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影一弹 ‖ 黑别人就是黑自己
我给自己包装了一个高大上的观点:目标,任何目标,所有目标,制定以后,只要不去实施,连不穿的袜子都不如。换句话说,一切不以行动作为落实手段的目标,都是“耍流氓”。
看了许多电影,从中也感受颇深。回头一细想不要紧,却神奇地发现,一旦与自己对标,却是灯下黑。结论是,一直“耍流氓”的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捂蛋笑。比方说,直到第二遍看《大地惊雷》,才着实感叹,当时激动得要写一篇观影感,结果八年过去了,看的次数越多,越写不出来。
正所谓,“乌鸦站在黑猪身上,只看见人家黑,却看不见自家黑”,这何尝不是对灯下黑的一声当头惊雷?
目标一旦确定下来,立马采取行动,以超我的勇气,与人性斗争,与自我斗争,克服艰难,不达目标不罢休,这就是《大地惊雷》自始至终所表现的主题之一。
观影二弹 ‖ 票房泥石流的清流
2010年底,科恩兄弟翻拍的美国西部片《大地惊雷》(TRUE GRIT)首映,沉迷两周之后,突然跃升北美票房冠军。从这一点上,可以隐约推论,这部“看似青铜实则王者”的片子具备醇厚的“宿醉”效应,其中内涵需要静音躺平,慢慢回味。
故事情节很简单:因父亲被自家农场的雇佣工、身背数案的累犯切尼所杀,年仅14岁的女孩玛蒂(海莉.斯坦菲尔德饰),雇佣联邦警察考克本(杰夫.布里吉斯饰),考克本又联合德州骑警勒博夫(马特.达蒙饰),三人一起深入印第安人聚居区,缉拿凶犯切尼的故事。
之所以喜欢科恩兄弟的电影,是科恩兄弟拍片子并不纯粹商业化。值得点题的是,科恩兄弟很有哲理的样子,还挺有别致。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商业大片泥石流中脱颖而出的一块青玉。此外,作为自诩为是上帝选民的美国人,科恩兄弟多部电影的表现视角,与中国文化传统表达殊途同归,所谓天道轮回,生死平衡,天理昭彰。比如说,另一部《巴斯特·斯特鲁格斯的歌谣》也带有这种鲜明的标签。
观影三弹 ‖ 以命相还的生死平衡
玛蒂的父亲与雇工切尼去镇上买马,切尼去小店喝酒打牌输了钱,认为别人玩老千,回旅店取枪耍横,玛蒂的父亲上前阻止,遭切尼射杀,切尼逃逸。
➠一命 ♞考可本救命勒博夫
为抓捕切尼,离婚独眼警官考可本和玛蒂布下埋伏,准备伏击奈德匪群,结果追踪而至的勒博夫不知情,闯进埋伏圈,被随后赶来的奈德群匪包围,勒博夫命悬一线。关键时刻,考可本与群匪展开枪战,救下勒博夫。
➠二命 ♞勒博夫救命考可本
山脚下,考可本横刀立马,摆开架势,挡住匪徒们的逃路,一人勇对四匪,他开枪击毙三人,却被奈德击落马下,被马身压住,奈德准备射杀考可本,危机关头,被山顶上的勒博夫一枪毙命,救下考可本。
➠三命 ♞勒博夫救命玛蒂
山顶上,玛蒂被凶犯压住,切尼举刀准备杀玛蒂,危在旦夕,切尼被及时赶到的勒博夫打昏,玛蒂被救。
➠四命 ♞玛蒂救命勒博夫
山脚下,考可本跟亡命四匪徒持枪对峙。苏醒的切尼砸晕勒博夫,勒博夫命悬一线,关键时刻,玛蒂抢枪在手,将切尼击毙,救下勒博夫,但枪发后坐力将弱小的玛蒂撞进深坑,被冬眠的毒蛇咬伤,生命临危。
➠五命 ♞考可本救命玛蒂
夕阳即将落山,熟悉医生所在的考可本,抱起玛蒂,骑上玛蒂的小黑马,与时间抢命,小马累死,终于将玛蒂送到医生手上,左臂被截,玛蒂存命。
➠六命 ♞玛蒂一生未嫁答考可本
玛蒂从昏迷中醒来后,考可本与勒博夫早已悄然离去。回到家,玛蒂就给考可本写信,邀请他到自家农场,渺无音讯。
转眼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这场跌宕起伏的生死之旅,三个人都曾拿着生命,去捍卫法律,去维护个人尊严和诉求。以超我的勇气,证明了各自的人格。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他们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当中,朝夕相处,患命与共。坏人伏法,三人分手,从此以为别,25年未谋面。
