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心理学:明明是好心,别人却不领情,都是因为你做错了这件事

作者:颜小同学

不知生活中,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明明是一片好心为他人,结果是对方并不领情,你还增添了许多缺失感。

从心理学上说,引起你缺失感的根源,是由于你并不完全了解自己。换句话说,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只接受了自己人格的光明面,而对自己的隐形人格认识不足。

心理学:明明是好心,别人却不领情,都是因为你做错了这件事

01 疗愈者人格‍

小青的妹妹婚姻不幸,遇上一个爱喝酒的丈夫,家里经常为此鸡犬不宁。小青见不得妹妹受委屈,上门去找妹夫理论。

这不但引起了妹夫的极度不满,还给本打算要重归于好的两人,无疑添加了一颗炸弹。妹妹为此和小青大吵一架,埋怨她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小青这边却是满肚子委屈,生气妹妹不知好歹。

如此看来,很多时候你所谓的“好心”并不能得到别人的感激,大多数时候都是你在自以为是。

其实小青对妹妹的行为,正是具有“我是为你好”的心理使然,也就是说她就是一种疗愈者人格。

心理学:明明是好心,别人却不领情,都是因为你做错了这件事

所谓疗愈者人格是指,代表一种愿意采取行动来转化他人痛苦的热忱。当看到某些正在受苦的人时,疗愈者人格可能驱动我们前去照顾、关怀他们。

从光明面看,是想尽力帮助和照顾别人,从阴影面看,却是在给予他人所不需要的过度关怀。

实际上,生活中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最后却不落好的人大有人在,就像小青对她的妹妹“帮助”。

孟子曾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同理,面对一个受了伤的人,你也不能完全了解别人真正想要的安慰是什么。所以好心办错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心理学:明明是好心,别人却不领情,都是因为你做错了这件事

02疗愈者人格的成因

尼采说过:那些杀不死我的,将使我更强大。

也就是说,那些想要凭一己之力救别人于水火之中的人,往往也是受过伤害的人。换言之,他们之所以成为疗愈者,是因为他们曾经体会到伤痛的打击,于是心生一种使命感,促使他们通过具有同情心的行动,来陪伴受苦中的人们。

就像《乔家的儿女》里的乔一成,一个因为父亲疏于照顾而被父母化的小孩,在小小的年纪就被迫去代替父母的功能,照顾家中更年幼的弟妹们。

然而每个人都是依赖又独立的个体,我们在需要别人的时候,此时若是有人做出回应,就会被温情治愈。可是我们还有强大的自尊心在保护自己的颜面,并不想把自己的不堪完全暴露给别人,此时有人出面就是一种越界。

心理学:明明是好心,别人却不领情,都是因为你做错了这件事

对于急于送温暖的小青对妹妹毫无分寸地干涉,已然算是侵犯隐私了。很显然,上文中小青行为逾矩,这才讨得妹妹的怪罪。

值得一提的是,凡事过犹不及。具有疗愈者人格的人们身上,还兼具救世主型人格。

也就是片面地把自己的作用放大,让自己陷入到“你们没有我不行”的误区。明面上是责任心强大,实则却是僵化的“保护者”姿态,执着于“被人需要”。他们会很满意这种感受,即使帮人的时候费时又费力,却是乐此不疲。

其实这也从另一方面揭示了他们内心的真正需求,说明他们的心中缺少归属感。他们表面看似付出,真正的目的是索取,是对于童年缺爱的弥补。

心理学:明明是好心,别人却不领情,都是因为你做错了这件事

通过追溯,我们得知任何一种人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其生长环境。可以说,那些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生活细节,不经意间塑造了他们今天的个性。

03如何在疗愈的同时,拥有掌控感

正所谓,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治愈。荣格也告诉过我们同样的话,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心理学上有一句万能口诀:察觉即疗愈。当我们开始觉察的时刻,也便是自我疗愈的时刻。它不等同于疗愈者人格的区别在于,是向内寻求力量。

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隐形人格,看懂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才能悦纳自己以此来完善人格。

心理学家在《完善人格》里教给我们两个方法:

心理学:明明是好心,别人却不领情,都是因为你做错了这件事

一是放下自以为是的“我是为你好”,才能看见他人真正的需求。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被帮助者身上,试探别人是不是需要我们的倾听,而不是单刀直入说出我们自己的想法。

有的时候,倾听的最好方式,恰恰只是在听,或许一个无言的拥抱,抵得上你的长篇大论。

二是关照自己,才有多余的精力关照别人。或者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多面的个体,甚至是正反两级的人格。

心理学:明明是好心,别人却不领情,都是因为你做错了这件事

所以,重点不是“你是谁”,而在于“你怎么把这么多复杂的、但又都属于自己的人格,进行整合、完善”。

换句话说,正视人格的阴影面,它们并不都是坏事情。这好比森林里,阴暗潮湿的环境里,一样长出营养丰富的蘑菇。

人生路漫漫,只有当我们持续地自我觉察与追寻,才能对生命掌控,不再活得拧巴和心累,成为一个完整、自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