影的生产者
就完全做不到跟着自己的电影走
所以如果这会儿我还去看自己的电影
就相当于从别人手里夺走这种美感
像希区柯克,不容外部压力干扰故事进行
每个镜头都预作计划,
但他自己就说拍片无聊死了
因为早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我反其道而行之
我控制不了的东西会变成电影的一部分
我只记得拍摄过程中的琐事
比如人们说过什么
或者我们不拍摄的时候做过什么
但是如果说电影本身,我是从来不多想的
这段记忆也被我自己删除了
我很遗憾自己是个懒惰的工作狂
我倾向懒散一点,只有这样
各种想法才会应运而生
久而久之我就会抱怨怎么没多拍点作品
我自己的哲学信条是:
从不往回看,也不要让过去牵绊自己的情绪
我的野心是创造,而且是用自我的方式演绎出来
创造是第一位的,做出我所相信的电影和音乐
也不必担心别人怎么评价
自己多感受,然后多出成果,有进有出呗
反正玩电影、玩音乐这些事上
我确实总爱制造冷门
我承认我抗拒太主流太商业的东西
甭管一部电影、一首歌或其他艺术创作
能让作者表达自己思想
并为他人留下永久的幻想空间
那 才 叫 牛 逼 !
1 9 5 2
1月22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父亲是东欧人,母亲有着伊朗的血统
混杂的血缘和交叉的文化
使得贾木许生就处在复杂性的沉重压力之下
日后他所喜爱的诗歌、音乐和电影
都是努力逃脱这种复杂的工具和手段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在繁复丝网中
寻求逃脱的怪异的精灵
贾木许的父亲是电影杂志的影评人
幼时的贾木许看了不少的影片
但电影在此时还没有引起他的全部兴趣
贾木许的第一个愿望是成为一名诗人
1 9 7 1
贾木许高中毕业
他参加了一个美法合作的学生交换项目
因而来到了巴黎,按照计划
他将在此度过一个暑假
但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巴黎
让贾木许深深为之着迷
他的归期一再推延
以致又整整多呆了一年
在此期间,贾木许疯狂的跷课
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
法国电影数据馆(cinema the que)里
沉醉在与家乡所见截然不同的影像中
对外部世界全然不管不顾
幸运的是,此时的法国
正是新浪潮电影勃兴的时期
特吕弗、夏布洛尔、戈达尔等一干
新浪潮代表人物正处在创作旺盛期
新作层出不穷,而深处巴黎的贾木许
自然也是从这些前辈身上获益匪浅
1 9 7 2
17岁的贾木许回到了美国
他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主修英国文学
毕业后顺利取得了英国文学学位
然而贾木许对电影的热爱仍未稍减
只是他完全没有拍片经验
因此,贾木许辗转申请进入
纽约大学的Tisch电影艺术学校就读
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极具战略眼光的
贾木许很快成为传奇导演
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的助教
雷对自己的这位高徒十分欣赏
他开始全心全意的帮助贾木许撰写电影剧本
并四处奔走为其筹措经费
而当时德国著名导演
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
正在拍摄一部向尼古拉斯·雷致敬的影片
水上回光
Lightning Over Water
Ray and Wenders during the shooting of Lightning Over Water (1980)
尼古拉斯·雷借此机会把这位
才华横溢的学生介绍给了文德斯
两人一见如故
贾木许很快就成了文德斯影片的制作助理
虽然雷因癌症在1979年6月不幸逝世
但他生前对贾木许的栽培已经开花结果
——正是在雷所提供的资金帮助下
贾木许的第一部长片 长假漫漫
在1980年很快制作完成
1 9 8 0
自编自导并独立制作剪辑了
长假漫漫
Permanent Vacation
作为一个反好莱坞式的独立导演
贾木许并不想背负着沉着的叙事包袱
这种“拈轻怕重”的倾向一直在他的电影中有所反应
