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嘉良:开创“北派”棋风,培养三个世界象棋冠军

作者:龙江体育

“交棋吧,您呐,这棋,就是王嘉良来了,也不行喽”......这是六七十年前,东北三省这地界儿,街头巷尾的象棋摊上,人人听过的一句话。

王嘉良,这位中国象棋界的特级大师,就是从民间象棋摊上一路拼杀,成为黑龙江省象棋界的鼻祖,“北派”棋艺的开创者,成为“南有杨官璘,北有王嘉良”的棋界格局。他还培养出赵国荣、王琳娜和郭莉萍三位世界象棋冠军,让中国的象棋在国际扬名。

2021年6月初的一天,在哈尔滨市,记者采访了这位已90岁高龄的中国象棋界的“东北虎”——王嘉良。

“横扫”野棋摊,一路“杀”到全国

王嘉良出生于1932年9月,在爷爷那代时,从山东黄县“闯关东”到了现在的黑河市孙吴县。

“我爸爸爱下象棋,在当地数一数二,因痴迷小棋,经常忘记回家吃饭,我就去叫他吃饭,蹲在棋摊旁边等他,一来二去,我就学会象棋了。”王嘉良回忆说。

之后,王嘉良辗转到了哈尔滨生活。经常在哈尔滨市道里区东七道街的棋摊下棋。也就是在这,遇到了他象棋上的启蒙老师金启勷。

“我十几岁,金老师看我下得好,就主动借给我他的棋谱,《象棋谱大全》中比较重要的《桔中秘》和《梅花谱》 等,我看《适情雅趣》时,开始对杀棋十分感兴趣,时间久了,我仅看图就能算出十几步的杀招。”王嘉良说,从此开始,一路下棋,哈尔滨几乎没有对手了,他成为了哈尔滨象棋圈内的“小棋霸”。

上个世纪50年代,象棋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比较盛行,象棋界就是一个江湖,南方繁盛,北方寂寂无闻。

王嘉良为了让自己的象棋水平更精湛,开始走出哈尔滨,到全国寻找高手比赛下棋。

1954年,举行了中国民间地区对抗赛,辽宁省锦州市的赵文瑄是华北区域的第一高手,王嘉良就和几个棋友一起,给赵文瑄邮寄了些路费,将他请到了哈尔滨,待了半个多月。

“赵文瑄50多岁,我22岁,当时和他下了21盘棋,我赢了三盘,输了六盘,其他和棋,我从中受益匪浅。”王嘉良回忆说。之后,经过赵文瑄引荐,王嘉良在1954年到了天津,拜访了当时华东华南对抗赛的裁判钱梦吾,与其对弈的过程,也让王嘉良棋艺精进很多。当时,钱梦吾告诉王嘉良一个消息,说第二年,当时棋界赫赫有名的杨官璘和何顺安将到北京下棋,被棋界称为“双雄南下”。

1954年,杨官璘和何顺安两人“双雄南下”,北方派出了5人对战双雄,前4人都输了,王嘉良第5个出场,与比他大6岁的杨官璘对弈,这是两人半生对弈的第一局。

当时,杨官璘已是全国民间比赛的第一名。“杨官璘攻守兼备,我的开局不行,前半局赢不到他,赢他必须得前半局,前20招要是不能赢,得赶快和棋,他的残局太厉害了。”王嘉良回忆说,那次,初出茅庐的我毫无疑问地输了,但杨官璘在之后写的《弈林精华》中,写到了与王嘉良的这次对弈,称王嘉良前途不可限量。

王嘉良:开创“北派”棋风,培养三个世界象棋冠军

象棋界“黑马”,全国赛夺银创“北派”

上个世纪50年代,王嘉良在全国走了多个地方,与多位高手对弈,他的棋艺大长。当时,王嘉良十几岁在哈尔滨工厂当学徒,又先后到齐齐哈尔日报社的龙江日报社的字模工厂和国营电影机厂工作,他都是业余时间下象棋。

