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渊源初探

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渊源初探

【摘要】:本文引用大量中韩文献史料论证韩国古辰韩居民是楚国的罗氏、卢戎之后裔,他们是在秦朝末年跟随着方士韩终到的韩国。檀君神话是在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出现的,韩终可能就是檀君神话中桓雄的原型。新罗以熟练使用汉字的优势,创造并记录下来了开国神话,神话中融进了大量中国楚文化的色彩。事实说明,韩国文化主流与中国楚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韩国文化;神话;中国楚文化;渊源

2004年6月中旬,笔者应邀和乌丙安先生、陶立先生等中国学者一道参观考察韩国江陵端午祭,看到端午祭的一些民俗事项与古老的楚俗非常相似,笔者回国后立即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韩国文化主流与中国楚文化休戚相关。本文就此问题阐述自己的粗浅之见,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一、从韩国地名与楚国地名的相似之处说起

在韩国,除江陵外,还有丹阳、襄阳、汉阳(今汉城)、汉江、洞庭湖等令人耳熟的地名。韩国江陵在三国时代称“阿瑟罗”,高丽时代称“东原京”,在李氏朝鲜时代改称“江陵大都护府”,也称“江陵府”,历史的确不短,距今至少已600多年。与此同时,1397年新罗的翼岭县改为“襄阳府”,后为“襄阳郡”,江陵、襄阳两府均属江原道。韩国的首都汉城在高丽时代(1308年)称为“汉阳府”,大致同时,新罗的赤山县也改为了“丹阳郡”,洞庭湖位于江原道北通川郡,是江原道最大的自然湖,另有因太白山而命名的太白市,三韩时属于辰韩的悉直国领域,于公元102年并进新罗。从表面上看,韩国的江陵、丹阳、襄阳、汉阳、汉江、洞庭湖等地名与2000多年前就存在的楚地名,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似乎都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是,笔者研读了石泉先生的《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一书,却豁然开朗,原来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

石泉先生竟60年的工夫研究古代荆楚地理,考证出楚国古郢都江陵并不是在长江中游,而是在汉水(又名汉江)中游的湖北宜城。按照石泉先生的观点,楚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应在汉江中游的襄宜平原,中心地带为江陵(宜城)、襄阳(楚置北津戌)。古洞庭也在汉江中游,今湖北钟祥市西北境。还有一个丹阳,它是周末、春秋楚国发源地,也是楚早期的都城,但有关丹阳地望一直众说纷纭,张正明先生认为,即古丹阳在今河南淅川县境,丹、淅二水会流附近。丹江是汉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汉阳是汉江下游著名的古城。也就是说楚人建国初期在汉江上游的丹阳,发展成熟时期则在汉江中游的江陵、襄阳、洞庭湖一带。另外,上溯中国汉江的源头,在陕西秦岭的太白山下,其尽头则在下游的汉阳。

再看看韩国几个地名的分布,属于忠清北道的丹阳在汉江的上游,汉阳(今汉城)在汉江的下游;属于江原道的江陵和襄阳均在汉江上游不远处,洞庭湖也在江原道;最有趣的是韩国汉江也发源于江原道和庆尚北道连接处的太白山下,这一切几乎和中国古代楚国地名的分布同出一辙,不由得令人遐想。

二、韩国开国神话中的楚文化遗迹

檀君是韩国的开国始祖,在韩国人民心目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正如韩国学者所说:“檀君神话是我们民族创造的最根本之神话,其中包含着韩民族超越的宇宙观、人学观、历史观、宗教观、国家观、伦理观之象征”。檀君建国的传说,也是最古老的关于韩国族源的图腾神话。最早见于《古记》(失传)和《魏书》等,后收于13世纪末高丽僧人一然编写的《三国遗事》中,原文如下:

晋有桓因(谓帝释也)庶子桓雄,数意天下,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视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间,乃授天符印三个,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于太伯山顶(即太伯今妙香山)神檀树下,谓之神市,是谓桓雄天王也,将风伯雨师云师,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恶,凡主人间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时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神雄,愿化为人。时神遗灵艾一炷,蒜二十枚,曰:尔辈食之,不见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无与为婚,故每于檀树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号曰檀君王俭。