简单的情节,简陋的室内摆置,素朴的镜头和剪辑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说:
如果去掉屋内多余的东西
剩下的往往能反映屋子主人的人格
雅克·里维特说:
我喜欢拍巴黎的城市街景
但并不是很多电影里常用的那些绚烂豪华的场景
而是那些不为大众所注意的地方
影片为贾木许处女作,以纽约为据点
借人物的行走,由街道到街道的流浪
再到最后乘船离开,用平面、透视、画框
以及丰富的层次感表现了空间的运动
他以后的作品也不乏此类空间转移
这部影片一共花去他15,000美元
该片公映后获得评论界的广泛好评
长假漫漫虽然在电影界广受好评
但纽约大学的教授们并不买帐
以至于贾木许迄今
仍未获得纽约大学的学位
此时 水上回光 的制作业已完成
成功的合作使贾木许和文德斯的友谊更加深厚
以至于贾木许把文德斯拍完影片之后剩余胶片
截留下来完成了一部30分钟的短片 新世界
1 9 8 4
在电影圈闯荡一阵后
贾木许遇到了德国电影制片人 Otto Grokenberger
后者向他传授了全新的艺术操控手段
这才有了后来极富刺激性的影片 天堂陌影
贾木许以 新世界 作为开篇段落
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长片
天堂陌影
Stranger Than Paradise
半新现实主义黑色幽默,此片最大特点在于
每个场面都是由一个镜头组成
中间由短暂的黑色画面切断并连接起来
被快速剪接的MTV式过度视觉刺激得迷狂的人们
在这里重新发现了“凝视”和“缓慢”的魅力
贾木许也是凭借此片一举成名,干净利落
获得了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的年度最佳电影奖
圣·洛加诺电影节的金豹奖和
戛纳电影节的金摄影机奖(即最佳处女作奖)
该片也成了贾木许踏入国际影坛的通行证
影评人注意到了贾木许在作品中
展示的冷峻幽默和简劲快捷
有人甚至把他与布烈松、小津安二郎
以及前卫导演詹姆斯·班宁相提并论
把他在电影语言方面的创新成绩
提高到了大师级的水平
Jim Jarmusch & Tom Waits, Tompkins Square Park, New York,1985
1 9 8 6
《天堂陌影》之后是
喜剧《不法之徒》和长篇闲扯《咖啡与烟》
特立独行的贾木许引来了许多谬托知已的影评人
留着雪蒲公英头发的贾木许仍然是一副“浑不吝”的神态
那些“影坛知已”在这里遭到了不冷不热的搁置
谈到电影贾木许认为
我不是真正的导演,像史皮尔伯格那班人才是
我拍片只是为了跟朋友旅行、共事
执导影片
不法之徒
Down by Law
故事的主角是三个逃离监狱的犯人
在贾木许的电影里
所有的主角都是逃离命运之人
然而这种逃离并非出于抗争
更像是随波逐流的本能
最终都将面对命运空泛的虚无
这部电影依旧使用黑白影像
依旧是简约到近乎干涩的结构和布局
故事突然展开又突然结束
如同没有边界和结局的人生
Music by John Lurie,song by Tom Waits
这是片头里出现的两位制作人员的名字
也正是这部片里的两位主角
另一位是意大利演员Roberto Benigni
两位音乐人,一位喜剧大师
围绕着“越狱”这一题材摩擦出各种令人捧腹的火花
前半部描写监狱狭小空间里的故事
后半部则是沼泽丛林自然取景中的运动
然而不论是室内还是室外
贾木许总能找到那些令人窒息的美丽视角
不法之徒 获得了金棕榈奖提名
不法之徒 上映后
法国一家报纸为贾木许作出的评价是:
贾木许今年33岁
跟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年纪一样
我们只希望他的电影能够像基督一样得到重生
执导短篇系列
咖啡与香烟
Coffee and Cigarettes
由十一个小故事综合起来的短片集
每个短片都围绕着香烟和咖啡展开
但并不以这两样物体为主
全片由一个个看似无聊
实际挺有趣的诸多零碎小故事组合而成
又见可爱而神经兮兮的贝尼尼
天才凯特的一角分饰两角
音乐人的对谈、演艺圈的虚伪和势利等
不乏大碗、奇葩和怪咖
少不了随性自由的做派
Spike Lee and Jim Jarmusch at a screening of Down by Law,1986
with Courtney Love,1986
1 9 8 9
在接下来的 神秘列车 地球之夜 等作品中
贾木许仍然坚持着
用怪异的方式处理人物、事件和关系
