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偷錢的,
偷東西的,
你聽說過,
有“偷臉”的嗎?

“偷臉”??
1
啥是“偷臉”?
随着人臉識别技術進入商業化應用,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使用刷臉驗證、刷臉支付等方式,進行安全保障。
但在授權采集過程中,大量商業主體為降低自身成本,通過格式條款或單方告知的形式,“逼”處于弱勢地位的公衆出讓自己的臉部資訊,甚至在合同約定中,暗含自我免責條款。
還有,不法分子、資料黑灰産從業者為通過實名認證,達到注冊虛假賬号或者直接侵犯他人賬号的目的,需要相應的人臉資訊,甚至在國内已催生出一定規模的“過臉産業”。
前段時間生活報官微曾報道過,來自杭州的郭某,遭遇了一次“偷臉”,10月17日,郭某收到了來自,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短信。短信中說:年卡客戶需要人臉識别才能入園,
身為法學博士的郭某不願接受被采集人臉資訊要求退卡被拒絕。10月28日,他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
11月1日,這起被媒體稱為“中國人臉識别第一案”正式立案。
無獨有偶,不久前,一款換臉軟體刷屏,上傳照片,你就能替代明星出現在制作的相關影視中,着實讓人過一把“明星瘾”。
不過,該APP很快引發争議,有網友發現,其APP使用者協定霸道,擔心被“偷臉”。
這并非杞人憂天,此前,中國消費者協會曾釋出《100款APP個人資訊收集與隐私政策測評報告》。報告顯示,測評的100款應用程式(APP)中10款APP,涉嫌過度收集個人生物特征資訊!
2
被“偷臉”的後果有多嚴重?
人臉識别,是通過攝像頭擷取臉部資訊,再将臉部資訊轉化為計算機代碼,這些所提取的資料将存儲于企業資料庫。
人臉不能複制,但代碼是可以被擷取和重構的。普通的字元和字串密碼,在丢失之後,可以設定新密碼。但是人的臉是不能“重置”的,一旦洩露便很難找回。
3
其他個人生物資訊洩露同樣引擔憂
從密碼到指紋,從人臉識别到虹膜識别,甚至到每個人的基因,這些生物資訊洩露後,使用者身份安全将形同“裸奔”!
如果,結合最新的3D列印技術,就可能在現實生活中,被“李鬼”冒名頂替,給大家的人身和财産,帶來重大風險!
2019年2月,深圳某人臉識别企業,就被證明發生資料洩露事件,超過250萬人的核心資料可被擷取!
680萬條記錄洩露,其中包括身份證資訊、人臉識别圖像及GPS位置記錄等!
4
如何防範?這幾件事不要做!
注 意
1. 不要在網上亂發帶有自己指紋資訊的照片,不要在不可信的裝置上錄入自己的指紋。在用完指紋鎖或者手機之後,用手在傳感器表面上擦一下,通過這個動作,指紋圖像就會完全模糊化了,也就沒有了任何提取價值;
2. 對于一些要求上傳手持身份證照片或視訊的服務,應保持警惕;
3. 不下載下傳、不使用來曆不明的應用程式,避免使用陌生的無安全防護的Wi-Fi;
4. 使用虹膜驗證身份的敏感人群,不要随意上傳照片到網絡,也不要輕易接受他人拍攝照片的要求。
生物資訊
是個人資訊安全的
最後一道防線
要警惕!
來源:共産黨員 人民日報
編輯: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