与此相似的故事还记载在《三国史记》、《帝王韵记》、《燃藜室记叙》、《东国通鉴》、《眉叟记言》、《高丽史·地理志》、《世宗实录·地理志》等韩国古籍中。在《三国史记》中,天神之子叫桓熊,桓熊和熊女所生之子“坛君”叫檀君,“太伯山”为太白山,檀君后在平壤建立了国家,名为古朝鲜。其他古籍中的檀君神话也有一些变异,但主体不变。

中国学者认为,檀君神话反映了古人敬天思想和先民的一支曾把熊作为图腾。韩国历史学家分析,“桓雄”是指移居太白山一带的天神崇拜部落,熊女则指以熊为图腾崇拜的土著部落。桓雄和熊女联姻生檀君,檀君成为朝鲜的始祖,指的是移居来的天神崇拜部落和以熊为图腾崇拜的土著部落联合,组成了新的部落。我比较赞同。所谓熊、虎同处于一个洞穴,反映了以熊和虎为图腾的两个氏族的关系。熊女与桓雄成婚而虎未能变成人,是指两个血缘相近的氏族在合并为一个部落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地位变化。而以熊为图腾的氏族取得了主导地位,部落的酋长也来自这个氏族。

有学者论证,楚人早期的图腾也是熊。楚人姓芈氏熊,在鬻熊之后,历代有30多位国君以熊为姓,《史记·楚世家》云:“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其最早居地又以熊命名,如“有熊”、“熊山”、“穴熊”等。罗香林先生说:“楚人首领,世世冠以熊字,似熊为在楚人原所氏,亦即以熊为图腾祖遗影”。由此推测楚人早期是以熊为图腾崇拜的部落之一。

关于“三危”和“太白”,韩国学者的解释不尽相同。有的说“三危太白”即朝鲜平安北道境内的妙香山;有的“三危”不论,说“太白”即妙香山。另一说,“三危”指甘肃敦煌南部,“太白”指长白山。中国学者对古三危地望的说法也不一致,一说是今甘肃敦煌附近的三危山;二说是甘肃天水附近的鸟鼠山;三说在今陕甘川三省交界的嘉陵江上游附近;四说在川甘交界的岷江上游、岷山一带。《诗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叠山:甘肃南部,与岷山相接;宕:今甘南宕昌,与岷江相近。这里距离陕西秦岭太白山只有几百公里,没有甘肃敦煌那么遥远,便于上古时期视野并不十分开阔的天神“下视三危太白”。我认为,檀君神话中的“三危”是指第四种说法的中国古三危,“太白”应该指江原道和庆尚道交界处的太白山。

中国史籍中有关三危记载最多的是公元前2000多年尧舜将三苗放逐到三危。如《史记·五帝本纪》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尚书·尧典》说舜“窜三苗于三危”。说明三苗部落集团的一支曾到过“三危”,但三苗之腹地应在荆楚一带,三苗大酋长蚩尤还曾北上中原,与黄帝逐鹿。如《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使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以从,大风雨”。《韩非子·十过》亦云:“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楚国大诗人屈原在楚辞中也多次提到“风伯”、“雨师”、“雷公”(也称“云中君”、“云师”)。《楚辞·远游》云:“风伯为余先驱兮,……左雨师使径待兮,右雷公以为卫。”楚辞中的“风伯”、“雨师”、“雷公”(云师)和檀君神话中的“风伯”、“雨师”、“云师”一样,都是天神可以左右的对象。

在檀君神话中天神授予桓雄三个天符印,中韩都有学者认为这天符印是巫师做法的法器。史书记载,在中国古代巫风一度盛行,尤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苗为甚。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黄炎族掌文化的人叫做史,苗黎族掌文化的人叫做巫。《汉书· 地理志》云:“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学者认为楚人的始祖鬻熊、还有屈原就是楚国的大巫,开创一代文风的《楚辞》也多取材于楚地之巫鬼风俗。现在苗族地区仍有众多巫师,他们作法时使用面饰、摇铃、木鼓、芭茅杆、弓箭、刀、剑等法器和鬼神进行沟通在朝鲜半岛,较为普遍的说法:古代巫俗现象最早产生于“檀君时代”,甚至认为最初建国的檀君本人就巫人。