在通常的影片中,故事勾连起故事
情节改变着人物,奇遇带来命运
相识创造爱情……
而在贾木许这里,邂逅只不过是擦肩而过
相遇之后仍是陌路歧途
他的角色从不指望从别人身上得到改变
情节和故事旧根结蒂仍落幅于疏离和寂寞
人生太过短暂
生命来不及改变,上帝就开始拉网收线
执导彩色剧情片
神秘列车
Mystery Train
电影由三个片段组成
彼此之间虽有关联却毫无关系
犹如人物之间的漠然交错
虽然交汇在同一背景中
彼此却都只是各自的过客
闲庭散步般的小剧情设置
即使行至最后的转折高潮
也终究流于淡然
神秘列车 得到了当年戛纳的最佳艺术贡献奖
1 9 9 1
地球之夜
Night on Earth
本片由五个发生在同一时间
不同国家地区的小故事组成
每个故事都描述了
的士司机与乘客的一次短暂遭遇
洛杉矶、纽约、巴黎、罗马、赫尔辛基
五个故事皆在计程车内拍摄
生动的台词避免了单调场景的沉闷
薇诺娜·瑞德假小子的模样意外的帅气可爱
贝尼尼的话唠技能开到最大
结局让人哭笑不得
贾木许离不开车和街角
就像塔伦蒂诺离不开餐厅和酒吧
贾木许的作品仿佛都是不断衍生开来的故事
他的剧本初稿也只有一个模糊的故事概念
在进行拍摄时才作真正的赋形和修改
电影在拍摄过程还在不断改变,甚至在后期制作时
新的主意和动机又会使结构发生大的改变
贾木许珍惜拍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意外
他认为碰上下雨就拍下雨
不期而然的错误就让它将错就错下去
他说: 有人像希区柯克那样
每个镜头都预作计划,我反其道而行
他喜欢电影这种操作性很强的创作形式
各种来路的演员,带来不同的演技方法
各色人等疯狂地自行其是,挤在一起
贾木许把手中掌控的摄影机复原成了自来水笔
信手涂抹,率性而行
在贾木许的电影中充满着这种“写作”的自由与华彩
贾木许赞同诗人威廉斯的建议
应当用粗糙的耳朵去听诗歌
贾木许的怪异与随兴反而构成了其作品的意义所在
电影结构的不羁和恣肆使影片带有更多的阐释空间
因而他的影片具有了诗的品质
借助声像语言,贾木许把人们引领至想象的领域
声音、图画是贾木许希望人们“得鱼忘?”的语言工具
有人说看他的影片感受更类似于读一部小说
这也以另一种方式说明贾木许的电影
具有了某种凝练的纯粹品质
本片由贾木许自编、自导、自制而成
他在大约八天内完成了剧本创作
各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则根据他想合作的演员而定
电影原声带则来自于他的老拍档民谣大师 Tom Waits
功成名就后的贾木许并没有安心本职工作
他组建了一个名为Del-Byzanteens的乐队
身兼乐团主唱和键盘手,四处巡回演出
还发行过一张专辑
说谎为生
Lies To Live By
贾木许还与一些著名的音乐家
如汤姆·维茨、尼克·凯夫、约翰·路易等
组成名为 李·马文之子
(The Son of lee Marvin)的影迷俱乐部
只因为他们都是西部片大牌
李· 马文(Lee Marvin)的忠实影迷
同时,贾木许也参加了别的导演作品的演出
比如1983年的
柏林小姐
Fraulein Berlin
1984年的
美国高速公路
American Autobahn
1987年的
甜蜜山
Candy Mountain
直通地狱
Straight to Hell
毫无幸运
Running Out of Luck
赫尔辛基一夜
Helsinki Napoli All Night Long
以及1989年的
列宁格勒牛仔去美国
Leningrad Cowboys Go America
1990年的
黄金艇
The Golden Boat
1995年的
烟变奏之吐尽心中情
Blue In The Face
1996年的
戛纳人
Cannes Man
打字机、来复枪和摄影机
The Typewriter, the Rifle & the Movie Camera
弹簧刀
Sling Blade
单看这一长串名单
几乎赶得上一位好莱坞二线明星了
而与他合作过的导演
像芬兰的考里斯马基,加拿大华裔的王颖
也都是影坛上响当当的人物
从此也可以看出,贾木许在圈内的人缘相当好
而他对后辈也是不遗余力的提携
譬如1994年轰动一时的独立制作《疯狂店员》(Clerks)
就得到了贾木许大量的的帮助,在该片末尾的字幕上
就可以看到专门对贾木许的致谢
1991 Jim Jarmusch and Toru Takemitsu
