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音乐鬼才——陈奂仁

作者:天天有好货

陈奂仁,1976年1月27日出生于新加坡,新加坡词作家、作曲家及歌手。

音乐鬼才——陈奂仁

陈奂仁,香港乐坛的感性科学家 。陈奂仁是个大诗人,现代版的才子。他不但用词藻的华丽和文采的独特将音乐做出了一种诗的味道,而且让诗不再只是死的文学,而是活的人生,有诗也有歌的史前音乐 。

陈奂仁是一位有着很强的吉他背景的musician,拥有深厚的爵士素养和行云流水的vocal,特别是他偏向Acoustic guitar folk的Funkyand soul style 的音乐,清新、怡然、温暖的vocal and guitar 。

在新加坡受教育,小学,曾被班主任认为没有好声音,但从未丢失对音乐梦想的坚持。在会考取得9A2B优异成绩,语言天分高(国语、英语、日语、广东话、少量福建话、一点海南话),并考到七级钢琴,亦精通演奏吉他。曾是合唱团、游泳队和国家榄球队成员,也喜欢玩滑板。1996年,19岁的陈奂仁迷上了流行音乐,在新加坡当兵时派了去拆弹组。服完兵役后,升读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决定去做音乐。

音乐鬼才——陈奂仁

1999年为香港巨星张学友谱曲,从而出道。

自2000年开始,陈奂仁在香港多位歌手(李玟、郑秀文、陈奕迅、容祖儿等)的作品中担任填词、作曲、编曲或监制,他也曾在农夫、陈冠希等Hip Hop歌手的作品中唱普通话的部分。

2004年,陈奂仁成立了一个音乐制作团队“TheInvisible Man”。2007年下旬,为Christina Aguilera及韩国偶像歌手Rain监制百事可乐的广告歌曲。

2009年3月20日,陈奂仁推出了首张个人爵士乐专辑《Raw Jazz》。

2010年6月4日,陈奂仁与欧阳靖举行MOOV Live 演唱会,两人合作的唱片《Buy 1 Get 1 Free》于7月13日推出。同年6月6日,陈奂仁受邀担任《超级巨声2》评判。

2011年4月17日,陈奂仁凭借电影《李小龙》获得第三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新演员奖。

2011年8月28日,陈奂仁会推出首张个人国语专辑 《谁是陈奂仁》。

2012年5月28日,陈奂仁加盟太阳娱乐。

陈奂仁被称为新加坡的“音乐鬼才”,集作曲作词演唱和制作人于一身,在陈奕迅、容祖儿、郑秀文等一线香港流行歌手的作品中都担任过词曲创作,在他们专辑的封面或者内页留下过自己的名字。他写的第一首歌《和好不如初》就给了天王张学友,出道之路似乎是一片坦途。虽然在香港乐界发展,但新加坡的童年和青春才是开启他音乐理想最关键的时间点。

陈奂仁出生在新加坡的普通工薪阶层,父母收入都不高,但仍然执意供养他上名校。“中学时期才有了第一双adidas,还是爸爸在大减价时候买到的。”除了家庭经济的困难以外,陈奂仁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自己身体的缺陷——他患有扁平足、遗传性痛风和尿酸过高。而困扰最大的,则是听力的障碍。

本土的媒体现在常称陈奂仁为“姓陈的贝多芬”,寓意他的听力问题和音乐理想的努力与贝多芬不相上下。12岁的时候,陈奂仁发现自己听力有很大问题,检查后发现,他的右耳只有常人50%的听力,而左耳则是75%。耳朵的问题一直伴随到了他成年,甚至在成为职业音乐人之后也没有太大的改善。

有扁平足、痛风的陈奂仁选择用跑步、游泳和打橄榄球的方法来反向克服身体上的病痛。他生性非常乐观,面对耳疾亦是如此。“听得不好,我就多听嘛。我可以跟别人讲,我听力不好,你多讲几遍!”

但是听力的障碍无论如何确实都给陈奂仁的音乐事业造成了比较大的困扰。比如在混音的时候,因为左右耳收到的声音频率既低于常人,互相之间也不太平衡,控制得不好的话很容易影响整首歌声道的变化。面对这个问题,陈奂仁自己“开发”出来一套“洗脑+想象”的听力训练方法——“一首正常的歌,人声会在中间位置,我听的时候却靠左。我就尝试尽量多听,并且告诉自己人声在中间,之后再讲听到的人声Tune到中间的位置。”虽然说得很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在演唱和制作歌曲的时候,他比普通的歌手或者制作人都要花多几倍的时间来尽量杜绝这些问题。他创作录制的超过300多首歌,全部都是在这种条件下完成的。

音乐鬼才——陈奂仁

“听觉不好的人不应该做音乐嘛。做综艺,做表演都可以。可我偏偏就是喜欢做音乐。”

卖出去的第一首歌就是给张学友唱,第一次担任制作人就是陈奕迅的专辑,陈奂仁编曲、演唱、RAP,甚至还会口技。他写歌,做音乐,做演出,都是靠心血来潮,随性去做,他的歌词很直白,完全取决于写词当天的心情,也正是这样,你能很轻易的了解他想要表达的东西。

听陈奂仁的演唱,并没有什么技巧,但是他的声音带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能够释放出歌曲要带给听者的那种感情。和陈奂仁聊天,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温和,带有磁性的男中音,始终面带微笑,再配上他的身材,和弥勒佛如出一辙,而他的心态也是那么随性,时刻抱着一个感恩的态度来面对周围发生的事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