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重返20岁!支援大西北的老人,难忘60年前的老友,难忘在青海的激情岁月

作者:一只苍蝇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朱丽珍

杭州老人朱甫昌,手写书信到诸暨一个派出所,想寻找一位60多年前失联的好友。当年,他们一起支援青海建设,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祖国边疆。

在诸暨公安局浬浦派出所民警和热心志愿者的帮助下,朱甫昌和老友陈友传重续友谊(65年前一起去青海支边的好友找到啦!老人给钱报写了封信:我要感谢一个人)。

一封封书信,也勾起了我们对当年那段岁月的好奇。这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到祖国大西北,他们克服了怎样的困难,又度过了怎样的无悔青春?

今天,小时新闻记者特地来到朱甫昌老人家中。老人年迈,听力退化,只能通过写字交流。在一字一句,一问一答里,老人重返20岁,与我们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重返20岁!支援大西北的老人,难忘60年前的老友,难忘在青海的激情岁月

漫天风沙,咸味井水……艰苦条件,吓跑好多家属

1956年,朱甫昌20岁,青春年少之时,正遇上祖国开发大西北。为响应号召,8月1日,高中毕业没多久,他就踏上了前往兰州的列车。三天两夜,驰骋的列车,载着1000多名年轻人,离别亲人,远离西子湖,告别江南水乡,前往相隔数千里的青藏高原。

这批支边的知识青年,被分配往青海省各个藏族自治州(县)的政府、商业、粮食、交通、文教等部门。

朱甫昌和其他14位杭州人,被安排到了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商业局任职。青海省幅员辽阔,一个县的面积,相当于半个浙江省的范围。

虽说在商业局上班,但朱甫昌和同事大多时间都不是坐在办公室,而是要深入基层,经常下乡做调研。

“一开始到青海很不适应,天天流鼻血。”到青海时已是8月,而最难熬的,就是那里的冬天,“从11月到次年3月,都是天寒地冻,最低气温在零下20℃左右。尤其到了风沙天,一周至少两三天是漫天飞沙走石,和老家的江南风韵完全不同。”

重返20岁!支援大西北的老人,难忘60年前的老友,难忘在青海的激情岁月

年轻时的朱甫昌

除了气候条件,那里的饮食习惯、居住条件,都让很多年轻人哭了鼻子。

“基本只能吃面粉,大麦面粉、杂粮。每个月人均发2斤大米,已经是对我们知识青年莫大的照顾了。”吃的,就是面粉做的面条,连配菜几乎都没有;喝的,就是井水,还带有咸味,“冬天农民家有自制的腌菜,主要是萝卜、包心菜,我们就拿着杯子去买一杯,当是配菜了。”

婚后,朱甫昌的妻子也曾来青海居住生活过一段时间,可来了两次,都被这里的艰苦条件吓住了。

“一眼望去都是山,而且不是我们这里的山清水秀,是光秃秃,只有石头、泥土的山。你要挖,也是挖不下去的。”印象最深的,是到了省会西宁的商店,“商店里最多的就是柿饼,摆满了,另外就是扬州酱油,其他东西真的很少很少。”

更让城里人难忍的,是当地的卫生条件。住的是毛坯房,厕所就是屋边的地上挖一个洞,三面立上围墙,“露天的,下雨天只能打着伞上厕所。”

而青海的老同志告诉朱甫昌,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物资等方面,海南藏族自治州已经比其他各州好得多。

重返20岁!支援大西北的老人,难忘60年前的老友,难忘在青海的激情岁月

朱甫昌回顾自己的支边岁月

将青春奉献给西北建设,收获友谊和感动

在青海,朱甫昌一干19年,从最初的商业局,到后来调到都秀和曲沟当中小学老师,他把最美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西北建设。

而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在朱甫昌的记忆中,那一年,跟他一起从诸暨火车站去青海的,就有近1700人,而在青海当地,他的同事来自五湖四海,有江苏、河南、山东、山西、广东、四川等地。