1991 Jim Jarmusch and Winona Ryder
1992 Jim Jarmusch and Araki Nobuyoshi
1 9 9 5
离魂异客
Dead Man
是一部西部片,由约翰尼·德普主演
片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通过讲述一个年轻人
从文明社会前往原始蛮荒的地区时奇异的遭遇
以探讨流浪与回归的命题
影片对于印第安文明神秘气氛的渲染
以及构图与配乐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离魂异客 在第48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提名
我们看到了黑白片创造的一个诗的世界
枪手与女人,鲜花与骏马、诗歌与河流、彼岸与天堂
……
在尼尔扬的吉它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活人的灵魂旅行
诗人威廉·布洛克的诗句在缓慢的镜头前响起
我进入了爱的花园/见到了我未曾所见 ——
教堂在迷雾中升起/那曾是我嬉戏的绿地 …
威廉·布洛克的诗句借片中人物灵魂到来
我们又借贾木许的影像成为诗人
在本质上,也许我们和上帝都是片中那位蛮憨荒唐的“无人”
我们一生的路程都不过是在“无人”的带领下穿过水中的镜子
去到世界的另一面
我们的一生追求不过是回到所有灵魂的来处
回到所有灵魂的应回之处
所以看完 离魂异客这部片子
我们感到的是死亡的安祥与平静
所谓死亡,只不过是穿过镜子,来到了另一侧
无限的哀伤与悲伤都化作了平和与宽佑
1 9 9 9
鬼狗杀手
Ghost Dog: The Way of the Samurai
贾木许尝试了各类电影元素的混搭
将日本文化中的武士道精神与
意大利式的黑帮电影风格相融合
在镜头语言上
也有向暴力美学借鉴的意味
而贾木许独有的冷漠基调
使电影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韵味
这部被誉为贾木许最通俗的电影作品
入围了第5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一个壮如熊的黑人杀手叫“鬼狗”
住在养满鸽子的顶楼
影片探讨了西方文化(基督文化)
和武士道文化之间的生死观
记忆的差异模糊了现实,世事如梦
RZA的嘻哈配乐配合着信鸽翅膀的扇动
以及街巷间如幽灵般穿梭的杀手行动
韵律感十足
2 0 0 2
执导电影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Ten Minutes Older: The Trumpet
2 0 0 5
破碎之花
Broken Flowers
贾木许回归到了早先平缓的叙事风格
讲述了一个年老的唐璜,因为收到一封匿名信
从而展开的一段对逝去时光的寻觅之旅
无所不在的尴尬和孤独感贯穿始终
直至故事结束,主人公失落地站在十字路口
周围没有一个人,如同他晚景凄凉的生活
舒缓的长镜头,闪回的梦境碎片
对色彩和音乐的细腻运用
都是本片中的出色亮点
破碎之花 在第58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提名
并获得了评审团大奖
贾木许曾经说过自己非常讨厌怀旧
然而这部作品却展开了一段倒溯之旅
主人公如巴斯特·基顿一样的面瘫无表情
无浮动的气氛中透出淡淡的黑色幽默
是一部另类的公路电影
吉姆·贾木许一直坚持拍摄独立电影
在时间影坛也有着许多追随者
破碎之花 是继 鬼狗杀手 之后又一部彩色长片
此前包括他的 离魂异客 不法之徒
以及短篇集 咖啡与香烟 等都采用了黑白胶片拍摄
而 破碎之花 色彩很一般化
典型的美国电影,没有卖弄任何技巧
也没有用晦涩的情节将观众拒之门外
贾木许用最为朴实的镜头语言
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有些令人心碎的故事
贾木许,这呼吸着垮掉的一代
作家的思想成长起来的导演
这个更象一位未被驯服的摇滚歌手的“青年”
通过自己不羁的艺术创造
最终却回归到了纯粹的古典
2 0 0 8
他被法国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授予了“金马车奖”
