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作者:雅昌艺术网

8月21日,艺术家刘洵个展“浮生造像残卷”在丽可画廊开幕,新作《图像之窟-先锋默片残卷》系列首次公开展出。

这是他的第七次个展,距离上一次在前行美术馆举办的个展“锁光同呈”已经有4年时间。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这四年,作为高校教师的刘洵,除了日常教学,兑现邀约北美讲学,并将多年的艺术笔记、演讲记录、策展文字、评论文章及访谈对话整理集成《艺术札记》顺利出版,还完成《图像之窟-先锋默片残卷》系列的第一部分。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开幕式现场 嘉宾合影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艺术家刘洵在开幕式现场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艺术家马丙为此次展览书写的展名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观众在展览现场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展览现场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即兴装置作品《戈达尔在长沙》。刘洵收藏很多戈达尔的光盘,多年后长出了斑斑点点。时间改变了影像。

图 窟

图窟,与刘洵的工作室有关。

这间小小的工作室,已经在长沙理工大学的老校区的家属大楼里存在了很多年。

“我记得,弗兰西斯·培根说自己的工作室是颜料的洞穴。我希望我的逼仄的工作室能变成图像的洞穴。日常生活中,我遇到很多数字图像,越来越多的平面的、非自然的图像占据我的视觉空间。这些图像塞满我的硬盘,包括:日常的、历史的、电影的、艺术作品的……这是今天我们共同要面对的现实。”

尤其是近些年,刘洵的硬盘里塞满了各种图像,来自教学、旅游、活动、展览...数码照片越来越容易获得,越来越廉价。即使这样,刘洵发现在图片泛滥的时代,依然有让他觉得有意思的图片。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我为什么会对他们感兴趣?因为这些图像基本上与我的生活和经历有关。有的能钩沉我的童年记忆,有的映射我的青年时代,还有我经历的人和事。经过选择,它们变成了我有可能展开工作的具体材料。” 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奥黛丽·赫本、英格丽·褒曼、博伊斯、国军士兵......,均出现在刘洵的笔下。

默 片

60%精准的浅浅的素描稿,然后用丙烯颜色一层一层地铺开底色基调。在底色的色基下,再修正素描,完整塑形后,色彩再次介入。色彩并非一次性完成,每次涂抹会保留很多偶然性,无数偶然性叠加,最后,变成油彩在图像上的肆意再破坏,借用的图像或隐或生。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第一章

“每画一个阶段就得拍一张照片,定格每次绘画的过程,为将来的动画影像作品填补素材。每一个制作过程,都是我与原始图像的对话过程。”

一遍遍涂抹,逐帧逐帧地拍摄。有可能10遍,也有可能15遍。压缩成一个动画影像,呈现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通过时间的手段,使观众能看到图片的生长和湮灭。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第二章

这种创作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

在“锁光同呈”展览中,展出的《时光拓印》系列,便是采用绘画方式与经典的大师电影对话,绘画背后的图像就是“电影现成品”,以单纯的绘画痕迹,捕捉或无法捕捉的是关于时间与光影的议题。

很早之前,绘画和摄影的复杂关系就成为了刘洵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课题。

2000年初,刘洵第一次出国参加了欧洲的短片节,发现国外的艺术家们都已经开始玩DV、用电脑剪片了,而国内的大多数艺术家们还在画风景和静物。

强烈的反差下,让刘洵开始转向影像创作,并成为湖南录像艺术最早的实践者。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刘洵早期绘画作品

同步,刘洵一直没有中断绘画。几乎同期,刘洵在《绘画世纪的末标准镜头》系列中开始借用相片,延续至之后的《幻影现场》等几套系列。

“今天,从事绘画的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你如何面对照片。摄影术之前,艺术家用肉眼去观察自然;摄影术之后,照片对画家的冲击就特别大。”

刘洵表示,他借用照片,并非为了突出写实的再现能力或照片的质感,而是以照片为载体,重新彰显手工涂抹的绘画感。

“这些作品从局部来看是绘画,但最终结果会将绘画过程组合成影像。对于观众,这是呈现照片的部分信息,也是在改变照片的信息。图像在塑造,生长,同时图像又在被破坏与覆盖。”

