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债,即政府为了解决账户透支的问题而采取的借债,可定义为国家或政府以信用的方式向国内外取得的债务。这是政府可以运用的一种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而这种公债方式,实际上在19世纪我国就已经发行了。
1898年以前,国家收入一向是依靠地丁和钱粮。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汹汹的气势以及常年的战争,极大的挫败了清政府的元气,这也使得清政府的地丁钱粮锐减,但是打仗需要开支,而清政府军队的各种武器装备以及军饷需要花费很多,一时国库虚空。曾国藩还与幕僚创立“厘金”,又有人开启了捐官的道路,只为了能够有足够的周转资金,但是这一切只是杯水车薪。之后又遇到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更加气息奄奄且经济来源几乎断掉。

这时一个叫黄思永的人站了出来,这个黄思永出生在南京,是光绪庚辰科的状元,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他提出效仿西洋列国筹集公债的方式来解决当下清政府的困境,慈禧接到上书后,觉得将这个称为“债”的方法有失皇家的颜面,但是目前这个方法是最直接有效的了,于是慈禧给公债定名称为“昭信票”,有着昭大信于民的意思,而从此我国就有了公债。
1898年,在上头拍板决定后,“昭信票”立马就印造了100万张发往各省派销。在恭亲王的带头下,全省大大小小的官员就认缴了60多万两,另外还动员两淮盐场的商人认缴100万两,此次公债一共筹集到一千多万元,清朝的余栋臣还在《余栋臣告示》中说:“本义民行不苦饥,事有必成,则日本兵合二百兆之款,本国昭信票十千万之数,仁厚吾民一切免矣。”
一千多万两看似很多,实际上跟昭信票当初定下的一个亿的目标差之甚远,许多百姓并不愿意认购这个公债。但是这一千多万两也并不是全无用处,虽然一开始定的是用于军费,最后却都用来赈灾、修路等其他方面的事了。军费方面,则是清政府又一次向英国和德国借款。
而昭信票打着“昭大信于民”的说法,结果却是失信于民。眼看还债的日期临近,但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的清政府根本拿不出钱来还债。朝中的几个大臣看着慈禧犯难,便直接跟慈禧说这些票据都是人民报销给国家的。此话自然是假,但是慈禧就算知道它是假的也把它当作真的来听,还发下一道诏令直接说这些钱银是民众报效国家的。
在这场公债发行的行动里,最受伤的就莫过于普通民众和小商人了。因为他们本就买不起这种面额巨大的国债,但是当地政府为了完成征缴的任务,让百姓和小商人强行认缴,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负担。
也至此,昭信票从一个具有经济意义的公债,转化成政府敛财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