2 0 0 9
他执导了影片
控制的极限
The Limits of Control
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男人离开了纽约
来到了西班牙的故事
带有着犯罪片的元素
但是却有着存在主义式的哲学追问
这里的杀手曾是 鬼狗杀手
里面卖冰淇淋的小贩
前人之业后人拾起
影片汇集绘画,电影,音乐,科学
富于幻想与想象
西班牙马德里取景
复古与后现代建筑交替
里面那段Flamingo质朴而有张力,极富美感
据说恋物癖都比较怀旧
贾木许却是在过去中构建未来
2011 Jarmusch and Baudry
2 0 1 3
唯爱永生
Only Lovers Left Alive
影片充斥着诡异、华美、阴暗的气息
男主人公亚当的形象与其说出自贾木许的臆造
不如说更像是他对自我存在的一次表述
对音乐着迷,讨厌政治,对人性绝望
有死亡情意结
都是对他本人的忠实刻画,而吸血鬼的身份
则隐喻着漫长孤寂得好比永生的人生旅程
贾木许使用了吸血鬼这一题材
一如既往地行走在都市的边缘
这次他选择了人烟稀少的美国废都底特律
和充满异国情调的北非他吉尔
镜头像唱片一样转动,和着古典电吉他
吸血鬼如酒醉般在鲜血的滋养下眩晕沉迷
再加上两位拥有完美身材和面孔的主角
整部片美轮美奂得不像话
法国当地时间4月26日
吉姆-贾木许的新作《唯爱永生》入围
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随贾木许夜行
Travelling at Night with Jim Jarmusch
电影 唯爱永生 片场实录
2 0 1 6
吉姆·贾木许执导电影
帕特森
Paterson
凭借《饥饿的心》获得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
最佳男演员的亚当·德赖弗主演
讲述的是一位公交车司机的文艺范生活
这是一个从不用电话,喜欢看书、看诗集的
老派年轻人
在日复一日、雷同刻板的工作和生活中
写诗成了他生活的灵魂
他会在开车前和下班后,掏出笔和笔记本
灵感大发地写诗
帕特森每天都过着简单一致的生活
而他心爱的妻子罗拉却每天都在追求新事物
但他们都深爱彼此
帕特森支持着罗拉每天的新发现
而罗拉也为帕特森的诗篇引以为傲
该片入围第6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
执导音乐纪录片
给我危险
Gimme Danger
记载了 傀儡乐队 ——
历史上最伟大的摇滚乐团之一的故事
呈现了傀儡乐队出现时的大环境
包括音乐、文化、政治、历史等方面
影片还讲述了他们所经历的冒险与不幸
记录了他们的灵感来源及最初商业挑战背后的初衷
当然还有他们对后世产生的长远影响
2016 Nicolas Winding Refn and Jim Jarmusch at the 2016 Cannes Film Festival.
贾木许作品的象征意味
贾木许的作品都隐含着对于人类交流障碍的表现,他喜欢描述那些已经形成顽固自我意识的人们相遇后表现出的隔阂与相互影响。从哲学角度看,贾木许从不关注世界观层面的排他性,尽管在他的故事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的人们要么难以志趣相投,要么根本就缺乏沟通的必要。更多情况下,仅有的交流反而带来误解。总之贾木许影片中的人物永远无法真正互相理解,他们从不对彼此怀有期待,于是所有的举动都可能成为惊喜。
