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心,“偷脸贼”

有偷钱的,

偷东西的,

你听说过,

有“偷脸”的吗?

小心,“偷脸贼”

“偷脸”??

1

啥是“偷脸”?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进入商业化应用,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使用刷脸验证、刷脸支付等方式,进行安全保障。

但在授权采集过程中,大量商业主体为降低自身成本,通过格式条款或单方告知的形式,“逼”处于弱势地位的公众出让自己的脸部信息,甚至在合同约定中,暗含自我免责条款。

还有,不法分子、数据黑灰产从业者为通过实名认证,达到注册虚假账号或者直接侵犯他人账号的目的,需要相应的人脸信息,甚至在国内已催生出一定规模的“过脸产业”。

小心,“偷脸贼”

前段时间生活报官微曾报道过,来自杭州的郭某,遭遇了一次“偷脸”,10月17日,郭某收到了来自,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短信。短信中说:年卡客户需要人脸识别才能入园,

身为法学博士的郭某不愿接受被采集人脸信息要求退卡被拒绝。10月28日,他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

11月1日,这起被媒体称为“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正式立案。

无独有偶,不久前,一款换脸软件刷屏,上传照片,你就能替代明星出现在制作的相关影视中,着实让人过一把“明星瘾”。

不过,该APP很快引发争议,有网友发现,其APP用户协议霸道,担心被“偷脸”。

这并非杞人忧天,此前,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报告显示,测评的100款应用程序(APP)中10款APP,涉嫌过度收集个人生物特征信息!

小心,“偷脸贼”

2

被“偷脸”的后果有多严重?

小心,“偷脸贼”

人脸识别,是通过摄像头获取脸部信息,再将脸部信息转化为计算机代码,这些所提取的数据将存储于企业数据库。

人脸不能复制,但代码是可以被获取和重构的。普通的字符和字串密码,在丢失之后,可以设置新密码。但是人的脸是不能“重置”的,一旦泄露便很难找回。

小心,“偷脸贼”

3

其他个人生物信息泄露同样引担忧

从密码到指纹,从人脸识别到虹膜识别,甚至到每个人的基因,这些生物信息泄露后,用户身份安全将形同“裸奔”!

如果,结合最新的3D打印技术,就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被“李鬼”冒名顶替,给大家的人身和财产,带来重大风险!

2019年2月,深圳某人脸识别企业,就被证实发生数据泄露事件,超过250万人的核心数据可被获取!

680万条记录泄露,其中包括身份证信息、人脸识别图像及GPS位置记录等!

4

如何防范?这几件事不要做!

注 意

  1. 不要在网上乱发带有自己指纹信息的照片,不要在不可信的设备上录入自己的指纹。在用完指纹锁或者手机之后,用手在传感器表面上擦一下,通过这个动作,指纹图像就会完全模糊化了,也就没有了任何提取价值;

  2. 对于一些要求上传手持身份证照片或视频的服务,应保持警惕;

  3. 不下载、不使用来历不明的应用程序,避免使用陌生的无安全防护的Wi-Fi;

  4. 使用虹膜验证身份的敏感人群,不要随意上传照片到网络,也不要轻易接受他人拍摄照片的要求。

生物信息

是个人信息安全的

最后一道防线

要警惕!

来源:共产党员 人民日报

编辑: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