残 卷

在刘洵眼中,这种涂抹的时间过程,与历史发展中的时间性演绎也极为相似。

“历代的敦煌壁画中,后来者将前代人的图像痕迹抹掉,再一层层覆盖上新的时代内容。历史正是一层层时间的叠加,古今多少事都在这个覆盖与重生的过程中。”

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成为了影像作品《图像之窟-先锋默片残卷A》的开篇序场。

“很小的时候,我就读过《三国演义》,当时可能某些字都认不全,对开篇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印象深刻。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那是罗贯中写的,后来才知道那是明代杨慎的《临江仙》,再通过后人拼贴于三国故事之首。”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图像之窟——先锋默片残卷(A)卷截屏

有过勇猛精进的青年,也经历过人生起落。年逾半百的艺术家刘洵再重读这首词,体悟已截然不同。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除却儒学,还有道家的超然与豁达。过往是非和人物,最后,或许都烟消云散,留下的仅仅是后人的追忆或感慨,这是一种非常东方化的哲思。所以,我在开篇的时候,再次借用这首词,以它为序,这是我这个图像再造系列的内核部分。”

系列直接以“残卷”命名,一方面,源于刘洵对人生与文化基调的感悟,另一方面,也构成这件系列作品不断生长的主线。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刘洵在MOMA观看毕加索作品《亚威农少女》

“人生的实质是不完美吧,弘一大师说的悲欣交集便是概括。这种造型与语词的不完整、不完美,也可以让人产生很多的联想空间。譬如:米洛出土的断臂的维纳斯,南北朝的各种残缺佛造像,那些破损的、斑斑驳驳的古代壁画,包括千古奇书《红楼梦》......因为他们不完整,几许片段,一堵残垣,会带来非常独特的审美与思考体验。所以,我希望,我的作品也永远处于一个未完成的状态,通过时间的累积让作品不断生长。”

洞 窟

因新疫情和各种机缘巧合,德国艺术家霍斯特的展览项目和艺术家刘洵的个展在上周末几乎同时开启。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艺术家霍斯特将西方的录像艺术带到了湖南长沙,而年轻的刘洵成为了最早的受益者和录像艺术的传播者,在后来的几年里,在湖南带起了一股当代艺术在地实践的热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刘洵以实验和先锋的青年形象,在湖南当代艺术实践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时隔四年的两次展览均由独立策展人袁霆轩担任策展人。与他之前的状态相比,袁霆轩表示,刘洵现在用一种“收”的状态持续实验。

这与刘洵近些年重温传统有关。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策展人袁霆轩(右)记录艺术家马丙为此次展览书写展名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一直痴迷于西方现当代艺术,对于传统兴趣不大,研究不深。40岁以后,我才开始关注我的文化身份即我是谁的问题。诚然,所谓传统很难沿袭,虽然精神内核的脉络可以延续,但作为艺术家和独立思考文化问题的人,回应与创作的基础还是当下。”

刘洵表示,他仍然在寻找实验的可能性。比如这批作品介于油画语言与素描手法之间,既有油画的肌理笔触,同时,还借鉴了水墨层次与古典素描的笔法。

“好的艺术作品,需要强调作品的精神性和问题的批判性。从这点来说,我和多年前的我,并没有太大改变。但年轻时,总会年轻气盛,有了想法就直接表达出来,回头看,很生猛、有那么一股劲儿。现在,我会在意整体性的设计与把握,具体到绘画,我会更注意对于“度”的把握,强调控制力,细到颜料的厚薄层次和密度与空灵的间隙。”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此次展览是图窟造像系列的阶段性展示,仍处在第一阶段的创作中。刘洵的计划中,这个项目将会延续比较长的时间:

“我希望作品的周期拉长一点,时间跨度长一些。一个人一年完成的作品,和与之耗费十年时间完成的项目,力量感自然不同。”他以千佛洞造像为喻,“每一个小佛都连着下一个,单体上都有微妙的差异,构成整体又会形成一种巨大的视觉张力与震撼力,这种类似的精神性的古今艺术,对我的艺术思考与实践有着潜在的影响。”

-END-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艺术有深度 欢迎下载 [艺术头条APP]

及时了解艺术动态 获取艺术灵感

☟☟☟

展览 | 刘洵:不完美如残卷 依然实验

商业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