与某些主题相似的影片,从《罗生门》《巴别塔》到《撞车》这般主题先行的作品相比,贾木许几乎不在自己作品中对事实做出带有主观色彩的引导,他不负责告诉观众其中包含着尴尬或遗憾,或者别的什么道理。他展示了个人、民族、文明等不同本体之间尽管互相好奇,并有彼此交流的趋向,却无法根本融合这一事实。
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贾木许不允许他的人物实现自我超越。对于前一类顽固分子,贾木许不需要他们有超越自己的动机。从剧中人的角度来看,被刻画的是一些不愿改造世界观的人物,或是选择了他们不希望改造自己世界观的阶段,以避免有过分强烈的戏剧性出现。对于另一类表现活跃的角色,贾木许也尽力把这些人亢奋的好奇心描述成另一种顽固,并且绝不让他们的努力表现出有自我拯救的可能。当他们了解了那些本不了解的人和事物,就变成和他们一样了。
另外,贾木许影片多将个体受到文明的影响化作寓言。在贾木许影片中,一旦有相遇发生,处于文明发展轨迹更偏后阶段的一方无不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厌倦,却又对其他的文明方式不以为然。他们宁愿寻找一时之快,与他人保持着善意的冷漠。来到美国的所有外来者第一要感受的是美国充满新鲜事物却附带着暴力与利益冲突。在《天堂陌影》中,威利警告埃娃别去某些不熟悉的地方,是因为那些地方人云亦云的成为危险的代名词。至于之后的旅行,威利与艾迪自己也不会想到他们会突然去克利夫兰探望埃娃。而《离魂异客》中布莱克来到美国精神象征的西部开拓城镇,花费了大量镜头描述镇中种种恶行。No body在救布莱克后,误认为他救的是曾经崇拜的同名诗人,布莱克面对No body所描述的原本是真实存在的世界却显得无所适从。《破碎之花》里的约翰斯顿在寻访旧日情人归来后,怀疑这一切都源自邻居的恶作剧。而《不法之徒》中的伯尼尼始终不认为另外两位狱友真的曾经彼此仇视。更有甚者,在《神秘列车》中,当意大利寡妇感到透不过来气时,她看到面前出现了猫王的鬼魂,而她的美国室友什么也没有看到。她们除了对孤独的感受,什么也没有真正分享过。凡此种种不同类型的交流障碍,始终是贾木许表现的重要主题。外来者的被同化,死亡或擦肩而过,成为对美式自信所表现出的狂妄、虚荣,且无法自我救赎的象征。
In the Soup
贾木许对诗意的追求
贾木许影片中的诗意不同于俄罗斯诗电影或者其他诗意电影流派中将生活浪漫化的升华处理。贾木许影片中的诗意体现在展示那些容易被人忽略,且在情节剧中绝对不会展现的细节,一般意义上的剧情片中的过渡桥段在贾木许这里却展现出令人惊艳的魅力。贾木许从来不去表现那种受过良好教育,社会关系复杂,物质精神都极大丰富的上层人物生活,也不强调小人物生活卑微琐碎。进一步说,在贾木许所希望展示的心理活动中,任何单纯写实的做法都被排除在考虑之外。
在他的大部分影片中,人物并不对自己的处境进行形而上的总结提炼。在《鬼狗杀手》中我们看到,黑人忍者不断重复着一些教来自东方的哲学教条,但这些看似高妙的玄言就好像《天堂陌影》中威利对美国生活方式的人云亦云一样,只是人物对其行为本身的自我诠释。唯一对于主题加以形而上提炼的台词来自《离魂异客》中印第安人No body的一个误会。