神话里天神之子桓雄给熊和虎“灵艾一炷,蒜二十枚”让它们变人形,这在楚俗里也有反映。端午时挂艾草、蒜头以辟邪驱瘴,是历史远久的楚国风俗,至今也还存在。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荆楚岁时记》,其作者宗懔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原楚郢都江陵,他忠实地记载了古代楚人生活图景。书云:“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按:宗测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段宝林先生认为,母熊在桓熊天王的指点下用艾、蒜等灵异植物,并百日不见阳光,才能变人,这已有着巫术作法的幻变意识。

三、楚地的罗国、卢国与韩国古代的辰韩、新罗

公元前8世纪,在汉江中游荆楚腹地有两个小国,罗国(也称罗子国)和卢国(也称卢戎、卢子国)。对这两个古代小国的具体方位历代学者有几种看法:或襄阳或南漳或宜城。笔者倾向于罗国在襄阳西南、南漳东北交界之处。《左传·桓公十二年》杜预注:“罗,熊姓国。”《世说新语·方正》注引《罗府君别传》曰:“罗,楚熊姓之后,启土罗国,遂氏姓焉。是则熊姓又似出芈姓也。”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并吞罗国,子孙便由熊姓改为罗姓。罗被楚灭后,楚王把罗国迁到枝江,成为楚国的附庸国,《水经注·江水》中有枝江为“故罗国”之记载。尔后楚师扩境江南,再迁罗国遗民至洞庭以南的长沙。秦汉时,罗人有的留居长沙,有的东迁豫章(今江西南昌),《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裔,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太平寰宇记》载,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罗二姓。所以,在中国的三国、南北朝时期,史书上记载的罗姓名人,多为襄阳、长沙、豫章三个地方的人。

卢国(也称卢戎)的地理位置在今湖北襄阳县西,也有说在南漳东北,《后汉书·郡国志·南郡》中卢侯国条注引《襄阳耆旧传》说:“古卢戎也”。卢戎,系炎帝姜姓戎族,源于卢水上游,故名卢戎。姜姓属古羌人亦称氐羌、羌戎,卢水即今四川岷江。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氐羌人活动在西起陇西,东至略阳,南达岷山以北的地区,即今甘肃省东南部、陕西省西南与四川省东北交界处,包括汉江、岷江、嘉陵江诸水源头。这一带也正是古三危之地,正如《诗地理考》所云:“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三苗的一部分被迁到三危之后,一部分融入了西戎,还有一部分继续以苗、有苗存在。公元前11-前8世纪有苗民又出现在西周王国的版图上,以“

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渊源初探

髳”的部落形式被标定在岷江及嘉陵江之间,笔者认为这些有苗氏大概就是来自三危的三苗部落,他们顺着离嘉陵江不远的汉水上游朝南迁徙,在公元前8世纪到达汉江中游,建立了卢国。这些逾千年之后又从三危迁回到故地的三苗后裔,已经浓浓地融入了西戎氐羌的诸多习俗,他们和彝族、白族、土家族的先民一样,尊虎崇虎。卢国和罗国距离非常相近,犹如唇齿相依。楚人入侵,唇寒齿亡,历史上罗卢联军曾打败过楚国军队的侵犯,公元前690年,卢国和罗国同时被楚所灭。之后,一起被迁到枝江,又迁到长沙。到长沙后,卢戎的一支往西到了辰州。故巫瑞书先生考证,现今湘西辰水中游凤凰县苗族仍然存在客教白虎的信仰,有部分湘西苗族还自称为卢(苗语为deblongl),他们可能就是卢戎后裔。