1956年,国家体委将棋类纳入正式的体育项目,并举办第一届全国象棋赛。王嘉良在哈尔滨的选拔赛中夺得第一名,代表黑龙江省参赛,再次与杨官璘狭路相逢。

“比赛是积分赛,三轮过后,杨官璘三连胜积6分,我有胜有和,积4分,第四场,杨官璘碰到了我。”王嘉良说。

当年,杨官璘夺冠的呼声很高,没有人注意到王嘉良。“比赛当天早晨,杨官璘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小王棋下得不错,和棋还可以,要是想赢我,还得练个三年。”王嘉良说。

当天比赛中,杨官璘在与王嘉良对弈中,第一盘棋是和棋,第二盘,王嘉良将早已准备好的“飞刀”祭出,战胜了杨官璘,打破了杨官璘当时不败的战绩。那时,现场一阵欢呼,全场观众骚动,虽然比赛王嘉良位列杨官璘之后,夺得了第二名。但从此,中国象棋界有了王嘉良的席位,以凶猛著称的“北派”棋风自此立足于江湖中。中国象棋界从此呈现出“南有杨官璘,北有王嘉良”的棋界格局。

之后,很多年里,杨官璘和王嘉良在全国象棋赛上相遇多次,前后下了16盘棋。“我要买赢,要么和,一盘没输过。”王嘉良说。

1957年2月,王嘉良被邀请到广州参加表演赛。其中,王嘉良与杨官璘的对局非常轰动,当天现场观看大盘讲棋的观众达两万多人,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表演区都坐满了人,创造了观看人数最多的纪录,这是南北棋王对抗赛的感觉。

当时,在观看的人群中,有时任广东省广州市法院院长的万思元,他酷爱象棋,王嘉良大刀阔斧的棋风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也为一年多后,黑龙江省成立棋队埋下了历史性的伏笔。

王嘉良:开创“北派”棋风,培养三个世界象棋冠军

创立全国第一家棋院,让“北派”棋横扫全国

1958年,万思元从广州调到哈尔滨市工作,担任黑龙江省体委第一副主任。他酷爱象棋,对象棋事业更是热心。在广州时,杨官璘就是在他的帮助下调入棋队的。当时黑龙江没有专业的棋队,万思元一到任,就开始着手组建黑龙江省棋队,王嘉良就是在这时被调入棋队,又当教练,又是棋手。

1959年,王嘉良在全国运动会上代表黑龙江获得两项亚军。回到哈尔滨后,黑龙江省委领导设宴,为他们接风洗尘,并提出要建立黑龙江棋队的目标。

当时,王嘉良的“北派”已全国闻名。1961年,由于国内自然灾害,没有进行全国赛。黑龙江省为参加下一年团体赛做准备,国际象棋队人够了,围棋队也将下放到农场,将聂卫平调到了队里,只有象棋队缺人。

为了练兵,哈尔滨举办了一个六省市的邀请赛,在哈尔滨旅社(现在的马迭尔宾馆)订了房间,给东北三省、上海、江苏和湖北发出邀请。当年6月,各地棋手都来了,王嘉良是黑龙江队教练。

1962年,黑龙江省队还是只有王嘉良一个人,需要新队员加入,之后金启昌毛遂自荐,加入省队。

1963年,哈尔滨又举行了一次邀请赛,把上海队的胡荣华、何顺安和朱永康都请来了。黑龙江队为了组队,将铁路系统的王永胜借调过来,组队参赛。

“当时,比赛地点设在兆麟公园内,观众就有2000多人。上海队输了,王永胜因为这次成绩出众,被借到棋队集训,准备参加1964年的全国赛。” 王嘉良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象棋被列为“四旧”,黑龙江省棋队被迫解散,全部比赛都取消了,棋手们各回各家。王嘉良因“棋霸”的名头被下放到了通河农场改造待了一年,后被调回哈尔滨电影机厂工作,他的母亲因为怕红卫兵抄家,把和象棋有关的书和照片等物品都烧掉了。

