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作者:雅昌藝術網

8月21日,藝術家劉洵個展“浮生造像殘卷”在麗可畫廊開幕,新作《圖像之窟-先鋒默片殘卷》系列首次公開展出。

這是他的第七次個展,距離上一次在前行美術館舉辦的個展“鎖光同呈”已經有4年時間。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這四年,作為高校教師的劉洵,除了日常教學,兌現邀約北美講學,并将多年的藝術筆記、演講記錄、策展文字、評論文章及訪談對話整理內建《藝術劄記》順利出版,還完成《圖像之窟-先鋒默片殘卷》系列的第一部分。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開幕式現場 嘉賓合影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藝術家劉洵在開幕式現場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藝術家馬丙為此次展覽書寫的展名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觀衆在展覽現場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展覽現場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即興裝置作品《戈達爾在長沙》。劉洵收藏很多戈達爾的CD光牒,多年後長出了斑斑點點。時間改變了影像。

圖 窟

圖窟,與劉洵的工作室有關。

這間小小的工作室,已經在長沙理工大學的老校區的家屬大樓裡存在了很多年。

“我記得,弗蘭西斯·培根說自己的工作室是顔料的洞穴。我希望我的逼仄的工作室能變成圖像的洞穴。日常生活中,我遇到很多數字圖像,越來越多的平面的、非自然的圖像占據我的視覺空間。這些圖像塞滿我的硬碟,包括:日常的、曆史的、電影的、藝術作品的……這是今天我們共同要面對的現實。”

尤其是近些年,劉洵的硬碟裡塞滿了各種圖像,來自教學、旅遊、活動、展覽...數位照片越來越容易獲得,越來越廉價。即使這樣,劉洵發現在圖檔泛濫的時代,依然有讓他覺得有意思的圖檔。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我為什麼會對他們感興趣?因為這些圖像基本上與我的生活和經曆有關。有的能鈎沉我的童年記憶,有的映射我的青年時代,還有我經曆的人和事。經過選擇,它們變成了我有可能展開工作的具體材料。” 希區柯克、安東尼奧尼、奧黛麗·赫本、英格麗·褒曼、博伊斯、國軍士兵......,均出現在劉洵的筆下。

默 片

60%精準的淺淺的素描稿,然後用丙烯顔色一層一層地鋪開底色基調。在底色的色基下,再修正素描,完整塑形後,色彩再次介入。色彩并非一次性完成,每次塗抹會保留很多偶然性,無數偶然性疊加,最後,變成油彩在圖像上的肆意再破壞,借用的圖像或隐或生。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第一章

“每畫一個階段就得拍一張照片,定格每次繪畫的過程,為将來的動畫影像作品填補素材。每一個制作過程,都是我與原始圖像的對話過程。”

一遍遍塗抹,逐幀逐幀地拍攝。有可能10遍,也有可能15遍。壓縮成一個動畫影像,呈現從無到有,再到無的過程,通過時間的手段,使觀衆能看到圖檔的生長和湮滅。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第二章

這種創作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

在“鎖光同呈”展覽中,展出的《時光拓印》系列,便是采用繪畫方式與經典的大師電影對話,繪畫背後的圖像就是“電影現成品”,以單純的繪畫痕迹,捕捉或無法捕捉的是關于時間與光影的議題。

很早之前,繪畫和攝影的複雜關系就成為了劉洵當代藝術創作的重要課題。

2000年初,劉洵第一次出國參加了歐洲的短片節,發現國外的藝術家們都已經開始玩DV、用電腦剪片了,而國内的大多數藝術家們還在畫風景和靜物。

強烈的反差下,讓劉洵開始轉向影像創作,并成為湖南錄像藝術最早的實踐者。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劉洵早期繪畫作品

同步,劉洵一直沒有中斷繪畫。幾乎同期,劉洵在《繪畫世紀的末标準鏡頭》系列中開始借用相片,延續至之後的《幻影現場》等幾套系列。

“今天,從事繪畫的人都會遇到一個問題:你如何面對照片。攝影術之前,藝術家用肉眼去觀察自然;攝影術之後,照片對畫家的沖擊就特别大。”

劉洵表示,他借用照片,并非為了突出寫實的再現能力或照片的質感,而是以照片為載體,重新彰顯手工塗抹的繪畫感。

“這些作品從局部來看是繪畫,但最終結果會将繪畫過程組合成影像。對于觀衆,這是呈現照片的部分資訊,也是在改變照片的資訊。圖像在塑造,生長,同時圖像又在被破壞與覆寫。”