《离魂异客》中的未遂会计来到荒蛮之地,受够了狼狈和冷遇,发现自己的会计专长在受到现代社会游戏规则遗弃后变得一无是处。他遇到了风尘女的温情脉脉,却被当地社会的粗暴野蛮打破。当No body向他倾诉对人类文明唯一的眷恋——布莱克的诗句时,观众发现在贾木许的世界里,能够超越文明引起沟通的东西是诗。这个细节第一次最为直白的表现了贾木许作品包含的寓意:无论感官刺激、文明发展以及具体个体的相互了解,甚至理性所做出的努力,对于人类的精神沟通并无裨益,至于温情或者能救一时之急,却也终究花落了无痕。在贾木许看来,没有什么能成为拯救人间隔膜的终结者,唯独诗意恒久。无论生者死者,并超越文明。“时光与日子各各不同,而诗则提供一个瞬间,让一切人成为一切人的同时代人。”贾木许作品的极简主义风格,反高潮结构,对细节的高度关注,无一不是为了与这种诗意(却非诗意化的)追求相结合。
贾木许受到文学音乐影响
贾木许很显然没有遵守学院式的结构方法,起承转合与开端发展高潮都被贾木许拆解的零零碎碎。作为剧情片,他当必须在局部上遵守编剧法则,但宏观看来,他没有一部长片作品表现出营造高潮的企图。
贾木许叙事方式中一直保持着小情节的倾向。片段式的情节,小波浪线式的节奏,情绪在小范围里陡然而起,急转直下。在贾木许影片中,我们很难看到为追求一个笑点或一个抒情场面而破坏整体叙事。虽然不存在经典结构的起承转合,但也少有奉迎观众的闲笔。技术上不追求视觉刺激,以戏剧式的表演为主。也许文学专业出身的贾木许在视听技术层面懂得扬长避短,他顽固的不在视听语言上进行雕凿,使任何一场戏即使从荧幕搬上舞台,也不需要在细节上作出修改。
贾木许受到音乐的影响也较为深远。他时常在音乐圈内朋友的影片中客串出演,并自组乐队,在其它艺术领域穿插游走。自称受到“摇滚乐中体现出的自省精神启发”。在他自己的影片配乐中也随处可以感到其音乐方面的口味。受到文学音乐的双重熏陶,他对于影片叙事始终保持着极简的方式不愿同场戏表现头绪过多。他自编自导的影片中始终可以看到对探索叙事艺术的坚持。贾木许电影充满对细节中所表现出的诗意的放大。与其他具有独立品质的美国同时代独立导演相比,贾木许显得更关心自己感受,他是在以影像的方式来圆自己少年时代未遂的诗人梦想。
贾木许影片中的细节魅力
贾木许影片极为重视细节表现在冷场部分,大量的冷场情境成为贾木许作品的标志性风格之一。《天堂陌影》中爱娃初到纽约的威利家中,两人从装束到喜好都形成强烈反差——冷峻的爱娃与一副老正太打扮的威利几无共同语言——而爱娃不得不迁就威利美国式的生活。威利睡觉时,爱娃独自靠在电视机前;威利出门时,爱娃独自随着音乐摇摆;威利接到电话后,独自坐在床上沮丧;爱娃来到和离开威利家的路上,独自走过没有任何戏剧性场面的街道。这些冷场镜头在首部影片中即成为贾木许影片风格化的基调。
在推动发展的情节已经完成或尚未出现时,贾木许习惯留出大量空白时间,有时候甚至超过情节点本身的长度。《不法之徒》中,在伯尼尼到来之前,两个狱友的关系交代极少使用台词,两人在房间的位置变化也成为关系发展的一种表现。《神秘列车》中人物的行走与驻足观看这些在情节剧中极少被表现的行为都占据了大量篇幅。《天堂陌影》中,威利的房间、姨妈的住所、爱娃带领两人去看冰湖、电影院里被两人隔开的情侣,冷场效果浑然天成,贾木许完成情境后并不再做取悦观众的强调处理,情境本身即成为戏剧性所在。
我们在贾木许的影片中几乎看不到困境窘境绝境的情境设置。尽管冷场画面在各自的上下文关系中也分别有其因果,但在贾木许影片中,冷场作为被关注重点之一而成为人物关系的常态,它们不但被作为叙事的主要成分使用,更是贾木许影片极简主义风格的魅力所在。
别 让 那 帮 狗 娘 养 的 揪 着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