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战争神剧看多了都以为我军打仗都是靠人数压制而取胜,尤其这几天长津湖上映后,也会让许多人误认为我军打仗靠的就是人数优势。其实这样想就有点水平低了,战争是极其残酷的,如果只是靠人数冲锋,那这样的战斗还有什么水准可言,要是指望人数取胜,那浩浩荡荡的志愿军兵团可能只能徘徊在鸭绿江打消耗战了。

从热兵器大规模使用后,就意味着冷兵器在战场主导地位的终结,也意味着“人海战术”的淘汰,当年英军开着几艘钢铁战船使用大炮攻打我们,并被其破防,虽然你国大人多,但面对比你先进的枪支炮弹,清军人海战术的冲锋更多是增加自身的伤亡,也最终难逃被打垮的结局。
从滑膛枪到线膛枪再到机枪,各种战争神器的出现几乎让人海战术成为自杀式战术,那为什么还有许多人认为志愿军是采取“人海战术”呢?这样的认知偏差可能跟韩军脱不了干系,韩军中有许多是日伪军,虽谈不上什么有威胁的战斗力,但逃跑能力却十分机动。在一次志愿军伏击韩军营地时,除少数在做抵抗,大部分韩军出于对志愿军的畏惧四散逃亡。
虽然打不过,但韩国人扭曲事实的能力倒是挺强,韩国从不说实力不行,而是流传中国志愿军人数比他们的子弹还多,喜欢打数万人的冲锋战,总是依靠人数优势取胜。这话里的意思其实也就是中国军队比韩国军队多,所以导致屡次失败。给予面子过得去,韩国这样想也就罢了,但是还给拍成了电影。
在电影《太极旗飘扬》里志愿军从四面八方一拥而上,满屏都是中国军人,乍一看场面确实震撼,比子弹还多。而他们就采用美军战术呼叫战斗机丢燃烧弹,一阵轰炸。但实际上志愿军根本没有这种打法,而是迂回穿插战术各个击破。所以不得不说他们的这种不切实际的宣传不但把自己人骗了更是带跑偏了我们的一些国人。
在入朝作战中,志愿军一般更多采用哪些战术呢?其实这过程有不同的作战特点。因为志愿军中很多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武器的话大多用的是缴获的日式和部分美式装备,白天密林中秘密行军,晚上多股分散隐蔽于敌营周边,等待时机发动近距离奇袭。这样一来飞机的作用就无法发挥了,总不能连自己人都炸吧。如果事态不利,我军便迅速战略撤出,消失于丛林中,所以时常让美军不知道跟自己交火的是哪国军队。加上敌军都是重武器需要汽车运输,追踪敌军和发动伏击我们是占有优势的,可以说入朝的前期战斗主动权一直是我军把控。
但这种战术后期也被美军识破,第五次战斗的时候,因为我军在战线上布置兵力过于密集,导致主控权被美军的飞机和大炮锁定,结果伤亡十分严重。这也算是“人海战术”上的失误吧。后期我军获得苏联武器支援,极大地提高志愿军的战斗力。进攻前先给敌军阵地来一顿地毯式狂轰,然后坦克掩护步兵有组织地进攻敌军。抗美援朝伤亡了约十九万志愿军,美军伤亡约七万,没有他们的壮烈牺牲也就没有我们现在做一个有底气的中国人!
要想不被核弹瞄准,首先就要拥有核弹。这句话也说明我们要强国强军才能不被欺负,虽然现代战斗史中我们确实发动过“人海战术”,但这只是个别战例,但把这些个别战例当做艺术主流进行演绎,把人当枪使进行侧重宣传,说白了这还是那些不怀好意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过去史的一种污蔑。我们要捍卫我们的祖国,要捍卫为祖国牺牲的战士,捍卫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胜利!
苦铭斋:感受苦难,永志不忘,洁身斋戒。
观点各异,如有不妥或冒犯之处,请见谅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