1972年,为了迎接新加坡象棋队的来访,广东和上海两地首先恢复了象棋队。

当时,王嘉良经过交涉,在1973年,将上海队邀请到东北进行访问,进行表演赛。

经过这次访问,东北三省的象棋运动逐渐恢复了,不再被列为“四旧”。1973年,国家队体委下达文件,恢复全国赛,中国象棋终于重见天日。

1985年,王嘉良因为在象棋上的卓越贡献,黑龙江省特批了40万元,成立了黑龙江省棋院,这也是全国范围内的第一家棋院。

王嘉良:开创“北派”棋风,培养三个世界象棋冠军

中国象棋泰斗,挖出三个世界冠军国际扬名

全国比赛刚恢复时,哈尔滨市体委组织了全市新选拔,王嘉良夺得第一名。同时还举行了女子和少儿选拔赛,王嘉良就是在这次比赛中,发现了之后成为世界冠军的赵国荣。

“赵国荣下棋朴实、沉着,复盘能力特别强。”王嘉良说。作为黑龙江省象棋队主教练,王嘉良从选拔棋苗、精心培育到率队出征可谓面面俱到,为黑龙江省象棋的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培养出了象棋大师孙志伟、象棋大师张影富、张晓平,女子象棋大师张晓霞、张梅、刘丽梅等。

在众多弟子中,赵国荣、王琳娜和郭莉萍都是王嘉良发现的,经过多年培养,最终成为世界象棋冠军,最终都成为中国象棋的特级大师。

“赵国荣当时年龄大约11岁,不到进省队的年龄,当时队里就成立了一个象棋少年班,享受棋手的待遇。”王嘉良说。

在没有少年班之前,王嘉良和赵国荣两人家离得不远,他经常背着书包到王嘉良家学下棋,赵国荣和王嘉良的棋风很相似,凶猛擅杀,遇强愈勇,也更为精密细腻、刚柔并济,后来被国际象棋界称为“新东北虎”。赵国荣曾在多次采访时说:“恩师王嘉良对我的帮助最大。”

在黑龙江,女子象棋队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都凝聚着王嘉良的心血。

在一次哈尔滨周边县的比赛中,王嘉良发现了11岁的王琳娜,当时,他以“两马”相让,与小姑娘下棋,觉得赢得不太容易,就看出这孩子是个“好苗子”,就将王琳娜选拔到了黑龙江省象棋队的少年班。

1997年,王琳娜在漳州全国个人赛上技压各路巾帼英雄,填补了北方女棋手从未获得冠军的空白;2000年,黑龙江女队摘取女团桂冠,而郭莉萍于2002年在宜春全国个人赛中成为第二位黑龙江女子象棋的冠军。之后,两人又夺得世界女子象棋锦标赛的冠军,摘得世界象棋比赛的“王冠”,登上最高峰。这一切,都与王嘉良的慧眼育英才息息相关。

昔日小苗,今日的参天大树

赵国荣曾担任黑龙江省棋院院长、黑龙江棋队总教练,王琳娜担任女队教练,郭莉萍现在是国家体育总局棋牌中心象棋部主任,还曾担任中央电视台象棋栏目的主持人,用专业的知识,推动着中国象棋事业的发展......

自1956年初次参加全国象棋个人赛,到1987年正式“封刀”,屈指算来,王嘉良已纵横棋坛31载,棋龄之长鲜有出其右者。不仅如此,他还创作了多部棋书,从20世纪50年代的《象棋前锋》、《象棋中锋》、《象棋后卫》、《桔中胆》,到后来的《象棋自学教程》、《象棋现代布局精华》、《顺炮全集》等深受海内外广大棋艺爱好者的欢迎。1979年,他创办了《北方棋艺》杂志,也就是后来的《棋艺》,由于杂志内容丰富、生动活泼,雅俗共赏,深受国内外广大象棋爱好者的好评。

如今,90岁的王嘉良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每天仍会关注中国象棋的发展。闲暇,他会在互联网上下下棋,他热爱了一生的象棋,有了传承,他甚感欣慰。

继续阅读