殘 卷

在劉洵眼中,這種塗抹的時間過程,與曆史發展中的時間性演繹也極為相似。

“曆代的敦煌壁畫中,後來者将前代人的圖像痕迹抹掉,再一層層覆寫上新的時代内容。曆史正是一層層時間的疊加,古今多少事都在這個覆寫與重生的過程中。”

明代楊慎的《臨江仙》,成為了影像作品《圖像之窟-先鋒默片殘卷A》的開篇序場。

“很小的時候,我就讀過《三國演義》,當時可能某些字都認不全,對開篇那首‘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印象深刻。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以為那是羅貫中寫的,後來才知道那是明代楊慎的《臨江仙》,再通過後人拼貼于三國故事之首。”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圖像之窟——先鋒默片殘卷(A)卷截屏

有過勇猛精進的青年,也經曆過人生起落。年逾半百的藝術家劉洵再重讀這首詞,體悟已截然不同。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除卻儒學,還有道家的超然與豁達。過往是非和人物,最後,或許都煙消雲散,留下的僅僅是後人的追憶或感慨,這是一種非常東方化的哲思。是以,我在開篇的時候,再次借用這首詞,以它為序,這是我這個圖像再造系列的核心部分。”

系列直接以“殘卷”命名,一方面,源于劉洵對人生與文化基調的感悟,另一方面,也構成這件系列作品不斷生長的主線。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劉洵在MOMA觀看畢加索作品《亞威農少女》

“人生的實質是不完美吧,弘一大師說的悲欣交集便是概括。這種造型與語詞的不完整、不完美,也可以讓人産生很多的聯想空間。譬如:米洛出土的斷臂的維納斯,南北朝的各種殘缺佛造像,那些破損的、斑斑駁駁的古代壁畫,包括千古奇書《紅樓夢》......因為他們不完整,幾許片段,一堵殘垣,會帶來非常獨特的審美與思考體驗。是以,我希望,我的作品也永遠處于一個未完成的狀态,通過時間的累積讓作品不斷生長。”

洞 窟

因新疫情和各種機緣巧合,德國藝術家霍斯特的展覽項目和藝術家劉洵的個展在上周末幾乎同時開啟。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藝術家霍斯特将西方的錄像藝術帶到了湖南長沙,而年輕的劉洵成為了最早的受益者和錄像藝術的傳播者,在後來的幾年裡,在湖南帶起了一股當代藝術在地實踐的熱潮。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劉洵以實驗和先鋒的青年形象,在湖南當代藝術實踐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時隔四年的兩次展覽均由獨立策展人袁霆軒擔任策展人。與他之前的狀态相比,袁霆軒表示,劉洵現在用一種“收”的狀态持續實驗。

這與劉洵近些年重溫傳統有關。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策展人袁霆軒(右)記錄藝術家馬丙為此次展覽書寫展名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一直癡迷于西方現當代藝術,對于傳統興趣不大,研究不深。40歲以後,我才開始關注我的文化身份即我是誰的問題。誠然,所謂傳統很難沿襲,雖然精神核心的脈絡可以延續,但作為藝術家和獨立思考文化問題的人,回應與創作的基礎還是當下。”

劉洵表示,他仍然在尋找實驗的可能性。比如這批作品介于油畫語言與素描手法之間,既有油畫的肌理筆觸,同時,還借鑒了水墨層次與古典素描的筆法。

“好的藝術作品,需要強調作品的精神性和問題的批判性。從這點來說,我和多年前的我,并沒有太大改變。但年輕時,總會年輕氣盛,有了想法就直接表達出來,回頭看,很生猛、有那麼一股勁兒。現在,我會在意整體性的設計與把握,具體到繪畫,我會更注意對于“度”的把握,強調控制力,細到顔料的厚薄層次和密度與空靈的間隙。”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此次展覽是圖窟造像系列的階段性展示,仍處在第一階段的創作中。劉洵的計劃中,這個項目将會延續比較長的時間:

“我希望作品的周期拉長一點,時間跨度長一些。一個人一年完成的作品,和與之耗費十年時間完成的項目,力量感自然不同。”他以千佛洞造像為喻,“每一個小佛都連着下一個,單體上都有微妙的差異,構成整體又會形成一種巨大的視覺張力與震撼力,這種類似的精神性的古今藝術,對我的藝術思考與實踐有着潛在的影響。”

-END-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藝術有深度 歡迎下載下傳 [藝術頭條APP]

及時了解藝術動态 擷取藝術靈感

☟☟☟

展覽 | 劉洵:不完美如殘卷 依然實驗

商業合作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