我们再来看韩国古代的辰韩。中国史书《三国志·魏书》和《后汉书·东夷列传》都有这样的记载:“辰韩者,古之辰国也……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李延寿《北史》列传第八十二记录:“新罗者,其先本辰韩种也。地在高丽东南,居汉时乐浪地。辰韩亦曰秦韩。相传言秦世亡人避役来适,马韩割其东界居之,以秦人,故名之曰秦韩。其言语名物,有似中国人。”这些有关辰韩的史籍在韩国《三国遗事》等古籍中有转载:“〈后汉书〉云: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夹适韩国。”大量的历史资料说辰韩是秦朝时逃亡过来的中国人,对此中韩学者是一致认同的。《三国志·魏书》云:“弁辰亦十二国……弁辰韩合二十四国,大国四五千家,小国六七百家,总四五万户。其十二国属辰王。”从中韩史籍中可见古朝鲜半岛东南部的三韩部落,马韩为原住民,辰韩、弁韩均来自中国,弁韩臣属辰韩。陈寿在《三国志·魏书》里详细地记录了辰韩大大小小的部落国家,有许多是以卢为国名,如速卢不斯国、咨离牟卢国、莫卢国、狗卢国、驷卢国、万卢国、捷卢国、牟卢卑离国等,甚至有的直接以楚为国名,如楚山涂卑离国、楚离国等。

在韩国史籍中,有着辰韩、弁韩是苗裔的记载,如《三国遗事》:“〈新旧唐书〉云。卞韩苗裔在乐浪之地。”韩国野史《桓檀古记》等书籍中说倍达国(韩国人自称为倍达民族)是第14代蚩尤之后。目前韩国保存有很多祭祀蚩尤的祠堂遗址。这就说明辰韩、弁韩的一部分和楚国的卢氏一样均为苗裔,同样以蚩尤为始祖。韩国有学者也认为韩国和苗族的创世神话很相象,与其他民族的创世神话大不相同。

公元前57年古新罗建国。新罗是由辰韩部落联盟中斯卢部落所建,故新罗也称斯罗、斯卢,在徐罗伐(庆州旧称)建都,统治地区先在朝鲜半岛东南部,直到公元3世纪,新罗仍只占据庆尚南北道东部和江原道一部分地区,地盘狭小。4世纪后,开始征服周围部落,成为半岛东南部的强国,与百济、高句丽形成鼎足之势。新罗在唐王朝的配合下于公元676年首次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新罗在统一后的两个多世纪内,出现和平、繁荣景象,独具特色的新罗文化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广为传播,最终成为韩国主流文化之一。

以此可知,辰韩居民来自被秦灭国的楚国,是罗和卢戎之后,既有以熊为图腾的罗氏族,也有以虎为崇拜的卢氏族,这就是新罗为什么也称斯罗、斯卢之原因。罗、卢一起迁到了韩国,初期以虎为崇拜的卢氏族势力强大,于是国名以来自楚地辰州的卢氏族命名为辰韩。之后,以熊为图腾的罗氏族日益强大,在领土扩张中占了上风,国名更改为新罗国。了解了卢、罗关系的变化,我们就不难理解檀君神话中反映的以熊和虎为图腾的氏族关系了,在部落合并过程中,最终以熊为图腾的罗氏族取得了主导地位,新罗之名由此而来。

辰韩居民是怎样从中国过来的呢?笔者认为,罗、卢氏族是跟随着一个名叫韩终的方士,在公元前212年渡海到达韩国的。

四、韩终其人及韩国的罗、卢氏族

战国及秦汉时代,方士得到帝王的青睐,他们不仅通晓方术,而且熟知天文、地理、医术、农业及航海等知识。徐福作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个,为秦始皇入海求药,最后到达日本。与徐福同时代的方士还有韩终、卢生、侯公等,他们也先后为秦始皇访求仙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五年,侯生和卢生相与谋曰:`始皇……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而“韩众(终)去不报”。可见在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时,卢生、侯生、韩终等都已相继逃亡了。《汉书·郊祀志》云:“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仙之道,遣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女入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这里把韩终和徐福连在一起,徐福一行人到了日本,这是现在中日学者一致的认识,韩终之属出海后到了哪里呢?秦皇岛市徐福研究会原会长郭继汾先生认为,韩终是到了朝鲜半岛东南部的辰韩国,“辰(秦)韩这个名称也正是对它的创业者秦人韩终的纪念。”笔者十分赞同这一说法。