1903年7月,玛蒂收到考可本的请柬,邀请她去观赏自己的“西部狂野秀”。玛蒂欣然前往,考可本却在玛蒂到达的3天前去世,彼时的境况,令人唏嘘难尽。玛蒂把考可本的灵柩转移到农场安葬,任凭闲言碎语,一直守护到死,玛蒂一生未嫁。
你不见我,我不欠你,惺惺惜惜;你成就我,我成就你,天道昭昭。虽远天涯,而近咫尺;不要咫尺,得了天涯,与其泪如雨下,不如化风飘散。
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观影四弹 ‖ 影片的冷与温
一开头就给人以冷冷的寒意,整个影片透出来的寒冷自始至终。剧中人的服色大都黑、灰、黄;大雪,空旷的森林,幽暗的洞穴,冰冷的河水;唇枪舌剑的交易,冷腔冷调,亲情淡漠;绞首架,杀人犯,毒蛇,朝生夕死,尸体买卖……似乎这一切都暗示,这是一个冷酷无情毫无秩序的世界。
且不可对这种冷冰冰所迷惑,就像天然气炉子燃烧,看上去是蓝色冷调,但是你很明白,那种蓝色本质是炽热。
除了冬天大背景,影片之所以以冷为基调,是为了反衬电影所要表达的实质温度。热衷鲜衣怒马的观众,可能仅以这种单调冷就会心生抗拒。须知,用热表现热简单,用寒冷表现炽热难。
➠影片一开始,玛蒂死去的父亲躺在漫天雪花当中,凶手切尼仓皇而逃,但门口的两盏挂灯越闪越亮,意味着咱们没完。
➠玛蒂在亲姑妈家竟然缺衣少被,冻得瑟瑟发抖彻夜难眠。天亮以后,玛蒂把一盆红艳艳的苹果(全剧出现3次)装入花5分钱从姑妈那里买来的袋子,因为她听黑人小孩说,小黑马喜欢吃苹果。影片以人情的冷淡,反衬人性的温暖,通过对比,冷暖自知。
➠看到考可本竟然撇下自己,与勒博夫结成追踪两人组,玛蒂策马狂追,到了河边,不顾河水冰冷,驱马下水游到对岸。冬天的河,怎能浇灭缉凶的火?
➠冰天雪地的黑夜,不顾危险,考可本为玛蒂生火,取暖烧水。勒博夫提醒,身为追犯骑警,为避免暴露或遭袭击,有时好几天喝不到水,渴了只能喝泥水。考可本反唇相讥,说还以为骑警如果没喝过马蹄印里的积水,都不算骑警呢,惹得勒博夫愤然离去。杀匪如麻的冷血法警,漫漫寒夜,人性表现如篝火。等等很多。
观影五弹‖ 影片的简与繁
影片最大的表现形式是简,简到什么程度?如果你注意力不够,漏了一句台词,错过一个镜头,忽略一段配乐,很可能直接降低你的观影期望。
简到感受像放马:马儿吃不吃草,没人关心,牧马人躺着睡觉呢。影片一点也不讨好观众,我演我的,看不看在你。
比如,有两段很精彩又精致的场景对白:➠颇有生意天赋的玛蒂,因父亲之死,要把父亲买的马退还贩马商。她充分利用贩马商没有看管好父亲的马,以致被切尼偷走的责任疏漏,用摆惨(父亲去逝、母亲新寡、弟弟妹妹小)、用威胁(请很厉害的律师起诉贩马商没尽看管义务欺负孤儿寡母)、用伶牙俐齿说服贩马商以理想的价格退给自己。
➠事实上,马匹收回后,无人购买,自认倒霉的贩马商只能亏本。一通闲聊,玛蒂抓住机会,以当初高价退货给贩马商,又想以低价重新赎回一匹小黑马。此时的老贩马商如梦初醒,下意识抬头说了句:等等,我们又开始交易了?CUT!镜头剪辑到此为止。这么复杂的生意和人物性格刻画,两段影片仅用时5分13秒,干净利索,大笑之后,回味悠长。
更何况,饰演玛蒂的演员斯坦菲尔德,与其他两名老手,布里吉斯和马特达蒙相比,演技还是显了稚嫩。
所谓大道至简,这部电影即是如此。人活着由繁至简,欲望由繁至简……就如杨绛语,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毫无关系即是至简,高阶的至简是平静的自己。
有简必有繁,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就如世间一切,皆为镜像。电影的简由什么形式统一呢?音乐,没错,繁复的音乐即是对简约的镜像。简是眼睛,繁是耳朵。
根据情节发展,剧组共为《大地惊雷》创作了21首音乐,可谓繁复而多变。比如《仓惶而逃》《小黑马》《渡河》《伟大的冒险》《父亲的枪》《一对四》《跑死马》《我抱着你》《四分之一世纪》《坟墓》《依在永远的臂弯》……
这些辗转多彩的音乐,正如这部电影镜头高速上的一盏盏反光灯,如影随形,眼光所至,呼应闪亮。这些配乐以水形的特质,幻化游走,与观众的感应一起跳动,感受起来饱满立体。没有这些音乐恰如其分的渗入,《大地惊雷》就是一场忘了放盐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