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明明是好心,别人卻不領情,都是因為你做錯了這件事

作者:顔小同學

不知生活中,你有沒有做過這樣的事情,明明是一片好心為他人,結果是對方并不領情,你還增添了許多缺失感。

從心理學上說,引起你缺失感的根源,是由于你并不完全了解自己。換句話說,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隻接受了自己人格的光明面,而對自己的隐形人格認識不足。

心理學:明明是好心,别人卻不領情,都是因為你做錯了這件事

01 療愈者人格‍

小青的妹妹婚姻不幸,遇上一個愛喝酒的丈夫,家裡經常為此雞犬不甯。小青見不得妹妹受委屈,上門去找妹夫理論。

這不但引起了妹夫的極度不滿,還給本打算要重歸于好的兩人,無疑添加了一顆炸彈。妹妹為此和小青大吵一架,埋怨她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小青這邊卻是滿肚子委屈,生氣妹妹不知好歹。

如此看來,很多時候你所謂的“好心”并不能得到别人的感激,大多數時候都是你在自以為是。

其實小青對妹妹的行為,正是具有“我是為你好”的心理使然,也就是說她就是一種療愈者人格。

心理學:明明是好心,别人卻不領情,都是因為你做錯了這件事

所謂療愈者人格是指,代表一種願意采取行動來轉化他人痛苦的熱忱。當看到某些正在受苦的人時,療愈者人格可能驅動我們前去照顧、關懷他們。

從光明面看,是想盡力幫助和照顧别人,從陰影面看,卻是在給予他人所不需要的過度關懷。

實際上,生活中打着“為你好”的旗号,最後卻不落好的人大有人在,就像小青對她的妹妹“幫助”。

孟子曾說,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同理,面對一個受了傷的人,你也不能完全了解别人真正想要的安慰是什麼。是以好心辦錯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心理學:明明是好心,别人卻不領情,都是因為你做錯了這件事

02療愈者人格的成因

尼采說過:那些殺不死我的,将使我更強大。

也就是說,那些想要憑一己之力救别人于水火之中的人,往往也是受過傷害的人。換言之,他們之是以成為療愈者,是因為他們曾經體會到傷痛的打擊,于是心生一種使命感,促使他們通過具有同情心的行動,來陪伴受苦中的人們。

就像《喬家的兒女》裡的喬一成,一個因為父親疏于照顧而被父母化的小孩,在小小的年紀就被迫去代替父母的功能,照顧家中更年幼的弟妹們。

然而每個人都是依賴又獨立的個體,我們在需要别人的時候,此時若是有人做出回應,就會被溫情治愈。可是我們還有強大的自尊心在保護自己的顔面,并不想把自己的不堪完全暴露給别人,此時有人出面就是一種越界。

心理學:明明是好心,别人卻不領情,都是因為你做錯了這件事

對于急于送溫暖的小青對妹妹毫無分寸地幹涉,已然算是侵犯隐私了。很顯然,上文中小青行為逾矩,這才讨得妹妹的怪罪。

值得一提的是,凡事過猶不及。具有療愈者人格的人們身上,還兼具救世主型人格。

也就是片面地把自己的作用放大,讓自己陷入到“你們沒有我不行”的誤區。明面上是責任心強大,實則卻是僵化的“保護者”姿态,執着于“被人需要”。他們會很滿意這種感受,即使幫人的時候費時又費力,卻是樂此不疲。

其實這也從另一方面揭示了他們内心的真正需求,說明他們的心中缺少歸屬感。他們表面看似付出,真正的目的是索取,是對于童年缺愛的彌補。

心理學:明明是好心,别人卻不領情,都是因為你做錯了這件事

通過追溯,我們得知任何一種人格的形成,都離不開其生長環境。可以說,那些容易被人們忽視的生活細節,不經意間塑造了他們今天的個性。

03如何在療愈的同時,擁有掌控感

正所謂,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治愈。榮格也告訴過我們同樣的話,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心理學上有一句萬能口訣:察覺即療愈。當我們開始覺察的時刻,也便是自我療愈的時刻。它不等同于療愈者人格的差別在于,是向内尋求力量。

隻有深入了解自己的隐形人格,看懂自己的行為和想法,才能悅納自己以此來完善人格。

心理學家在《完善人格》裡教給我們兩個方法:

心理學:明明是好心,别人卻不領情,都是因為你做錯了這件事

一是放下自以為是的“我是為你好”,才能看見他人真正的需求。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到被幫助者身上,試探别人是不是需要我們的傾聽,而不是單刀直入說出我們自己的想法。

有的時候,傾聽的最好方式,恰恰隻是在聽,或許一個無言的擁抱,抵得上你的長篇大論。

二是關照自己,才有多餘的精力關照别人。或者說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多面的個體,甚至是正反兩級的人格。

心理學:明明是好心,别人卻不領情,都是因為你做錯了這件事

是以,重點不是“你是誰”,而在于“你怎麼把這麼多複雜的、但又都屬于自己的人格,進行整合、完善”。

換句話說,正視人格的陰影面,它們并不都是壞事情。這好比森林裡,陰暗潮濕的環境裡,一樣長出營養豐富的蘑菇。

人生路漫漫,隻有當我們持續地自我覺察與追尋,才能對生命掌控,不再活得擰巴和心累,成為一個完整、自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