据有关史籍记载,韩终乃齐国方士,炼丹采药,修炼成仙。《后汉书·张衡列传》(第四十九)载:“韩谓齐仙人韩终也。为王采药,王不肯服,终自服之,遂得仙。”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卷之四·金丹》载:“韩终丹法:漆蜜和丹煎之,服可延年久视,立日中无影”。《广弘名集卷第九》载:“服丹成金色者,……昔韩终服之。面作金色又佛身黄金色者。”《抱朴子·内篇卷之十一·仙药》载:“韩终服菖蒲十三年身生毛。”不论韩终炼丹也好,服药也好,成仙也好,关键的问题在于,韩终修炼的地方是楚国境内的长沙。唐代司马承祯《洞天福地记》中记载:“第二十三洞真墟——在潭州长沙县,西岳真人韩终所治之处。”修炼成仙并非一日之工,必须长期呆在所治之处,可以想见韩终在长沙时与罗氏、卢氏交往密切,秦灭楚之后,韩终带着罗氏、卢氏等楚国亡民逃离了秦国,渡海到了朝鲜半岛东南部。中外学者们认为,韩国的汉字传入时间大约在战国到汉初,这和韩终之属到韩国的时间吻合。至于渡海路线,笔者认为不在秦皇岛,鉴于长江下游的安徽、江苏都有过丹阳地名出现,而且在东海普陀山至今有海礁被称做“新罗礁”,笔者推测韩终所属是从长江口渡东海,经过济州岛到朝鲜半岛东南部登岸,在庆州一带重建家园,以纪念韩终和卢氏原籍辰州的辰韩就此出现。韩终可能就是檀君神话中桓雄的原型,史籍中记载韩终已经修炼成仙,完全有可能被后人奉为天神,神话里桓雄率徒三千降于太白山顶,意味着韩终带领以罗氏族、卢氏族为主的3000臣民在太白山下落户(太白一直属于辰韩、新罗的领地)。而神话中桓雄与熊女所生的檀君,应该是以熊为图腾的新罗首领。新罗率先统一了半岛,并以熟练使用汉字的优势,创造并记录下来了开国神话。

韩国罗氏、卢氏的宗谱也有类似的记载。韩国罗氏被分为罗州罗氏和锦城罗氏。韩国1982年版《罗州罗氏大同谱》卷一《姓原考》说:“罗氏为伯益后裔,世代在虞国为官,周代成王因大罗氏有功封罗国,为楚附庸,后被楚屈氏所灭,是为豫章罗氏”。1987年版《锦城罗氏大同谱》卷一《姓原考》引辛卯科举人罗甫芳所记,说:“罗氏本祝融氏后裔郧姓,春秋时周平王十二年封罗国”。韩国罗氏宗谱非常明确地记载着罗氏是“楚附庸罗国”、“祝融(楚人先祖)氏后裔”,由此可见,罗州罗氏和锦城罗氏同出一宗,都是楚国之地的罗国人。

韩国卢姓一直认为出自山东,但究其卢姓历史却不尽其然。卢戎在商代已发展为强大的部族,曾从周武王灭商,周封功臣姜族首领姜尚到营丘为齐侯,于是有一部分卢人也随着同族到山东建立了卢子国(今山东长清县西南),《通志氏族略》、《新唐书》宰相世系和《元和姓篡》均有记载,山东长清是卢氏之主体。但是,如前文所述,还有另外一部分卢人辗转南迁到了湖北襄阳,也建立了卢子国,这就是和罗氏一起迁到韩国的卢氏祖先。

最后再回顾一下韩国地名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到和楚国相似的地名主要集中在韩国东部海岸的江原道,这里有江陵、襄阳、洞庭湖等地名。江原道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太白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道,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包围圈,使它与外界相对隔离,许多古风古俗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江原道的巫俗是韩国保留最多、最完整的地方,由巫师主持的巫祭在被世人关注的“端午祭”中是重要内容之一,韩半岛南部巫俗带有许多楚苗巫俗的色彩,笔者将在另文再作论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韩两国的文化联系不仅仅表现在一些地名上的相似或相同,更重要的是早在2000多年秦朝末年,在方士韩终的率领下,楚国的罗、卢两氏的3000多居民就迁徙到了朝鲜半岛的东南部,并建立了辰韩以及后来的新罗国,韩终可能是檀君神话中桓雄的原型。事实证明,韩国文化主流与中国楚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同时它也为我国楚史和楚文化研究提供了极好的新线索。

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渊源初探

文章作者:杨万娟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选稿:耿曈

编辑:洪珊

校对:刘优华

责任编辑:张纯瑜

江西地名研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