因为在青海多年,很多同事家属也迁来青海,在当地结婚生子,吃了不少苦头。交通不便,进出都靠马拉车,有人生孩子,是其他家属一起七手八脚完成“手术”。

但回想往昔,朱甫昌不愿多说当年的苦,总会说起收获的感动。

来到青海,要下基层,走乡村,和藏民打交道,学藏语,就成了头等大事。

来到青海后不久,组织上安排了一位名叫阿巴相堂的56岁藏民大伯做他们的师傅,教他们学藏语和当地风土人情。“大伯和蔼可亲,能说藏语、维吾尔语、汉语三种语言,知识也很丰富。”花了50多天,朱甫昌和同事们就学会了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藏语。

1957年8月的一次下乡途中,朱甫昌和阿巴相堂5人骑马前往卡扎尔乡,在辽阔的草原上,有人看见了一只大鸟,想把大鸟射下来,被阿巴相堂制止。

“他说,这不是什么大鸟,而是一只大雄鹰。”阿巴相堂告诉他们,大雄鹰在藏民同胞眼中是“神鹰”,是天葬的使者。借着机会,一行人围坐在草地上,让阿巴相堂普及了一趟天葬民俗课。

和朱甫昌一样的知识青年,就是从语言、风俗等一点一滴中,渐渐和藏民同胞融在一起。

“藏民同胞真的很热情好客,有时候我们要去牧区走访,进入他们的帐篷,就会用青稞酒、手抓羊肉、酥油茶招待我们,说我们是党派来的好干部,晚上大家还会围着篝火跳藏舞。”

重返20岁!支援大西北的老人,难忘60年前的老友,难忘在青海的激情岁月

陈友传寄给朱甫昌的信件

“年轻时吃苦不算苦,我们是苦尽甘来的典型例子”

在青海工作19年,朱甫昌基本两年回家探亲一次,考虑到两地分居,1974年底,组织把他调回杭州,在杭州发电设备厂职工子弟学校任职。

回想青海的时光,朱甫昌总结:无怨无悔。

19年,朱甫昌看到了因为知识青年参与建设,大西北发展有了起色。“刚去的时候,公交车都没有,后来不仅有了公交车,还通了火车。房子也从土坯房变成了楼房,路边也种起了树木,环境慢慢变好了。”在学校教书育人,朱甫昌更觉得很有意义,“培养出一代代人才,就是最大的贡献,他们中的有些人,成为了当地干部,有的到电视台工作,都为家乡的建设出上了力。”

而在艰苦条件下,朱甫昌的意志也得到了锤炼,回到家乡后,更努力地投身于工作中。

“在青海的时候,有一次山上砍柴,遇到了一头狼,我想起藏民说,狼怕火,就取下一堆干柴,燃起篝火,狼果然害怕了,但还是没有退,在这紧要关头,我就大声喊唱《大刀进行曲》,一边将燃烧着的柴火朝狼扔去,这下狼就跑了。”每当工作、生活上遇到难事,朱甫昌总会想起自己呵退野狼的这段往事,连狼都能战胜,还有什么可怕?

回到杭州后,正遇上各校为提高师资水平,鼓励大家到杭州教师进修学院进修,朱甫昌坚持了四年半,每周三个下午都去学习,最终考核合格。退休后,他又不忘发挥余热,在杭师院附中、学军中学、长征中学等学校代课,直到双耳听力不佳才停止教学。

如今,朱甫昌已退休在家,每天看书阅报,关心国家大事,偶尔还会写写文章,回顾年轻时的岁月。

重返20岁!支援大西北的老人,难忘60年前的老友,难忘在青海的激情岁月

朱甫昌摄于2002年

“我的哥哥已经90多岁了,年轻时,也投身于祖国建设,在西安安了家。如今老了,他会写一写回忆录,出了书,是我的榜样。”朱甫昌说,年轻时吃苦不算苦,老年享福真是福。退休后,子女带着他游览名胜,普陀山、黄山、九华山、峨眉山、少林寺、长城、故宫、崂山、鼓浪屿、香港、澳门、台湾……足迹遍布祖国大好河山,在旅行中,他也看到了国家的繁荣发展,“我们就是先苦后甜的典型例子。”

最近很流行一个提问,你的初心是什么?“祖国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祖国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大概就是朱甫昌这一代人的初心。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